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解決問題了,嘗試靠近一個人|李崇義|人文講堂|完整版 20230325

於美國矽谷從事資訊產業20餘年的李崇義,在面臨中年危機,工作萌生倦意之時,回臺灣接觸了兄長李崇建所推廣的心理學薩提爾模式,從此轉職投入這項對話溝通教育的志業。他引用自身成長故事,以及輔導親子溝通教養的個案,分享如何以同理心有效對話,從承認個人情緒感受開始,覺察內心自我,先不急著解決問題,跳脫原本慣性,發現內在冰山底下的渴望,然後才能與他人產生連結。在面對家庭成員與親子關係的過程中,不執著於改變,而是用愛和接納靠近對方。
#親子教養 #薩提爾 #大愛人文講堂

Пікірлер: 46

  • @user-rt3co8ik2s
    @user-rt3co8ik2s8 күн бұрын

    看完這部影片後,我覺得李崇義教授提到的「與人靠近」的觀點非常有啟發性。他透過心理學薩提爾模式,強調與人建立深層連結的重要性,而不是僅僅解決問題。這讓我重新思考人際關係中應該多花時間去理解和共情,而不是急於找到解決辦法。影片內容豐富且深刻,讓我受益良多,也激勵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關注他人的情感需求

  • @ziyinchen4666
    @ziyinchen466617 күн бұрын

    謝謝您的分享~ 因為我沒有小孩,但是覺得無論是不是家庭關係,應當皆是同理的。 我總是覺得自己做不好是自己的責任,應該要深刻的反省同時,卻也因應如此導致對自我過於苛刻,雖然常言道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但是連自己都無法接受不完美的部分,接納不了自己的錯誤,又要如何帶著愛帶著友善去關注他人,照護他人。 允許自己接納,無論結果如何,每一種情況都是開釋自己同時,也接納他人。

  • @user-vd3kl4pe8v
    @user-vd3kl4pe8v9 күн бұрын

    李崇義先生在「人文講堂」中的演講引發了我對於解決問題的新思考。他提倡不僅僅尋求解決方案,而是嘗試與人建立更深層次的聯繫。這種方法強調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和理解,而不僅僅是問題本身的技術性解決。通過靠近他人,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的需求和動機,從而找到更全面、更永久的解決方案。這個觀點啟發了我對於問題解決和人際關係之間的聯繫的新理解。

  • @dorislee6178
    @dorislee61786 ай бұрын

    好棒的分享和應用,讓我們在父母這角色中學習!內觀自己,接受和愛自己,謝謝崇義老師

  • @user-qf9qb2pe5x
    @user-qf9qb2pe5x7 ай бұрын

    谢谢老师的真诚分享,我连续看了两遍,每一段讲述都好像说的是自己,也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原来我逃离了那么久,都没有学会面对,接纳原来这么有力量,先接纳自己,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我会把老师的视频存起来,时常提醒自己。

  • @user-rw3pk8wv2q
    @user-rw3pk8wv2q9 ай бұрын

    其实我身边的人都是爱我的,是缺少发现,当我转念的时候我也会用爱去接纳身边的每一个人,当我放下戒备,试着接近你们的时候,我感觉世界是那么美好,当我转念的时候,我感受到老师,结人生,悟善缘师兄对我的爱,我会珍惜这份爱,今天带着情绪和大家说话对不起,

  • @user-nv8gb2ff2x
    @user-nv8gb2ff2x9 ай бұрын

    放自己一馬,真的不需要讓自己那麼辛苦

  • @user-to6ix1od5l
    @user-to6ix1od5l Жыл бұрын

    就從允許自己的失敗開始, 放自己一馬, 然後我們就可以允許別人的失敗, 愛與接納就可以落實, 身為薩提爾的一份子, 真是開心又驕傲, 一起創造我們愛的社會, 愛台灣只需要行動,不用口號!

  • @weimichelle7295
    @weimichelle72959 ай бұрын

    好棒 ! 謝謝李崇義老師 ! 謝謝大愛人文講堂 !!

  • @user-yc3nf9ph4y
    @user-yc3nf9ph4y Жыл бұрын

    整理接納自己,進而靠近同理孩子,不是為了改變,而是帶著愛和接納而來,最後的結語好有力量,謝謝老師!

  • @user-yc3nf9ph4y

    @user-yc3nf9ph4y

    Жыл бұрын

    對這段話一直有個畫面:好像是腳踏著七彩祥雲,手拿著愛與接納的大禮物袋,等待著小朋友,準備發禮物給他.....

  • @user-bf6on6lp6u
    @user-bf6on6lp6u Жыл бұрын

    謝謝老師寶貴分享, 找到自己問題的根源及利用SAGE處理好自己情緒, 再來處理問題

  • @-ci1qt4is7l
    @-ci1qt4is7l10 ай бұрын

    很棒的故事~~令人省思

  • @user-id6wk9ik1r
    @user-id6wk9ik1r Жыл бұрын

    謝謝李老師的分享,覺得收穫滿滿

  • @user-qh7wv1ru1o
    @user-qh7wv1ru1o9 ай бұрын

    感恩有您💞

  • @smd8567
    @smd85676 ай бұрын

    謝謝老師跟頻道的分享,受益良多。

  • @kilo2622
    @kilo2622Ай бұрын

    斯文秀氣的老師,年少這麼青春壓

  • @user-ib3wp5jw5i
    @user-ib3wp5jw5i Жыл бұрын

    謝謝老師精彩的分享,透過每一則小故事,提醒我們其中的大道理。 先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才能去接納他人。才能更好的連結他人,與他人好好相處。 同理心是愛和接納。

  • @user-mf6jv1kc2q
    @user-mf6jv1kc2q Жыл бұрын

    聽到爸爸拉著兒子手的那一段,我淚崩了😢😢😢

  • @user-ec1ym6yd7w
    @user-ec1ym6yd7w Жыл бұрын

    我一直想學 接納是什麼 同理是什麼 聽幾次之後大概懂了

  • @user-mn6lt6zt7g
    @user-mn6lt6zt7g Жыл бұрын

    允許自己做不好

  • @tarotfuhappy
    @tarotfuhappy Жыл бұрын

    其實你的父親那時候也很痛苦,可是他們那個年代不懂得怎麼表達愛.... 他很難過 我相信你也知道 我們就都原諒過去吧

  • @user-fy2xq6ob5z
    @user-fy2xq6ob5z7 күн бұрын

    在影片《別解決問題了,嘗試靠近一個人》中,李崇義老師告訴我們,與其急著幫別人解決問題,不如先學會傾聽和理解對方的感受。他強調,真正的連結來自於我們對他人的關心和支持,而不是只提供解決方案。這樣能讓我們和朋友、家人之間的關係更緊密、更有愛。這些建議對我們來說特別實用,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建立更深的友誼和信任。

  • @MaiSchneeNonne
    @MaiSchneeNonne7 ай бұрын

    我不確定那位拒學女兒的母親的感覺是不是自責! 也有一個可能是,我都犧牲這麼大了,你為什麼不能乖乖地配合我,我覺得比較是這位媽媽在跟女兒討債。是很自我中心的那種跟女兒索取討回損失的氣憤

  • @evalee6105
    @evalee61054 ай бұрын

    收穫良多,感謝🙏

  • @user-wi2iw1jc7h
    @user-wi2iw1jc7h Жыл бұрын

    說得好

  • @jamylee2033
    @jamylee2033 Жыл бұрын

    感謝分享

  • @user-sd8bf6ul9r
    @user-sd8bf6ul9r9 ай бұрын

    太棒了~推!

  • @deana6869
    @deana68698 ай бұрын

    不知為何 爆哭😢😢

  • @user-md3ln7hy9w
    @user-md3ln7hy9w9 ай бұрын

    很棒

  • @sf0001058
    @sf00010589 ай бұрын

    輪迴除了一代接著一代,會不會也有一世接著一世,就是這一世沒修好的功課,下一世再重修

  • @n819118
    @n819118 Жыл бұрын

    ❤️

  • @user-vd4em1ub5w
    @user-vd4em1ub5w Жыл бұрын

    👍👍👍👍👍

  • @KinC-si8ve
    @KinC-si8ve9 ай бұрын

    標題是對的

  • @Lee-dd6bx
    @Lee-dd6bx Жыл бұрын

    6:11👍👍👍

  • @allisonhsieh9366
    @allisonhsieh9366 Жыл бұрын

    想請問與伴侶的溝通對話,也可以適用薩提爾模式嗎? (先接納自己、整理好自己,再用同理靠近對方)

  • @JoJo-qf2xh

    @JoJo-qf2xh

    Жыл бұрын

    任何關係都適用的~

  • @lk6470
    @lk6470 Жыл бұрын

    拿青春期来说,那就是一个似人非人的时间段。唯一能解决青春期的,只有时间。人总是喜欢找到一个点,然后放大成一个理论。这就是这些所谓人文最可怕之处。他需要做的是回家和爸爸把酒聊往事,而不是这叨逼叨。

  • @emmaemma5206
    @emmaemma5206 Жыл бұрын

    15:34接纳

  • @user-xy7wm7ng8w
    @user-xy7wm7ng8w9 ай бұрын

    請想想看,一個不讀書的人,能做好什麼事?

  • @CindyTan-uu2id
    @CindyTan-uu2id Жыл бұрын

    男人怎对待别人就得负责对方情绪 连怎做男人都不懂又怎能去爱人呢?要爱人得先学怎对待人才能爱对吗?你对我超级糟糕怎能说是爱?你怎对待别人就要接受别人嘴跟情绪 我们是人不是神仙来的懂吗?怎样对待别人,你怎老怪别人情绪男人,你这都不懂怎做好男人?做男人该对女人心情负责的什么不是,别听张歪理论啦 他是霸王来的不懂温柔体贴入微不懂宠爱疼爱怎麽爱人啊如果不懂?连怎对待人失败怎爱呢?!

  • @chengpeter9799
    @chengpeter9799 Жыл бұрын

    總結: 1.了解情緒的緣起,再回應外在環境。了解自己的渴望比解決外在問題更重要! 2.學習觀察、接納自己內在的情緒反應。 3.先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才能同理的處理他人負面情緒,並做有效的連結。 心得: 第一眼看到標題時,有點想知道為何演講者會有這樣的思惟。 在我的角度看來,能夠解決問題,就能夠省下時間做更多事情。這樣的觀點在還沒聽這個演講時,也不斷的持續著,沒有退讓的可能。 在很多時候,常常陷入莫名的負面思緒。遇到不喜歡的境界,時常以為是境界帶給我的傷害,而沒有反觀這樣的境界為何會帶給我傷害。因此,不知不覺就習慣性的用負面思維、負面情緒解決問題。 聽了演講者的心路歷程之後,才知道該解決的不是外在境界,而是自我內在情緒。 為什麼這樣解釋?因為,我們跟他人的互動與連結,是基於對彼此間的行為、言語、反應,如果長時間的處在不自覺的慣性思維、行為模式,就會渴望自己或他人能夠照著這樣的慣性來維持彼此的關係,否則關係會處在不穩定的發展,也有可能發展出來的結果是自己不樂見的。 曾經有人這樣跟我說:「學佛前應該要先了解自己,因為如果自己都不瞭解自己,那如何了解別人?」這句話剛開始讓我不太能接受,因為就是不了解自己,才要先往外了解他人的想法、思維呀! 現在聽完這個演講者的故事後,會有一種當頭棒喝的感覺。答案不在外面境界當中,是在如何觀察、接納面對境界時的反應。換句話說,就是如果自己都不能接納自己面對境界帶來的衝擊,我怎麼可能讓別人接納強大境界給他們的衝擊?尤其是負面情緒、負面思維。 若沒有認真思考為何每次遭遇同樣的對境都會產生同樣的結果、情緒反應,我們就很容易被外在境界給影響。也不容易看到內在的現行。 在這個演講中,感受到演講者在每個境界裡,都能用同理心來幫助受傷的人,讓每個跟他接觸的人得到內心渴望的答案。 也期待自己能夠慢慢從只顧自己安樂的想法,轉變成時時保持真誠利人的想法,這樣的連結會讓社會、國家都充滿希望與感恩。

  • @user-bt5py4ys3n
    @user-bt5py4ys3n9 ай бұрын

  • @user-xy7wm7ng8w
    @user-xy7wm7ng8w9 ай бұрын

    演講者,賺很多錢,荷包滿滿,說這種話,😡😡😡

  • @user-gn2cs9ec9r
    @user-gn2cs9ec9r Жыл бұрын

    聽你的故事 沒有益處啦!

  • @user-ns8rm7mz4w
    @user-ns8rm7mz4w Жыл бұрын

    👍👍👍👍👍

Келес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