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信稱義」的是與非 (made with Spreaker)

Ойын-сауық

「因信稱義」是基督新教最重要的基本教義,但是它被認為跟〈雅各書〉直接抵觸,到底誰對?請看本集節目,莊老師如何解釋新教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神學爭議。

Пікірлер: 14

  • @user-lv9fl2gw6d
    @user-lv9fl2gw6d4 ай бұрын

    感謝莊老師詳細的介紹因信稱義在不同經節當中矛盾的地方。 其實在觀看本節目時,心中已有了明確的答案,但透過節目當中所提出的問題,可以讓我們在不同的觀點上來討論同一件事情。 在我所理解的聖經當中,我認為舊約、新約,都是神的話語,不同的著作中,所帶給信徒的引領與造就都不同,並沒有哪一本著作才是最偉大,或是哪一本著作沒什麼參考價值這樣的說法。因為這些都是出至於神,是全備的福音,因此每一本都重要! 在我所了解的因信稱義當中,有一項神的準則,那就是順序,神要我們因著信,才有後續的行為,因為在「約翰福音 十五章2節」當中說到:凡屬我不結果子的枝子,他就剪去;凡結果子的,他就修理乾淨,使枝子結果子更多。 然而信這件事,是憑著信心去相信眼未看見之事,所以世上不是每一個人的信心都是一樣的,有人非常有信心,也有人信心微小,可是神他是靈,他看的不是外表乃是內在;就如同「哥林多後書 八章12節」所說的: 因為人若有願做的心,必蒙悅納,乃是照他所有的,並不是照他所無的。 即使是信心微小的人,但若是有一顆願意相信的心,神必悅納這份信心,神也必用祂的方式,一步步的建立這個願意相信他的人的信心。 如同亞伯拉罕,雖然人稱他為信心之父,但其實亞伯拉罕也並非一開始就有如此大的信心,他也曾經兩次因為擔心生命遭受威脅,而謊稱他的太太撒拉是自己的妹妹,但是神卻也在他的生命中不斷的建立穩固他的信心,直到在獻以撒時有著堅定的信心,相信神给他的應許是不會改變的,這應許就是他的子孫會如同海邊的沙,天上的星一樣眾多,所以他憑著信心認為神即使接受了他的獻祭,也必定使以撒復活,這一個小故事是記載在「希伯來書 十一章 17~19節」。 所以我們回過頭來談談,是不是只要信,生命不改變一樣得救? 其實耶穌已經給了我們答案,這答案就在「馬可福音 十六章16節」: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 這裡提到的是「信」。在節目中提到有許多的人受洗後依舊過著舊有的行為,這段經文是給這些人一個很嚴重的提醒!因為外表人看到你是信了,但是內心有沒有相信,只有神知道。聖經也告訴我們:「神是個靈,要用心靈與誠實來敬拜祂」,所以這一些口裡說相信的人,內心是否也如口中說的一樣相信呢?是不是心口如一呢?只有神知道! 在聖經中也一在的用不同的比喻來告訴我們生命的改變很重要,例如耶穌就說了一個天國的比喻「馬太福音 二十二章 1~14節」,而當中11~13節:王進來觀看賓客,見那裡有一個沒有穿禮服的,就對他說:朋友,你到這裡來怎麼不穿禮服呢?那人無言可答。於是王對使喚的人說:捆起他的手腳來,把他丟在外邊的黑暗裡;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 這邊在說的是什麼?在說的是福音已經傳給你們了,但是你的生命依舊不改變,沒有脫下舊人穿上新人,也就是這人不在耶穌基督裡,因為凡在耶穌基督裡的,一切都要過去,都變成新的了。 所以我們再把問題拉回到因信稱義而產生的行為改變,這是必然的,就如同我最前面所說的:屬神的人,神必定親自修剪,使他長出更多的果子,這就是行為上的改變。 節目中提到的雅各書中有矛盾之處,其實並不是矛盾,而是在講述一件事實,就是行為上沒改變的人,不是真的得救的人,因為相信的人,神所賜下的保惠師:聖靈,就與他們同在,為「罪」、為「義」為「審判」的緣故,自己責備自己。(約翰福音 十六章 8~12節) 以上個人的分享,也謝謝莊老師提出這個問題,使我們弟兄姊妹能在這個平台上互相討論互相扶持,願神紀念莊老師的付出。

  • @wangbo5161

    @wangbo5161

    4 ай бұрын

    分析的很正确。不能无限的放大因信称义,好像在因信称义躺平;因为因信基督我们被称为义人,是基督的义披在我们身上,我们什么都没有做,只是相信基督是我们的救主,神就称我们为他的儿女。因为是义人就当作义人该做的事,免得我们在恩典中坠落。

  • @user-pc7sr1ne4f
    @user-pc7sr1ne4f4 ай бұрын

    感谢神,让我在这里认识庄老师,我学习到很多。

  • @lydieliu5970
    @lydieliu59704 ай бұрын

    感恩莊牧師辛苦佈道 阿門

  • @leegrace1986
    @leegrace19864 ай бұрын

    Hallelujah Amen !謝您莊老師的分享、使我們知道聖經的真理!願主錫智慧予我們、懂得更多祂的話語。

  • @user-fq5rz6md2m
    @user-fq5rz6md2m4 ай бұрын

    謝謝莊老師,主賜平安。

  • @titus550512
    @titus5505124 ай бұрын

    感謝莊老師🎉!我們是因著耶穌的信實、恩典得救,所以我們理當以信心回應神恩;律法主義帶出形式主義的行為模式,不必然出於愛心的動機!保羅神學和雅各書之間,不是矛盾,而是互補,構成完整的聖經救恩神學!

  • @sleepydrummer24
    @sleepydrummer244 ай бұрын

    你太强了,看得那么透彻。

  • @DarionMograine9527
    @DarionMograine95274 ай бұрын

    莊老師所說的很多問題也都是我們在讀神學時遇到的問題,當時爭論的也很嚴重,大家各自的依據都是聖經,就讓我想起一位學者說的「當年美國黑奴時期,支持黑奴政策的這些人是基督徒,他們的依據是聖經;而反對黑奴政策的也是基督徒,他們的依據也是聖經」,我們在遇到這類神學問題時很容易因為觀點不同而爭吵,有人說「我覺得因信稱義不完全」的時候,就會有人站出來「那你就是支持因行稱義囉?」更有甚者給自己的同學再戴一頂「異端」的帽子

  • @jameschang441
    @jameschang4414 ай бұрын

    其实“行为”不必想象的太过复杂,要很“伟大”才算;例如讲道中“一碗饭”的例子,又如平时勤读圣经,争取机会与人分享福音,这些都是信心表现岀来的行为…

  • @kkb2265
    @kkb22654 ай бұрын

    信心與行為就如唇齒相依,缺乏任何一個都是有問題的。

  • @user-ks5th8bm7o
    @user-ks5th8bm7o4 ай бұрын

    庄老师:因信称义、是否可以解释成知行合一?

  • @liaoweik
    @liaoweik4 ай бұрын

    謝謝莊老師分享,雨果所著的悲慘世界裡的尚萬強,因主教感化從惡走向善,並且時時刻刻在幫助人,是否也可解釋成因信稱義,還是這樣解釋有不對之處?

  • @peter-chou
    @peter-chou4 ай бұрын

    阿門

Келес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