The solution to power outage, radioactivity, and nuclear waste : is "nuclear fusion" possible?

Ғылым және технология

泛科學需要您的意見!填寫問卷,告訴我們你想看哪些科學內容吧! lihi1.com/Qe0Th
===
記得《蜘蛛人》八爪博士「觸手」的由來,是為了打造安全出一個「核融合反應爐」嗎?現實中,現行核能發電採用「核分裂」技術,卻因重大核子事故與核廢料問題蒙上一層陰影,因此更為乾淨、危險性低的「核融合發電」,讓比爾蓋茲、傑夫貝佐斯都傾力投入大筆資源開發!
究竟核融合與核分裂的差異何在?實現核融合發現的關鍵技術有哪些?這樣發電就不會產生核廢料了嗎?為何現行技術還難以進行商業發電?本集讓我們把「觸手」伸進核能領域,一起深入瞭解核融合發電的現況!
0:00 八爪博士是核能科學家!
0:54 核融合反應爐能解決核能問題?
1:48 核反應的原理
3:16 核融合發電的優點與困難
4:22 核融合也有核廢料嗎?
5:27 核融合發電的優勢:燃料
6:14 核融合發電的現實
7:32 在你家車庫做得出反應爐?
延伸閱讀:
尋找小尺度粒子為什麼需要對撞機?跟核融合又有什麼關係?
pansci.asia/archives/171621
311 地震後,我們可以了解福島核電廠的什麼事?
pansci.asia/archives/157122
放射性廢棄物如何處理?廢爐需要大家共同思考
pansci.asia/archives/157123
// 製作團隊 //
主講:泛科知識 #鄭國威知識長
企劃:抖宅
腳本:抖宅、王喆宣
剪輯:Piper

Пікірлер: 729

  • @yuhengho816
    @yuhengho8162 жыл бұрын

    發現很多人好像真的對核融合技術很感興趣,卻又有不少迷思,像是"知道"核融合技術很困難,但究竟多困難?有哪幾種困難?卻好像不多人關心。 雖然影片最後有提到下次要講核融合反應爐的種類,不過我想提前在此分享一些科學討論應該也沒關係吧? 1. 輸出能量大於輸入能量: 個人覺得影片中拿Q值來討論核融合其實有點言之過早。就我所知,目前核融合試驗技術只有聽說美國國家點火實驗室(National Ignition Facility, NIF)達到了輸出能量大於輸入能量。我解釋一下他們的做法:NIF是將核融合原料-氫,包裹於一顆燃料球中,利用雷射引爆燃料球以產生爆震,以爆震抵達球心時產生的瞬間高溫高壓觸發核融合反應,而所謂的輸出大於輸入也僅僅只是核融合產出的能量高於引爆燃料球所需的能量,並沒有計算產生這些雷射的設施背後所耗費的能量。更不用說如何能夠將球心中的核融合能量導出以為發電使用了。類似這樣的核融合方式被稱為慣性侷限核融合(Inertial Confinement Fusion),特色就是利用爆震發生的位置,例如球狀、柱狀表面,引導震波同時抵達的瞬間產生高溫高壓達到核融合條件。 2. 電漿: 電漿就是物質在高溫高壓的環境中完全解離的狀態,也有人稱這是物質第四態。太陽的核心就充滿了高溫高壓的電漿。電漿中的粒子包括電子、質子、中子等等,由於高溫的關係,這些粒子的運動速度極快,因此很難控制在特定的範圍。目前的核融合反應爐主要是透過強磁場來控制電漿的流向,最好的設計就是做成一個甜甜圈的形狀讓電漿在裡面繞著轉,然而由於電子跟質子的電荷一正一負,因此兩者順著磁力線以相反方向螺旋行進,並且加上甜甜圈本身外圈大於內圈的特性等等,要將這些電漿侷限在固定的空間內保持運行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它們很容易會逸散出去導致反應中斷。再者,萬惡的中子由於不帶電荷,很容易會輻射出去侵蝕外壁,因此需要特殊的材料來吸收中子,同時不能干擾到反應的進行。 因為以上這些原因,實際上的熱核融合反應爐設計十分複雜,你可以考慮把整個甜甜圈加大,像是在法國的ITER,從而增加電漿容量,一方面也降低磁場控制的難度;或者像德國的仿星器Wendelstein 7-X採用精密複雜的磁場結構。另外一方面,磁場強度的維持也是需要超導材料研究的幫助。 3. 反應物質: 一般而言最主要的核融合物質是用氫與其同位素氘和氚,這是因為它的反應溫度需求較低,然而氫核融合有許多麻煩的地方,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就是中子輻射問題。中子是一個相當不穩定的粒子,與其它物質結合後可能造成物質轉變,長期下來會對反應爐造成結構上的破壞。因此有些核融合反應便考慮使用其它元素來進行,唯一的問題就是需要達到更高的反應溫度。 我看過比較多的方式是採用質子與硼原子(p + B-11)的核融合反應,然而這樣的反應溫度比傳統的氘氚反應溫度要高上將近十倍,無法用類似甜甜圈那樣的方式來達成;但好處則是幾乎沒有中子問題,而且也不需要強磁場來控制。通常是利用高能雷射製造硼電漿與質子對撞來達成核融合條件。 4. 目前的核融合技術發展階段: 先不要講什麼商轉了,目前各個實驗都在拚維繫高溫電漿的時間能夠達到多長,最長紀錄是中國大陸的EAST(算是一個小型的ITER)維持七千萬度高溫電漿達到17分36秒,然而這也並不保證核融合反應能夠穩定進行,因為實際情況還得視電漿密度而定,這也是為什麼德國的W7-X設計要那麼複雜,就是為了保持電漿的高密度。 在留言區我發現很多人喜歡拿太陽能來跟核融合進行比較,講得好像太陽就是個天然的核融合反應爐,所以開發太陽這個"天然的核融合電廠"就夠了。然而實際上根本不能這樣類比,太陽能發電的原理是光電效應,跟運用熱能產生蒸氣推動渦輪的原理是截然不同的;不然你乾脆別用火煮飯了,直接用太陽把食物烤熟不就成了?

  • @j77859693

    @j77859693

    2 жыл бұрын

    你確定核融合發電之後的技術一定是用那種傳統煮開水的熱機發電嗎?

  • @yuhengho816

    @yuhengho816

    2 жыл бұрын

    @@j77859693 你有什麼其它想法嗎?

  • @user-qy8wv9fq5z

    @user-qy8wv9fq5z

    2 жыл бұрын

    最後一段特別有感,舉凡人類的糧食、化石燃料也來自太陽的能量,但是把糧食跟化石燃料燒掉後的作功效率會跟核融合一樣嗎?

  • @j77859693

    @j77859693

    2 жыл бұрын

    @@yuhengho816 我覺得真正有效率的核能發電是直接利用其放出的高能粒子產生電子電洞對直接變成電能,其餘無法捕捉的能量才是廢熱再回收。如果未來有機會能夠直接達到coherent control 的話那接近100%的效率也不是問題。 我本身是學物理的所以對定義會比較執著,我不確定你的專業是什麼不知道有沒有其他想法。

  • @j77859693

    @j77859693

    2 жыл бұрын

    @@user-qy8wv9fq5z 這牽涉到能量利用效率的問題,但如果能夠達到戴森球的利用效率的話就完全取決於當時科技的太陽能發電效率了。目前單晶矽效率大約20%,如果像是naked energy 那種可以再利用廢熱的PVT模組則可以再回收另外60%廢熱 總體效率達80%

  • @vandiffchen8994
    @vandiffchen89942 жыл бұрын

    剛剛上課時跟學生說你們要好好學。萬一這場疫情繼續糟糕,你們是剩下來的人類,你們就要肩負重建文明的責任。 學生問我:「那我們該學好什麼?」 我說:「費曼說要是文明會毀滅,我們應該告訴下一個文明『物質是由原子構成的』。另外,愛因斯坦說『E=mc^2』。這些學好」 但有個學生說:「老師,我覺得怎麼學會鑽木取火比較重要。」 我…

  • @Knight465

    @Knight465

    Жыл бұрын

    所以重建文明,必須先當個原始人 可悲阿

  • @silviatsai789

    @silviatsai789

    Жыл бұрын

    學生:「老師,我覺得怎麼學會鑽木取火比較重要。」 老師:「哈哈,你有點像原始人哦!好吧,既然你提到鑽木取火,那我告訴你一個重要的秘密。你知道為什麼學校裡的餐廳總是有電爐而不是篝火嗎?」 學生:「為什麼?」 老師:「因為學校火災演練次數太多了,每次都被消防員敲門問在燒什麼!所以我們只能用電爐了!」 學生:「哈哈,老師您真幽默!」 老師:「好好討論一起學習,將來你也可以創造出比鑽木取火更厲害的新技術,讓我們的文明更加繁榮吧!」

  • @aaronlee9754
    @aaronlee97542 жыл бұрын

    1:40 目前核融合最高記錄是17分鐘, 希望 6年後能進步到 272分鐘 4:30 核裂變會產生核廢料, 科技一直在進步, 目前科學家正在研究把核廢料殘餘的能量再利用, 除了柞乾殘餘能量外, 也可讓輻射提早衰退。另外第4代核反應爐效率、安全都比前3代好許多 7:00 主要是產生高溫、高壓需要極大的能量, 如果可以在太陽旁邊就不需額外消耗能量, 直接獲取能源, 只不過能量收集與傳輸也需要不少能量, 希望科技能一再突破, 減少碳排是全人類一致的目標, 早日達到 0碳排的終極目標。

  • @axqs2059

    @axqs2059

    2 жыл бұрын

    其實不用到0啦 只要達到一個大概平衡就好 畢竟我們呼吸也是碳排阿

  • @juncongyan4533

    @juncongyan4533

    2 жыл бұрын

    越来越觉得 核聚变是个庞氏骗局 那么高的温度怎么控制的住

  • @s9154001

    @s9154001

    2 жыл бұрын

    @@juncongyan4533 就是靠磁場

  • @wolfsrlay5019

    @wolfsrlay5019

    2 жыл бұрын

    放心全世界最晚碳平衡的肯定是台灣國

  • @BIBO-king

    @BIBO-king

    2 жыл бұрын

    0碳排放只是如同共产主义的空口号!你见过0碳排放的侏罗纪有物种存留下来吗?

  • @aaa8444aaa
    @aaa8444aaa2 жыл бұрын

    後面那段FUSOR(IEC)如果測到中子一定會是D-D核融合產生的,因為另一個產生中子的路徑是將氘打碎成中子跟質子(等於是把氘給核分裂),相當於直接打破兩個強子間的強交互作用的結合能,這個反應路徑的能量尺度比核融合大非常多。打碎氘核放出中子最低需要2.2MeV能量(結合能),單純讓2個氘核融合產生中子只要約10 KeV。另一個可以肯定FUSOR裡中子來自D-D核融合的方法是直接測中子動能,D-D核融合產生的中子其動能是固定的。並且背景輻射中幾乎是沒有中子射線存在的,因為自由中子的壽命很短沒辦法在宇宙中走太遠。總上所述如果做出Fusor並且顯著測到中子射線,100% 是D-D核融合。

  • @silviatsai789

    @silviatsai789

    Жыл бұрын

    Understand! 當在FUSOR(IEC)裝置中檢測到中子時,可以相當肯定這些中子是由D-D核融合反應產生的。另一種產生中子的方式是將氘核分解成中子和質子(類似於氘核的核裂變),這種方式直接破壞了兩個強相互作用之間的結合能,而這種反應的能量尺度遠遠超過核融合。將氘核分解產生中子需要的最低能量是2.2 MeV(結合能),而僅僅讓兩個氘核融合產生中子只需要約10 KeV的能量。因此,如果在FUSOR中觀測到中子射線,可以確定其中的中子來自D-D核融合反應。 另一個確定FUSOR中的中子來源於D-D核融合的方法是直接測量中子的動能。D-D核融合產生的中子具有固定的能量特徵。此外,背景輻射中幾乎沒有中子射線存在,因為自由中子的壽命很短,無法在宇宙中傳播太遠。 綜上所述,如果成功構建FUSOR裝置並明顯觀測到中子射線,那可以相當確定這些中子是由D-D核融合反應產生的。

  • @user-xg4cs3nz5y
    @user-xg4cs3nz5y2 жыл бұрын

    第一次看到范科學的影片 品質意外的高呢 支持

  • @wie-cheng9209
    @wie-cheng92092 жыл бұрын

    永遠記得你們小編的說專家說不存在就是不存在感到訝異

  • @UCAJq2oN0BQLFi3aAhhsX8-A
    @UCAJq2oN0BQLFi3aAhhsX8-A Жыл бұрын

    個人覺得只要核融合最後還是燒開水 產生的廢熱也還是全球暖化的原因之一 真的要解決全球暖化還是要直接或間接用太陽能

  • @lihengfu7426

    @lihengfu7426

    Жыл бұрын

    仔细想想,太阳能也是核融合的一种(

  • @user-eg1zk7ds4i
    @user-eg1zk7ds4i2 жыл бұрын

    這種理性討論才是王道啊

  • @karparts6080
    @karparts60802 жыл бұрын

    缺電,輻射,核污染…都不是最大的危害,最大的危害是政治,這政治二字,好可以興國,壞足以敗到百姓的家產…

  • @PanScitw

    @PanScitw

    2 жыл бұрын

    政治也有很多知識可以探索,也是我們都可以參與的。(P)

  • @karparts6080

    @karparts6080

    2 жыл бұрын

    @@PanScitw 是可以參與,不是誰說過的話,要害一個人,叫他去參選搞政治,同學哥哥就去參加競選,想得到民 X 黨的奧援,黨怎麼說?要資源不是你有熱誠,黨就給你,重要是你自己的實力,天下哪來白吃的午餐?要偷隻雞,自己也得先撒把米,看有沒有雞跟你,黨裡面的人不是白痴,鼓勵你選,不等同一定會給你資源…境界,這就是境界,搞政治…要吃這瀉藥,得掂量掂量自己,有沒有那屁股?

  • @sonynx70

    @sonynx70

    2 жыл бұрын

    沒錯,這世界要真正的和平與進步,就需要搞死所有讀文科跑去從政的人。 不然你會發現不論工程師科學家多努力,掌權的文人可以輕鬆毀掉一切。

  • @otis881

    @otis881

    2 жыл бұрын

    @@PanScitw 是啊 鼓勵年輕人從政參與

  • @r94944031

    @r94944031

    2 жыл бұрын

    你乾脆說最大的危害是人類 這種論點根本沒意義

  • @user-nl1yy7se6h
    @user-nl1yy7se6h2 жыл бұрын

    謝謝👍

  • @user-pf3sl8nj3q
    @user-pf3sl8nj3q2 жыл бұрын

    核分裂與核聚變是可以殊途同歸的;用不同的方法各自獨立創造出各自的功效,且各自解決各自所製造出來的附產品。

  • @user-xw7ol5sp9e
    @user-xw7ol5sp9e Жыл бұрын

    我有看到你們說明,希望你們成功,恭喜,

  • @T_T-A_A-Q_Q
    @T_T-A_A-Q_Q2 жыл бұрын

    核融合目前遇到最大的問題就是很單純材料以及加工工藝。 只要這部分過關,可以長時間承受高壓高溫。 剩下的都不是問題了。 到目前為止還在拼幾分鐘幾度就是因為材料以及工藝不過關。

  • @Wind_of_Night

    @Wind_of_Night

    2 жыл бұрын

    我在高中,就有看過這資訊了,可以用磁力束縛的方式,控制住電漿,並且跟材料隔一段距離不至於融毀~但也因為磁力的問題不好控制會跑掉~

  • @T_T-A_A-Q_Q

    @T_T-A_A-Q_Q

    2 жыл бұрын

    @@Wind_of_Night 沒錯...避免電漿直接燒穿本體... 畢竟太陽質量大才有辦法提供那麼大的引力... 在地球用的話一但壓力不夠就只能用溫度來補...

  • @oflasho1

    @oflasho1

    2 жыл бұрын

    有沒有人想過在太空中進行核融合? 還有我認為核融合要能成功, 必須先知道星球的中心是什麼能量在控制

  • @silviatsai789

    @silviatsai789

    Жыл бұрын

    融合技術面臨的挑戰不僅僅是材料和加工工藝。核融合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物理過程,需要解決諸多問題,如磁場控制、等離子體穩定性、能量收集等。這些挑戰涉及多個領域的科學和工程,並需要綜合考慮多個因素才能實現商業運轉。 其次,材料和加工工藝的突破只是核融合技術的一部分。即使有了適合的材料和工藝,仍然需要解決其他問題,如能量收集、長時間運行、操控等。這些方面的技術挑戰不容忽視,並且需要持續的研究和發展。 最後,核融合技術的發展是一個綜合性的過程,需要解決多個問題並進行全面的系統優化。單純解決材料和加工工藝的問題並不能保證核融合技術的商業化。其他因素,如經濟可行性、政策支持、社會接受度等,也需要被考慮和解決

  • @silviatsai789

    @silviatsai789

    Жыл бұрын

    @@Wind_of_Night 用磁力來束縛和控制電漿,以防止它與容器壁接觸並融毀。這種方法被稱為磁約束(Magnetic Confinement)。然而,磁約束也面臨著一些挑戰。磁場的控制需要高精度的磁場配置和穩定性,這對於大型反應器來說是一個技術上的挑戰。此外,由於磁場與電漿的相互作用,電漿會受到一些不穩定性的影響,這可能導致電漿的運動變得難以控制。儘管磁約束是一種有效的電漿控制方法,但要實現可持續的核融合反應,我們需要解決磁場控制和穩定性的技術挑戰。這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創新,以開發更先進的磁場配置和控制方法,以確保電漿可以持續穩定地被束縛和控制,從而實現商業化的核融合發電。

  • @tne01
    @tne012 жыл бұрын

    人類科技目前核融合的成功範例就是氫彈,但是只能讓能量一瞬間完全爆發,摧毀一大塊區域後就消失了。 如果核融合電廠能做出來,幾乎可以完美解決目前人類的能源需求。就結果來說,真的很令人期待。 但這個目標就等同製作一個小太陽..... 總之只能請科學家繼續加油....... 😅

  • @tne01

    @tne01

    2 жыл бұрын

    @諭廷 那就無法引發核融合。這就像汽油燃點約500度,你把他分兩批加熱到250度,並不會產生兩個小的火源,而是兩邊都不會燃燒。 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看李永樂老師的影片,有比較深入(艱深?)的分析.....

  • @ntr1381

    @ntr1381

    2 жыл бұрын

    不如拿氫彈來建造東西(X

  • @user-uo8yg2hh8n

    @user-uo8yg2hh8n

    2 жыл бұрын

    @諭廷 那就不会发生反应

  • @user-oc9mn5ml7v

    @user-oc9mn5ml7v

    2 жыл бұрын

    我記得有一句話是 可控的叫電廠 不可控的叫做炸彈

  • @user-qy8wv9fq5z

    @user-qy8wv9fq5z

    2 жыл бұрын

    而且氫彈是以核分裂產生的能量進行核融合

  • @bergers08
    @bergers082 жыл бұрын

    就跟動力技術想要突破現在極限一樣 要找出劃時代的新材料才生的出能商業運轉的核融合發電..

  • @silviatsai789

    @silviatsai789

    Жыл бұрын

    目前已經有幾種不同的核融合反應器設計概念,並且已經取得了一些重要的進展。例如,聚變環(Tokamak)和聚變環網(Stellarator)是目前最主要的設計,並在實驗中取得了穩定等離子體運行的結果。這些設計並不依賴於劃時代的新材料,而是利用現有的材料和技術進行開發。材料科學的發展確實對核融合領域有重要意義。例如,研發更耐高溫和高輻射的材料可以提高反應器的耐久性和效能。然而,即使目前的材料技術尚未完全滿足要求,核融合發電仍然可以進行研究和實驗,以驗證和改進相關技術。此外,未來仍然存在改進材料技術的潛力。 總之,雖然材料技術的突破可能對核融合發電產生積極影響,但它不是實現商業運轉的核融合發電的唯一關鍵因素。

  • @user-db6iz3zl7l
    @user-db6iz3zl7l2 жыл бұрын

    核融合和利用核融合来发电是两回事,其实现在核电很简单就是水蒸气推动涡轮机发电。这样效率非常的低,因为热量又经过一次转换。 所以现在核电也是二次发电技术,未来的电应该是一次发电得来的清洁能源。它一定具有超高的转换效率。 核裂变核融合其实更适合作为发动机或者火箭的助推能源,而不是拿来发电。发电只不过是副产品。 核裂变没有利用元素的放射性,放射性可以作为燃料。核聚变是完全利用放射性一次用完。 其实半代工艺的核聚变是不存在燃料问题,可以利用核废料来聚变。各国都非常还原你拿走他们的核废料。 目前核融合最大的困难还是在控制模拟高温高压环境下如何增加燃料和加热后如何利用这股能量,我对核融合技术拿来发电真心不太看好其实它其他的价值更高。

  • @assassinyzk3346

    @assassinyzk3346

    2 жыл бұрын

    核聚变释放能量是有上限的,聚变到铁之后再聚变就不是释放能量而是吸收能量了,拿核废料聚变是没有用的,不能用来发电的。

  • @yuhengho816

    @yuhengho816

    2 жыл бұрын

    @@assassinyzk3346 你講得沒錯,只有比鐵輕的元素才能夠透過核聚變釋放能量,鐵之後的重元素多半是超新星爆發的過程中粒子彼此撞擊融合而來的產物,無法透過恆星核融合產生,這是相當重要的宇宙學知識。

  • @Adepananaaddo
    @Adepananaaddo Жыл бұрын

    我的计划是在地球与太阳之间安装一根环形链条,如同自行车🚲链条,太阳那头提供动力驱动链条运行,各种能量储存桶挂在链条上,源源不断地将能量运回地球来。

  • @km8vp9kx5l
    @km8vp9kx5l2 жыл бұрын

    科學家有再研究暗物質暗能量跟核融合穩定有相關,這就是為何太陽能在宇宙中燃燒這樣久原因

  • @mts90080lee
    @mts90080lee2 жыл бұрын

    核融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生產成本(溫度)太高

  • @RelaxingMusic-xy4jl
    @RelaxingMusic-xy4jl2 жыл бұрын

    期待更新的技術改變人類的生活!看樣還有很多難關要克服,相信未來的路應該是寬廣的~!

  • @HNqr6tvq
    @HNqr6tvq2 жыл бұрын

    希望科普一下高階核廢需要的處理方式與設施面積,一堆人以為跟垃圾山一樣大

  • @PanScitw

    @PanScitw

    2 жыл бұрын

    目前沒有計畫做這題。或許下一季~(P)

  • @Dinosaur_Egg

    @Dinosaur_Egg

    2 жыл бұрын

    影片裡有出現阿 乾式暫時儲存罐

  • @silviatsai789

    @silviatsai789

    Жыл бұрын

    有一些成功案例和專業公司專門從事高階核廢料的處理。以下是一些相關的例子: COVRA(荷蘭):COVRA是荷蘭的核廢料處理和儲存機構,專門負責處理高放射性核廢料。他們負責接收、處理、固化和儲存荷蘭核電廠和醫療機構產生的核廢料。 ONKALO(芬蘭):ONKALO是芬蘭的地下核廢料儲存設施。該設施位於芬蘭奧盧市的奧爾基霍拉島,是芬蘭長期的高階核廢料儲存解決方案。ONKALO提供了一個安全、穩定的地下儲存場所,用於長期儲存芬蘭核電廠產生的高放射性核廢料。 La Hague(法國):La Hague是法國的再處理廠,專門處理法國核電廠使用過的核燃料。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核燃料再處理設施之一,能夠回收可再處理物質並處理相應的廢料。 因為高階核廢料的管理和處理是一個嚴肅而複雜的問題,需要綜合考慮多個因素,以確保廢料的安全處理和最小化對環境和人體的風險,我個人認為應委由專業成功且公正的公司來台灣探勘選址,爾後為台灣政府處理。

  • @oscaryuning
    @oscaryuning2 жыл бұрын

    看了很多类似话题的视频,对岸在内容选题和制作精细程度上,相当部分要比这边精良,这是非常耗费时间和财力的,令人敬佩!

  • @PanScitw

    @PanScitw

    2 жыл бұрын

    歡迎提供值得參考的影片給我們

  • @oscaryuning

    @oscaryuning

    2 жыл бұрын

    @@PanScitw 哈哈,本尊回复了,会的会的。

  • @oscaryuning

    @oscaryuning

    2 жыл бұрын

    @@PanScitw 不不,我的表述出现了巨大的歧义,我的意思是您的这一期节目,让我产生了台湾的节目多数会比大陆制作更精良的感触。不好意思,是我的错,但您的回复更让我看到了包容与开阔的胸怀,感激。

  • @PanScitw

    @PanScitw

    2 жыл бұрын

    原來如此,感謝支持!

  • @user-gt9xf7zr9h

    @user-gt9xf7zr9h

    Жыл бұрын

    大陆的直流特高压可以做一期

  • @user-ph2tc3sp7b
    @user-ph2tc3sp7b2 жыл бұрын

    能用核廢料外包磁铁做成电池嗎?

  • @catchnkill
    @catchnkill2 жыл бұрын

    核聚變還是有輻射,門檻最低也就是現在所有研究的目標氘氚娶變,會釋放出一粒 14 MeV 快中子,每一次一顆,那是很大劑量的了,約束管道壁怎樣防護中子撞擊又一個要克服的重大障礙。另外作為反應原料的氚也是輻射性,核聚變不是無輻射。

  • @silviatsai789

    @silviatsai789

    Жыл бұрын

    @catchnkill 提到作為反應原料的氚是輻射性的,這部分觀點也需要進一步澄清。氚是一種放射性同位素,但它的衰變過程非常緩慢,且不會產生高能量的輻射。在核聚變反應中,氚的使用相對安全,並且它的衰變產物可以在系統中進行回收和重複使用,從而最大程度地減少輻射風險🐢🐢🐢

  • @catchnkill

    @catchnkill

    Жыл бұрын

    @@silviatsai789 是比較弱的beta decay,核裂變跟核聚變不同,普通核電廠氚含量極微,小量存在循環水中,核聚變作為反應原料使用,存量相當大,跟核電廠是另一回事,必然需要接受核安全機構嚴格監管。

  • @hinhangsiu6783
    @hinhangsiu67832 жыл бұрын

    核廢料又稱為乏燃料。它經過乏燃料循環再提煉後,能重新成為核燃料。

  • @waichuenng592

    @waichuenng592

    2 жыл бұрын

    知唔知核融合会幾時面世?😉

  • @silviatsai789

    @silviatsai789

    Жыл бұрын

    @@waichuenng592 ITER(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是一個由35個國家和歐洲聯盟共同參與的大型國際核融合實驗計劃。它的目標是建造一個可控制且可持續運行的核融合反應堆,以證明核融合作為能源來源的可行性。 ITER計劃的核心是建造一個大型磁約束聚變裝置,其中使用強大的磁場來將熱電漿束縛在一個環形的真空室中。通過在極高溫度(數億度)下提供足夠的壓力和能量,熱電漿中的氫同位素(氘和氚)核會發生核融合反應,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ITER的設計和建造是一項龐大的工程,計劃中包含了許多關鍵里程碑。其中一個關鍵里程碑是在2025年前完成第一次等離子體運行,並證明能夠在極端條件下控制和維持等離子體的穩定運行。另一個重要里程碑是在2035年之前實現燃燒等離子體的淨能輸出比(即能量產生與供應所需能量之間的比例)達到至少10倍。ITER的建造地點位於法國南部的卡達卡斯(Cadarache),該地已經開始建設相應的設施。ITER的預算規模非常巨大,預計將投入數十億歐元的資金,並持續進行長期的研究和開發工作。 ITER計劃的成功將為未來商業化的核融合發電提供重要的技術基礎和實驗數據。它的成果將有助於解決核融合技術所面臨的關鍵問題,並推動核融合能源的發展。然而,要實現可商業運營的核融合發電廠,仍然需要克服許多挑戰,包括長時間的穩定運行、材料耐受性和經濟可行性等。

  • @waichuenng592
    @waichuenng5922 жыл бұрын

    你識嘢!知道核科研乜料子,無錯!

  • @ss62261
    @ss622612 жыл бұрын

    覺得核融合發電還是處於很悲觀的狀態,有興趣可以看 "核聚變到底離我們還有多遠?|Nuclear Fusion" 這部的解釋

  • @silviatsai789

    @silviatsai789

    Жыл бұрын

    不會啊~ 許多國家和科學機構一直在致力於核融合研究,並取得了重要的進展。例如,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是當前最大的核融合研究項目,它的目標是證明核聚變的可行性。許多國家聚集在一起合作建造ITER,這表明了全球對核聚變發展的共同努力。 其次,近年來取得的研究成果顯示,核聚變技術有潛力成為未來能源供應的重要解決方案。核融合能源具有許多優勢,如廣泛的燃料資源(氫和氘)、低碳排放、無放射性廢棄物等。這些優勢使核融合成為可持續、清潔且高效的能源選擇,可以為全球能源轉型做出重大貢獻。 最後,雖然商業化的時間表仍然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但核融合研究的加速發展和技術突破使得商業化的前景越來越明朗。許多科學家和工程師對核融合的成功持樂觀態度,並相信在未來幾十年內將實現可控核融合發電的商業化。 因此,我們不應對核融合發電持悲觀態度,而應該重視並支持這一領域的研究和發展,相信它將成為實現清潔、可持續能源的重要選項。🐑

  • @Fmp-cg6tf
    @Fmp-cg6tf Жыл бұрын

    聯合國也明文說明核電是最乾淨環保的電力 不管未來發展 核能還是主角

  • @user-dk8uu6cn2s
    @user-dk8uu6cn2s2 жыл бұрын

    說的ˇ都很對 不過以前的人想飛 從降落傘 到 飛機 一件發明 不是馬上就好了 人類上宇宙 要很多 時間 金錢 數百年後 可以跟坐汽車一樣

  • @leeaoslife9066
    @leeaoslife90662 жыл бұрын

    内地翻译做核裂变和核聚变,小太阳就是可控核聚变。

  • @rostinT1
    @rostinT12 жыл бұрын

    若人工核融合能成功的話..就表示 Dyson Sphere 理論不成立 另太陽維持其連續核融合的運作事實也不只光靠其內部高溫高壓..起碼它的表面的高溫高壓並未達到標準但也發生核融合現象了

  • @biyeuya2750

    @biyeuya2750

    2 жыл бұрын

    核融合說到底還是質量轉換成能量的反應,而整個太陽系的質量有99%在太陽裡,更何況太陽還能不限於氘氚融合,你真的覺得人工核融合能夠打破戴森環理論嗎!?

  • @yuhengho816

    @yuhengho816

    2 жыл бұрын

    @@biyeuya2750 不好意思,糾正一下。以太陽的質量而言並不會持續核融合到鐵元素,那需要比太陽更重的恆星才可能辦得到,太陽預計只能達到氦核融合,演變為紅巨星,之後則是塌縮成為白矮星。

  • @biyeuya2750

    @biyeuya2750

    2 жыл бұрын

    @@yuhengho816 感謝指教,已改正。👍

  • @springrollwang4441

    @springrollwang4441

    2 жыл бұрын

    外星人剛好把融合燃料用完了阿

  • @CatFtr

    @CatFtr

    2 жыл бұрын

    太陽是量子力學的靠賽核融合 所以它才能燒這麼久

  • @user-ep5df9vm8r
    @user-ep5df9vm8r Жыл бұрын

    核聚变反应时释放的大量中子,目前托卡马克装置只能靠重金属内壁硬吃,时间长了金属会膨胀

  • @user-qazxswedcvfr
    @user-qazxswedcvfr2 жыл бұрын

    我來補充一下本集和下一集的重點 核融合需要在高溫高壓的環境 太陽表面引力是地球表面引力30倍 溫度6000度 更不要說內部 所以人造核融合不如做戴森球

  • @cipher3010

    @cipher3010

    Жыл бұрын

    所以我認為應該很難實現。 太陽內部的壓力和溫度,是自然狀態下就有。而我們卻先要耗用能量去產生這麼特殊的環境。 除非,我們找到別的路徑,一樣可以產生核融合。或是別的元素或物質,可以產生出高的化學能。

  • @silviatsai789

    @silviatsai789

    Жыл бұрын

    核融合在高溫高壓的環境中是實現核融合反應所需的條件之一,但並不意味著這是無法克服的障礙。科學家們已經在實驗室中成功地創造出高溫高壓的條件,進行了多次成功的核融合實驗。儘管目前的技術仍面臨著許多挑戰,但這些挑戰可以通過不斷的研究和創新來克服。 其次,太陽表面的條件確實非常極端,包括高溫、高壓和強引力。然而,將太陽表面的條件直接應用到人造核融合系統並不合適。人造核融合的目標是在控制和可持續的條件下實現核融合反應,而不需要模擬太陽表面的所有特性。人造核融合通常使用磁場或激光等方法來控制和束縛高溫高壓的電漿,這使得核融合反應可以在地球上的實驗室環境中進行。 最後,提到戴森球是一個有趣的概念,它是一個理論建議的巨大結構,可以完全包圍恆星,以收集和利用其能量。然而,戴森球是一個極度遙遠的概念,技術上的挑戰和成本限制使得目前實現戴森球幾乎是不可能的。相比之下,人造核融合作為一種能源解決方案,具有更現實的發展前景,並且已經在實驗室環境中取得了重要進展。 總之,核融合技術的發展並不受限於太陽表面的極端條件。儘管高溫高壓是核融合反應所需的條件之一,但科學家們已經在實驗室中成功地控制了這些條件。人造核融合是一個有前途的能源解決方案!!! Go Go Go!

  • @G8ren
    @G8ren2 жыл бұрын

    這麼看起來 考慮到安全 資源耗竭跟產能來看 有沒有什麼東西它自然資源豐富 而且可以分解後再重組回來不斷反覆來進行產能的

  • @PanScitw

    @PanScitw

    2 жыл бұрын

    應該就是再生能源。(P)

  • @user-bf1iq8gd1d

    @user-bf1iq8gd1d

    2 жыл бұрын

    沒有,因為宇宙遵行熱力學第二定律。

  • @kuokieonglam5925
    @kuokieonglam59252 жыл бұрын

    這個就在太陽附近融合, 之後儲存. 空間壓力..........超細, 超幼的, 超密的材料. 在UFO 上應該找到.

  • @ELi-db8sg
    @ELi-db8sg Жыл бұрын

    能否用效率高的斯特林发电机?

  • @shokanful
    @shokanful2 жыл бұрын

    地心的能量源,就像類似核融核反應機

  • @user-og6rm7bu1q
    @user-og6rm7bu1q2 жыл бұрын

    其實核廢料裡面的大宗,都是低階核廢料,而低階核廢掉的大宗,來自於醫療用核廢料

  • @jjter6793

    @jjter6793

    2 жыл бұрын

    低階核廢料才是最難處理的,每一分一秒都在產出,而且完全沒有回收利用的價值!

  • @timmyngan

    @timmyngan

    2 жыл бұрын

    @@jjter6793 沒記錯 重水堆能消耗一部分

  • @Wind_of_Night

    @Wind_of_Night

    2 жыл бұрын

    @@jjter6793 不是沒有利用價值,而是有沒有人想到還能有啥價值。 廢物都可以廢物利用了~

  • @davidjobs2197
    @davidjobs2197 Жыл бұрын

    增加温度和压力,只需要0.001秒,把氢元素融合成金元素,就可以商业化了

  • @aaa9823
    @aaa9823 Жыл бұрын

    八爪博士完全有能力建造全自動成衣廠

  • @03dragon
    @03dragon2 жыл бұрын

    要成功實現商轉目前缺乏材料的創新,如室溫超導體,不然光是製冷產生超導環境浪費太多能量,降低Q值的必要輸出功率,也是實現商轉的一種方法之一。

  • @user-gl3cx2zq7v
    @user-gl3cx2zq7v2 жыл бұрын

    立方体加倍在数学上无解但工程上可解:把2的立方根手算到足够位数使这个解精度远高于施工可以达到的精度,比如石工只能做出0.1mm精度的祭台把计算精确到0.001就可以用来指导工程施工了。

  • @dongxuli9682

    @dongxuli9682

    Жыл бұрын

    Doubling the cube is not solvable only for a specific type of solutions. If it's proved to be not solvable in math, then, it's not solvable in engineering. Engineers should try approximate solutions or a good enough solution. Like a computer program to decide another program contains an infinite loop(undecidable), or an approximate solution of navier-stokes equations(existence cannot be proved yet)

  • @qq7098
    @qq70982 ай бұрын

    我只知道, 只要不放棄, 總有一天會實現, 畢竟背後還有很多單位與國家在努力, 以前沒行動手機, 更不要說觸碰式螢幕, 也沒電動摩托, 也沒電腦, 以前人們無法想像的東西現在都有了, 將來還有更多未知, 都只是時間問題~ 【 別忘了,我們都處在有限的知識空間 】

  • @user-dy7xc2xt5r
    @user-dy7xc2xt5r2 жыл бұрын

    重點是維持的材料吧,至今依舊還是找不到適合的,溫度太高了

  • @FateTestarossaHarla

    @FateTestarossaHarla

    2 жыл бұрын

    目前主流是用磁場來約束核融合的反應材料

  • @user-ys8np1lc8r
    @user-ys8np1lc8r2 жыл бұрын

    艾斯卡諾就是成功的例子

  • @ELi-db8sg
    @ELi-db8sg Жыл бұрын

    美国核聚变实验获得成功,可喜可贺。不过只是起步,离实用需要跨过不少坎,应该需要数代人上百年不懈的努力才会成功。 第一是美国现在只是考虑激光输入功率,偷换概念了,没有考虑产生激光所需要的实际功率,两者相差巨大。 第二是设备的成本和材料的成本,需要性价比降低到现有其它技术的水平,非常困难。 相比之下,太阳能是更有价值,不像核聚变燃料的获取成本很高,太阳光是免费的,目前发电成本低到已经可以与其它发电技术竞争。主流太阳能发电技术与核聚变发电技术一样,都是通过热发电。 因此如果能大幅度降低产生热能的成本,才是真正划时代的伟大发明和技术突破。通过降低汇聚太阳光这样的技术还可以为家庭提供免费的自然阳光,为高耗能产业降低成本,最大的应用是降低主流太阳能发电厂的发电成本。可以预料未来几十年,核聚变发电无法与太阳能发电竞争。

  • @kine122079
    @kine1220792 жыл бұрын

    其實呀!! 為什麼不能商用 因為 我們身邊就有一個很強大的核融合反應體(太陽) 而科學家應該會覺得 為什麼 不用那個就好了呢

  • @PanScitw

    @PanScitw

    2 жыл бұрын

    太遠啦~

  • @wortchang
    @wortchang2 жыл бұрын

    核融合…只怕百年內不可能,除非人類能發明控製重力的裝置。以核分裂發電來支持太陽能發電以及儲能技術的開發,才是未來的方向。以核養綠是短期未來甚至千年以後必然的道路。

  • @silviatsai789

    @silviatsai789

    Жыл бұрын

    儘管核融合發電面臨一些技術挑戰,但對於宣稱需要人類發明控制重力裝置才能實現核融合的觀點持懷疑態度。同時,將核分裂發電視為未來發展的唯一方向也有一些局限性。 首先,關於核融合的時間表,雖然確定商業化的時間是困難的,但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正在全力推進核融合技術的研究和發展。隨著科學家和工程師的不斷努力,核融合實現商業化的可能性正在逐漸增加。因此,不能僅僅因為目前技術挑戰存在就斷定核融合發電百年內不可能。 其次,關於控制重力的裝置,目前科學界對於完全掌握重力的理解和應用還處於非常初步的階段。發明控制重力的裝置是一個極為複雜且艱難的科學挑戰,尚未有任何具體的突破。因此,將核融合的實現與控制重力的發明聯繫在一起缺乏科學依據。 最後,核分裂發電確實在當今世界中發揮著重要的角色,但它並不是唯一的解決方案。隨著全球對可持續能源的需求增加,太陽能和其他再生能源也在迅速發展。太陽能發電和儲能技術的發展將為清潔能源轉型提供重要的支持。將核融合和可再生能源視為互補且並行發展的方向更加符合現實需求。 總之,核融合發電雖然面臨技術挑戰,但無法確定百年內無法實現。將核分裂發電視為未來唯一的方向並排除核融合的可能性是過於狹隘的觀點。我們應該保持開放的態度,持續支持!

  • @aihua7682
    @aihua76822 жыл бұрын

    更專業和更符合國際化的中文名詞是核聚變和核裂變,相對於核融合和核分裂。

  • @jackychang4768

    @jackychang4768

    Жыл бұрын

    就是一個名詞,我們和對岸的用語本就有別,沒有甚麼專業的問題,在對岸的日常"質量"都不等於物理"質量"了,真要國際化就用英文吧。

  • @aihua7682

    @aihua7682

    Жыл бұрын

    @@jackychang4768 無可救藥!

  • @jackychang4768

    @jackychang4768

    Жыл бұрын

    @@aihua7682 說到"真正國際"的漢字名詞,日本人也是用核融合、核分裂,哥們的國際是存在於多重宇宙嗎?

  • @aihua7682

    @aihua7682

    Жыл бұрын

    @@jackychang4768 日本人用的就是最好,最正確的嗎? 核聚變、核裂變更符合實際的物理現象。 就好比由錢學森倡議意譯的激光(舊譯鐳射或雷射)絕對是神來之筆。 如果你不是學物理的,甚至不是理工的。就請你省省口舌了!

  • @jackychang4768

    @jackychang4768

    Жыл бұрын

    @@aihua7682 所以相對台灣而言,日本不是國際,不夠專業?理工也是講邏輯的,對吧。

  • @asmodeusdevil8454
    @asmodeusdevil84542 жыл бұрын

    因為創造星星時不小心,自己也會瞬間變星星

  • @Guixu_cosmos
    @Guixu_cosmos2 ай бұрын

    突然想到 不知道能不能利用核融合反應的超高溫度 及高密度的粒子撞擊 例如在ITER裡 投入少少量的核廢料 利用ITER的高溫 跟高密度的粒子撞擊 加速核廢料的代謝 縮短核廢料的年限 或降低輻射強度

  • @user-qq1ke4gz6l
    @user-qq1ke4gz6l2 жыл бұрын

    核聚变目前最接近有商转潜力的是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

  • @KolasKisa
    @KolasKisa Жыл бұрын

    請問這樣會不會有爐心熔毀的問題?

  • @PanScitw

    @PanScitw

    Жыл бұрын

    不會

  • @user-mf9uu2pr7u
    @user-mf9uu2pr7u2 жыл бұрын

    現在的核融合技術約莫等於聞西的太陽能發電手電筒🔦的概念

  • @user-ts2zw1wl7k

    @user-ts2zw1wl7k

    2 жыл бұрын

    在手電筒裡放一顆小太陽 我覺得還是手搖腳踩發電比較快

  • @maxg4sr
    @maxg4sr2 жыл бұрын

    不管核融合還是核分裂,都只換個方式燒開水發電而已

  • @peng_ya

    @peng_ya

    2 жыл бұрын

    以核融合來說可能不會用燒開水的方式,畢竟要製造核融合的環境已經相當極端,還要放蒸氣管線進去加熱,不是管線被燒毀就是核融合反應終止,目前看到的方式可能會比較朝熱電效應的方式進行,不過現在連穩定產生核融合的問題都還沒攻克,等攻克了可能到時會出現其他方法發電也說不定

  • @catchnkill

    @catchnkill

    2 жыл бұрын

    @@peng_ya 不燒開水怎發電?要推動發電機才可以發電。tokamak 約束管道聚變了,有熱了,但如果不用那些熱燒開水怎辦?

  • @peng_ya

    @peng_ya

    2 жыл бұрын

    @@catchnkill 熱電效應搜一下,雖然目前這種發電方式還沒辦法跟燒開水比

  • @catchnkill

    @catchnkill

    2 жыл бұрын

    @@peng_ya 你沒有抓到問題本質。熱電效應效率比燒開水推發電機低,不會被採用。燒不燒開水不重要,問題核心是怎樣將熱拿出來使用。磁約束不能讓反應物料接觸管壁,一旦接觸溫度下降聚變停止,不接觸又怎樣有效率的熱交換?Tokamak根本不能發電,就祇是科學實驗,驗證核聚變反應。

  • @peng_ya

    @peng_ya

    2 жыл бұрын

    @@catchnkill 效率問題是材料問題,牽涉到材料問題的研究進展通常都需要不少時間,短期內確實沒辦法使用。 核融合目前的重點在難以控制跟維持,一旦能夠控制,靠熱電材料將核融合輻射出去的一部分熱能轉換成電能的方式,至少比起燒開水來說,對反應的影響小了許多。 當然現在別說維持了,連q值都還沒超過1,談怎麼發電都還太過理想。

  • @sianico2435
    @sianico24352 жыл бұрын

    要是真的能實現核聚變,就沒有能源危機了。 核聚變實現太困難,對目前還是巨大的考驗。 世界上沒有任何化學鍵材料能承受它帶來的極高溫,可能要用磁場約束的方法。 而且核聚變帶來的汙染還低於核裂變,能產生核聚變的燃料還取之不竭,真的是人類的終極能源。

  • @user-vs9ed4kh6j

    @user-vs9ed4kh6j

    2 жыл бұрын

    @ne1042 有相關資料嗎?

  • @user-vs9ed4kh6j

    @user-vs9ed4kh6j

    2 жыл бұрын

    @ne1042 電腦打字嗎? youtube 換行應該是直接按enter,不然你可以試試看shift +enter

  • @user-vs9ed4kh6j

    @user-vs9ed4kh6j

    2 жыл бұрын

    @ne1042 我看你打很多空格,我猜你是要打空格直到它換行 我的裝置一行的字數可能和你的不一樣,所以看起來有一大堆空格

  • @sianico2435

    @sianico2435

    2 жыл бұрын

    @ne1042 所以呀,金錢讓人類的科技發展,也讓科技延遲。 要是人類對於科技發展能團結一致,現在的我們應該能在前進20年。

  • @sianico2435

    @sianico2435

    2 жыл бұрын

    @ne1042 外星人這事還是太撲朔迷離了,有點太玄幻了😅 不過,科學總是帶著好奇心驗證、發現、創新,愛因斯坦的名言;「沒有神學的科學是破腳的、沒有科學的神學是盲目的。」 我也很希望,有生之年能見證地球成為1級宇宙文明☺️

  • @y720love
    @y720love Жыл бұрын

    核融合不是問題,問題是需要良好的實驗環境,現在很多連實驗機會都沒有。 甚至我認為核能使用跟二次世界大戰並沒有什麼不同

  • @PanScitw

    @PanScitw

    Жыл бұрын

    可以看下集,有介紹目前的核融合計畫

  • @aaronlee9754
    @aaronlee97542 жыл бұрын

    核裂變小型化可能比核聚變商用化早一點到來

  • @Wind_of_Night

    @Wind_of_Night

    2 жыл бұрын

    不用說了,早就實現過了,還有很猛的〝核動力〞飛機了【美國研究】~只是上了保護蓋、或者要請要自殺的人去開【老年人】不然沒啥實用性就是了~ 有幸慶可以找一下資料~既然有核動力潛艇、有核動力飛機也不奇怪了~

  • @JinDi8859
    @JinDi88592 жыл бұрын

    我覺得應該要先造出宇宙空間才能造得出太陽吧

  • @lichris2700
    @lichris27002 жыл бұрын

    講得很清楚,影片很喜歡 但那個,hot hot hot hot hot一段真的很讓人出戲

  • @roc00851
    @roc008512 жыл бұрын

    請說一下行波反應爐

  • @PanScitw

    @PanScitw

    2 жыл бұрын

    暫時沒有規劃講這一個題目喔。(P)

  • @lophingkau735
    @lophingkau7352 жыл бұрын

    核融合所需的两大关键揍成条件。高温和高压。缺一不可!相信在今后50年。什至100年都办不到!

  • @Mushi_93
    @Mushi_932 жыл бұрын

    所以核融合跟核分裂就是我们大陆说的核聚变跟核裂变是吧

  • @PanScitw

    @PanScitw

    2 жыл бұрын

    是的。(P)

  • @b0937203729
    @b09372037292 жыл бұрын

    能源是國際性的問題與國家的問題與科學家的問題與資金的問題

  • @user-qd6xh6gb5k
    @user-qd6xh6gb5k27 күн бұрын

    記得大學時期的印象是可以用電漿,但輸出等於輸入,所以Q應該在1左右而已

  • @jasonchu2627
    @jasonchu2627 Жыл бұрын

    我想即使核融合最終投入商轉,並且成為人類最乾淨、最高效的終極能源,世界個大政府還是會為了做化石燃料的生意,而去打壓、抹黑核融合,只要化石燃料還沒挖完的一天,能源公司就不可能推廣這種完美能量

  • @bluesky2572
    @bluesky25722 жыл бұрын

    這邊說的比較淺顯易懂,要深度一點的“媽咪說”的深度比較高

  • @PanScitw

    @PanScitw

    2 жыл бұрын

    歡迎都看!趁機問一下:會希望我們講的更深嗎?(P)

  • @k183maxima209

    @k183maxima209

    2 жыл бұрын

    媽咪叔現在也不往深裡說了,而且基本沒有幽默成分,會乏 比較喜歡現在泛科學的表現方式

  • @user-dm7rc4dq5d
    @user-dm7rc4dq5d2 жыл бұрын

    如果融合能量增益因子大於1 不就違反能量守恆了嗎??

  • @user-mx9tw6mr1i

    @user-mx9tw6mr1i

    2 жыл бұрын

    不會喔 你可以想成原子核內部有內能 (實際上就是質量) 反應後減少的能量(or質量×c^2)加上提供的能量,理想上就是總能量 這就好像化學活化能的概念哩,你需要先提供一定的能量,跨過活化能的門檻,才能執行放熱反應,這樣的反應也是釋能反應,也就是內能(這裡是化學能)轉熱能

  • @kgame_

    @kgame_

    2 жыл бұрын

    連燒煤炭的Q都大於1了,你覺得燒煤炭違反能量守恆嗎?

  • @axinghe5549
    @axinghe55492 жыл бұрын

    快中子撞击仓壁的问题怎么解决,没法磁约束,总不能用几天就换吧

  • @jerry9527

    @jerry9527

    2 жыл бұрын

    人類有辦法的😅 可以去查查

  • @catchnkill

    @catchnkill

    2 жыл бұрын

    @@jerry9527 沒有啊!查過了。現在的Tokamak 們都是科學實驗,這發電應用問題先不管!

  • @pochou1212
    @pochou12122 жыл бұрын

    那台灣可唔可以開始啟動以核融合為導向的核五,反正我們都要蓋幾十年,說不定蓋完,核融合也解決了。

  • @PanScitw

    @PanScitw

    2 жыл бұрын

    投入建設還沒那麼快,現階段可以多認識,畢竟經歷過幾次公投,大家對於要用什麼樣的能源應該是很有想法。(P)

  • @a0987856586
    @a0987856586 Жыл бұрын

    只要不說疫情 真的很客觀

  • @ccarniver
    @ccarniver2 жыл бұрын

    5:37 u235是核彈用,u238才是發電用

  • @user-du4fz5kk4y
    @user-du4fz5kk4y2 жыл бұрын

    目前看起來能達成的核聚變模型就是托克馬克模型

  • @Wind_of_Night

    @Wind_of_Night

    2 жыл бұрын

    題外話:這不就是鋼鐵人那個方舟反應爐(錯誤,只是對應到現實XD)

  • @CARL81K15
    @CARL81K152 жыл бұрын

    為啥我這的YT , 每天都自動放你這部影片給我看 ˇˇ 都不知道看N次了 ! 而且我本來是讓他自動放歌的 , 然後聽著聽著 又聽到核融合????

  • @PanScitw

    @PanScitw

    2 жыл бұрын

    這我也不知道…或許可以把歌放在播放清單裡?

  • @CARL81K15

    @CARL81K15

    Жыл бұрын

    @@PanScitw 沒喔!天天都聽到 核融合  哈哈

  • @hemryzhang3287
    @hemryzhang32872 жыл бұрын

    知道核分裂發電,就是煤炭發電的進階版,也就是通通是拿來燒開水,基本上應該還是【蒸氣發電】!! 只是燒的原料一個是煤,一個是鈾。但是有人知道所謂的傳說中核融合發電,也是【煮開水發電】嗎?!

  • @wolfsrlay5019

    @wolfsrlay5019

    2 жыл бұрын

    估計一堆理盲還以為鈾真的是和氧燃燒

  • @user-vn9er4et3d

    @user-vn9er4et3d

    2 жыл бұрын

    曾聽過一句調侃 “目前人類的發電史就是變著方法燒開水。”

  • @sherlock0214
    @sherlock02142 жыл бұрын

    0:05 馬19?

  • @shanchen9844
    @shanchen98442 жыл бұрын

    陳善安發動機只要你兩個石頭,就可以超過核能發電無限倍,直接取代核能石油

  • @silviatsai789
    @silviatsai789 Жыл бұрын

    石油及天然氣正在邁入供給短缺的黃金年代,如此吃緊的石油及天然氣市場還會持到核融合發電(fusion power)商業化為止。核融合電力的發電原料(氘或氚)在自然界中存量豐富,氘或氚是取之不盡的原材料,海洋中大概蘊藏了40萬億噸氘,理論上如果全部用於聚變反應,釋放的能量足夠人類使用幾百億年。將來可以用於驅動汽車,也可以提供所有家庭用電,但尚未開始商業連轉。化學用途和飛機燃料或許還用得到石油,石油時代肯定會步上木材發電和燃煤發電的後塵,終將結束。 實作商業: 中國的熱核融合裝置稱為東方超環。東方超環是中國國家核能發展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推動核聚變技術的研究和發展。這個項目的全稱是「中國聚變工程試驗堆」,簡稱為「EAST」(Experimental Advanced Superconducting Tokamak)。 東方超環採用托卡馬克裝置作為核聚變實驗平台。托卡馬克是一種磁約束核聚變裝置,通過利用強磁場來控制和穩定等離子體,創造出高溫、高密度的條件,以實現核聚變反應。東方超環的目標是研究和驗證聚變材料和技術,同時探索可持續的核聚變能源發展途徑。 東方超環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超導托卡馬克實驗裝置之一。它位於中國安徽合肥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近,由中國核工業集團等單位共同建造和運營。東方超環的研究目標包括實現長脈衝運行、高等離子體溫度和密度的控制以及研究先進的磁約束技術。 通過東方超環的實驗,中國在核聚變領域取得了重要的進展,為全球核聚變研究做出了貢獻。東方超環的成果有助於改善核聚變技術,為未來實現可持續、清潔、高效的能源解決方案奠定基礎。 東方超環(EAST)在核融合領域的研究中曾創下了一系列的重要記錄。截至我知識截止日2021年,以下是一些東方超環的核融合紀錄: 最長脈衝持續時間:2017年,東方超環成功實現了高溫等離子體的長脈衝運行。其最長的脈衝持續時間達到了約101.2秒,這是當時全球托卡馬克裝置的最長紀錄。 最高電漿溫度:東方超環也取得了高溫電漿的重要突破。在2018年,該裝置達到了超過1億2000萬度的電漿溫度,創下了當時中國本土裝置的最高紀錄。 最長高溫平穩運行時間:東方超環在2020年實現了高溫等離子體的長時間平穩運行。它成功地將等離子體保持在高溫狀態下運行了超過1000秒,這一成就為核聚變研究帶來了重要的突破。

  • @user-wg2du3fs3i
    @user-wg2du3fs3i Жыл бұрын

    核融合發電還是不要出現的好,以防萬一哩!

  • @user-xw8tq8pj4t
    @user-xw8tq8pj4t2 жыл бұрын

    自然的核融合...太陽 自然的「核融合發電」...太陽能發電&光合作用(現人工光合作用已實現)

  • @10145894
    @101458942 жыл бұрын

    對於現在對太陽的了解保持懷疑

  • @user-hb6bx4fx1n
    @user-hb6bx4fx1n2 жыл бұрын

    話說,如果可以使用純氦-3來當作核融合的原料,是不是就不會產生有害的輻射阿?

  • @yanchen8842

    @yanchen8842

    2 жыл бұрын

    是阿

  • @yuhengho816

    @yuhengho816

    2 жыл бұрын

    還是會有輻射,至於是什麼樣的輻射要看你所稱的核反應是哪種。我不確定你所謂的『用純氦-3當原料』的反應最終產物是什麼,假如是氫-1與氦-3合成氦-4的話,請記得質子與中子的質量並不相等。 核反應並不只是把質子中子加加減減就能看完的公式,一般學校物理所教過的輻射種類也分三種﹔alpha(氦核)、beta(電子)和gamma(光子)。核反應牽涉到原子核間作用力的改變,這些過程都會輻射能量,基本上是不可能避免的。

  • @kenorchidian55

    @kenorchidian55

    2 жыл бұрын

    只談輻射不談劑量真的很可笑,香蕉菸草等等都含有輻射。 問題是產生的副產物可否管控,輻射劑量對周遭環境甚至是人體的影響。

  • @yanchen8842

    @yanchen8842

    2 жыл бұрын

    @@yuhengho816 我想問耶,我看核分裂的式子,"兩顆原子加上射出去的中子"的質子中子數是一樣的阿,哪裡損失質量?只算兩顆原子不算中子嗎?

  • @yuhengho816

    @yuhengho816

    2 жыл бұрын

    @@yanchen8842 我不確定你所謂的『核分裂式子』是哪一條式子,不過其實也不重要。原子核中的質子和中子是透過強作用力連結在一起的,破壞這個連結就會釋放能量,表面上好像質子數跟中子數一樣,但這些反應的過程牽涉到量子力學的計算,比方講﹔電子從高能階跑到低能階會釋放能量這點你知道吧?原子核中的質子中子能維持在那樣相連的狀態下,也是具備某種『能階』的,當這個位能的平衡被破壞以後,就會產生能量的釋放(當然也有可能吸收能量,不過假如你對entropy有概念的話,我想應該不難理解這些反應幾乎都是釋放能量)。 順帶一提,核分裂除了利用中子撞擊觸發以外,原本的核能原料(例如鈾235)本身就是具備放射性的重元素,有半衰期,也就是說就算不拿來裂變,這些元素也會在自然環境中釋放能量而衰變。

  • @Knight465
    @Knight4652 жыл бұрын

    The power of sun, a palm of my hand

  • @peterhsu497
    @peterhsu4972 жыл бұрын

    想問問4:30 大量核廢料是多大量?跟一般石化發電相比?

  • @KuTo_0425

    @KuTo_0425

    2 жыл бұрын

    核能的發電效率比火力的發電效率高出很多,所以廢料部分當然相對少很多,只是具有輻射性而已。 火力發電在於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這也是目前更嚴重的環保問題。 反而核廢料輻射其實對人類危害並不大,只是無知的人很害怕。 所謂【輻射】其實就是 阿法粒子、貝他粒子 或 加馬射線 的釋放而已。 核廢料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釋放這些,使內部結構更穩定。其實自然界很多東西都有這情況。 【阿法粒子】就是『氦核子』,粒子很大,穿透力低,用張紙就可以擋住。 人的皮膚完全可以擋住。其危害在於如果被吸入人體中,其高能量 會破壞內臟細胞。 但其穿透力低,只要不直接接觸根本不會吸入。在自然環境中能量很快就會降低。 【貝他粒子】就是 『高能量電子』,這電子速度高,難以被捕捉,穿透力高,但經過自然環境各種碰撞就會降低能量,最終被捕捉。 用一張薄鋁板即可擋住β射線,或是 多層屏障。對自然界壓根沒有危害。 【伽馬射線】就是 高能電磁波,其波長小於0.01奈米以下,是三種中穿透力最高的。 因為其穿透力高,可以輕易穿透人體和各種物件,能量高 撞擊到的細胞分子會立刻瓦解,所以如果撞到人體的DNA就會破壞DNA,而造成細胞病變的可能性。 一般人體會將壞掉的細胞 分解掉,但如果長期大量的暴露,人體可能來不及分解掉這些損壞的細胞,而如果其中有癌化細胞,就可能造成癌症。 對自然界而言 能量會隨著撞擊降低,並不會有危害。 所以只要不是近距離長期暴露,環境會化解掉這些高能粒子,對人體不會有危害。 真正有危險的就是在發電廠工作的那些人。 而且核廢料都集中裝桶放置,桶子都有防輻射的功能。只是半衰期很長 所以要放很久而已。 而且半衰期長 更不用擔心,代表每單位時間釋放的輻射更少。

  • @maickwu7439
    @maickwu74392 жыл бұрын

    看完後學到......燙燙燙燙燙燙~~

  • @PanScitw

    @PanScitw

    2 жыл бұрын

    真的 。。。 燙燙燙燙燙燙啊啊啊~~

  • @ruftxinde
    @ruftxinde2 жыл бұрын

    義大利有小型爈 法國有全世界正在蓋的中大型爐 亞洲己開發國家只有臺灣沒丟錢進去付研發費用. 而中國是亞洲付最多錢的國家 .所以將來臺灣因為要付權利金.蓋的爐將會非常貴. 而有付錢的國家將是股東之一.蓋的爐會非常便宜 目前是1入 5-10出 的發電量. 什麼入不敷出 要做節目要多去研究.科學人也要看 義大利的低温若量產化.會是全世界最好的爐.法國的是最成熟的方式.目前已收幾百億歐元的研發基金

  • @user-wg7du4tc1s
    @user-wg7du4tc1s2 жыл бұрын

    天線寶寶~~~~

  • @user-ok4bs7dd4g
    @user-ok4bs7dd4g2 жыл бұрын

    使用尖端技術製造出一顆人造太陽然後拿來燒開水

  • @tianmar9795
    @tianmar9795 Жыл бұрын

    没有材料能抗中子轰击,3天发电,半年维修,有意义吗?所以核融合发电永远是明天的技术。

  • @user-mf9uu2pr7u
    @user-mf9uu2pr7u2 жыл бұрын

    請問核廢料能利用核融合處理掉嗎?

  • @PanScitw

    @PanScitw

    2 жыл бұрын

    應該不是最有效益的處理方式。

  • @user-mf9uu2pr7u

    @user-mf9uu2pr7u

    2 жыл бұрын

    @@PanScitw 多謝解答😄

  • @charles88
    @charles882 жыл бұрын

    核融合發電

  • @pc9777
    @pc97772 жыл бұрын

    研究出可以裝核融合的器材,去太陽拿不就結了。

  • @xihuang8289
    @xihuang82892 жыл бұрын

    核聚变和核融合?一个意思?

  • @PanScitw

    @PanScitw

    2 жыл бұрын

    是的。

  • @helen-vb9ct
    @helen-vb9ct2 жыл бұрын

    那些能够掌控人类命运的一些人,打着所谓改进人类生活方式的美丽口号,行着对大自然无度的索取毁坏之实,越演越烈已然没有尽头。发展什么更高超的科技也是枉然。更何况现在的高科技超高科技已经不仅是在提高改进生活方式。更多的是用于战争,用于攫取更多更大的利益。如此目的的高科技能不能不要?让人类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岂不更好?

  • @-Skillful-
    @-Skillful-2 жыл бұрын

    人造核融合發電,很困難。太陽高溫、高壓的核融合是靠重力維持,人造裝置需要耗能維持。 增加太陽能的使用率比較實在。

  • @user-bf1iq8gd1d

    @user-bf1iq8gd1d

    2 жыл бұрын

    我和你看法一樣,用一個已經成功的就好了,更何況地球每天有超大面積被太陽照射,不去善用已經有的,要重新作出一個新的,老實說,總覺得哪裡怪怪的

  • @j77859693

    @j77859693

    2 жыл бұрын

    我和你的想法類似 反正最後還是要戴森球才能完全利用恆星能量

  • @dynameis

    @dynameis

    2 жыл бұрын

    @@user-bf1iq8gd1d 照你這想法手機也不用出現了,善用已有的就好了,人類的進步就是依靠不斷的創新,放到30年前許多人也不覺得電腦能小到手機還能有這種性能。 何況這些都是併行的又不衝突,又不是全民大煉鋼核融合,太陽能版、沙漠大型集光式發電、甚至太空電梯都有在研究。

  • @user-wl4yg5re8y

    @user-wl4yg5re8y

    2 жыл бұрын

    @@user-bf1iq8gd1d 目前太陽能轉換率低,而且靠臉,天氣差就吃土,再來製造過程有污染,目前要光靠太陽能撐起一座城市的用電是不可能的事,更何況還有工業用電。核能發電成本、污染、效率都好很多,但因為裂變有失控的可能還有廢料半衰期高讓人無法接受,才被逐漸拋棄

  • @ntr1381

    @ntr1381

    2 жыл бұрын

    等到人工重力裝置發明才能核融合了

  • @binladan911
    @binladan9112 жыл бұрын

    每次看到『某民間學者成功製造XXX,打臉所有科學家』的新聞就覺得好笑,核融合的例子就很多,又不是可以商業化大量發電了。

  • @joehuang7403
    @joehuang74032 жыл бұрын

    是核聚变吗?怎么说成核融合?

  • @yun-youtsai8147

    @yun-youtsai8147

    2 жыл бұрын

    台灣都說核融合,怎麼了嗎?

  • @PanScitw

    @PanScitw

    2 жыл бұрын

    台灣通常講核融合。整體內容應該不影響其他地方的朋友理解。(P)

  • @Hejiande
    @Hejiande2 жыл бұрын

    沒可能!

  • @IatFaiLeong
    @IatFaiLeong2 жыл бұрын

    30年後可以商轉, 到30年後還是30年後.

  • @PanScitw

    @PanScitw

    2 жыл бұрын

    哈,大家都聽過。不過下一集會針對這件事再深入說明,或許會讓你更樂觀一些。(P)

  • @yuluzhao4820
    @yuluzhao48202 жыл бұрын

    大概光伏发电和熔盐塔式光热电站是最早的“核聚变”发电装置了 核聚变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经济问题、政治问题。。。例如核聚变如果能成功,首先会动摇现在的能源体系,相关国家是否积极推动都不好说

  • @wumalone

    @wumalone

    2 жыл бұрын

    这么尖端的技术,不推动万一别人搞到就落后了,应该没有大国敢怠慢

  • @alanmai3773

    @alanmai3773

    2 жыл бұрын

    你要這麼說的話 地表上除了潮汐(星體重力位能)和地熱(地核物質的核衰變)以外 像是風力、水力以及火力都是來自太陽核融合的能量。

  • @yuluzhao4820

    @yuluzhao4820

    2 жыл бұрын

    @@alanmai3773 但是再利用这些能量毕竟属于二道贩子了

  • @Mushi_93

    @Mushi_93

    2 жыл бұрын

    万物生长靠太阳,这样说来煤炭石油天然气这些化石燃料也是千百万年来,大自然对太阳光“核聚变”的成果了?核聚变是个专业名词,可以通过核聚变做个小人造太阳,但是光伏电板,熔盐光热电站顶多顶多是利用太阳能而已,虽然加了引号,感觉还是很不妥当

  • @PanScitw

    @PanScitw

    2 жыл бұрын

    一體兩面啊~(P)

Келес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