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一章,原来才是秘密中的秘密,凡人不该去了解属于神的秘密!

Ойын-сауық

#道德经
成为此频道的会员即可获享以下福利:
/ @seeker7603
今天我们来聊《道德经》,秘密中的秘密。也就是传世版道德经里的第一章。道德经总共81章,而据说,只要你把这第一章的秘密悟透了,那就说明,你是真的有点东西了。
最近因为抖音的崛起,悄悄的带火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叫做《内证观察笔记》,简单的说,这本书写的内容就是,道家通过修行惊奇的发现,我们这个人体啊,除了这个看得见摸得着的肉体以外,还有两个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两个体,一个叫做阴阳体,除了这个阴阳体以外啊,还有一个更神秘的空体。而这本书的内容就是教你怎么去内证,那两个看不见摸不着的阴阳体,和空体。然后怎么才能内证呢?当然是要学了,而学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跟着师傅学道德经。而且作者还提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他说教他的道家师傅,仅仅教他们道德经的第一章,就要教整整十天的时间,这简简单单六十几个字,要教整整十天的时间,所以由此可见,这第一章是有多么的重要了!
在正式开始之前,这里必须强调,道德经的智慧深不可测,以下仅是我个人的解读,如有不足之处,还请大家指教。
这一章第一句,相信大家几乎都会背了。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他的字面意思是:道是勉强可以被语言描述出来,但是啊,这个可以被语言描述出来的道,绝对不代表那个真正恒久常存的道。 我们可以给道,定义一个名字叫做道,但是这个“道”,并不是那个恒久常存的名。
不过,刚刚这样的解释,只是这句话的表面意思。如果只停留在这表面的意思,根本就不能体会这句话,是多么的智慧。那我们打个比方。伊斯兰教说,真主安拉的强大,无法描述,无法形容,任何想要用语言对他的描述都是对安拉的亵渎。显然这样的形容跟道德经非常一致,让人马上生起了敬畏心。但是基督教这边就不一样了,几个世纪前,罗马教廷出了一本书,书中用当时最流行的数学推论,导出“上帝是万能的”。结果一位智者针锋相对地问:“那么请问,上帝能创造出一块他搬不动的石头吗?” 显然这回答能也不是,不能也不是。所以罗马教廷马上就被啪啪打脸。
因此你再回头看这一句,道可道也,非恒道也。不得不佩服,中国古人的智慧,这说的多么的高明。道是勉强可以被语言描述出来,但是啊,又非常强调,这个可以被语言描述出来的道,绝对不代表那个真正恒久常存的道。
不过到这里呢,还只是说到,这句话“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这句话有多高明。依然还没有说到这句话,他背后隐藏的意思。但是如果你不读懂,这句话背后隐藏的意思,那你读道德经,甚至包括你去读佛经,那你都会遇很大的问题,甚至对自己产生反噬。
那我们就再打个比方,最开始我做这个视频,是在想,大家都知道道德经很厉害,那我能不能用普通人能听的懂的话,把道德经的核心内容,简简单单的说出了,总结出来给各位参考一下。结果后来才发现,自己给自己挖了,多么大的一个巨坑,不知不觉才发现,居然又停更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了。这两个月。我把《道德经》各种版本,各种注解看了一遍又一遍,本来以为会越读越通透,然后就可以简单总结出来了。结果两个月过去却发现,《道德经》越读,越觉得自己有多渺小,你会不自觉的生出一股非常强列的敬畏心。道可道,真的是非恒道。那个恒久的道的奥秘真的是无限深远。想用几句话。就把《道德经》的核心内容说出来。绝对不是我这个30多岁的小伙子。能够做得到的事情。
因为别说我做不到,就连老子说,他都做不到。所以传世版《道德经》第一章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老子的意义是,他也是想用简单的话告诉我们,道的真正奥秘。他也不想跟我们绕圈子。但是他开始就跟我们说了。你别看道德经,洋洋洒洒5000个字。这5000个字已经很浓缩了,已经是精华中的精华了。但是这5000个字,却根本不能总结,那个真正恒久,长远的道。
然后重点就来了,当你多读几遍道德经后你就会发现,这句话是就是在告诉我们,你在试图了解道德经的奥秘之前,必须要明白一个道理。道至少是有两层奥义。一层是我们普通人不可以领悟的,不能被言语说出来的。一层是我们普通人可以领悟的,可以被言语说出来的。

Пікірлер: 1 200

  • @WTF66699
    @WTF666995 ай бұрын

    我自己學道術,學了閭山和六壬,姑且算是位小道士吧,起因是因為自己身上發生過太多不可思議的事, 但時至今日,坦白說我還是半信半疑,所以我更喜歡去研究, 會發現無論中西方最後指向的終點都是一樣的,也就是這個"道",其實稱作"宇宙的真理"會比"自然"更貼近,而人性只相信眼前事物,這本身與"真理"就是矛盾的, 能真正悟透了就可稱為"靈性覺醒"吧,像電影駭客任務那樣... 物質只是個代表,本質都是能量都是虛無的。 很多人都被影視節目影響,覺得法術神秘無比,無所不能... 但何謂法術?法本不可見才叫法,術其實就是魔術,顯法讓人看讓人去相信罷了... 真的學過道術,才會發現其實非常科學, 甚至會發現很多理化科學家們,為何後來都對"玄學"深信且著迷不已? 像台灣李嗣涔教授就是非常有名的例子, 六祖慧能:菩提本無樹,本來無一物… 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心經: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道德經: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其實所有經典無論佛道說的都一樣的,眼前看到的都是虛妄的, 即使已經太多證明眼睛所見會被大腦欺騙...但人性只相信眼前所見, 我個人認為這就是我們人要修行要改正的東西,就像前面所述"靈性覺醒", 而西方吸引力法則,也直白的說就是"相信"的力量, 由內而外由潛意識真切地去相信, 才能產生"意念能量",就連我師父都會告知我道術施法,前提就必須求術者相信,若不信就沒用。 像動物用吼叫聲溝通,不同物種間都能溝通,其實就是用意念表達,這是比文字比語言更純粹的意念,語言有很多字,它的本意很難用文字翻譯出來, 看看中文英文就有多少詞彙是只能意會無法言傳的了? 那麼這所謂"真理"自然只能意會無法言傳,無法用任何文字言語表達形容,這點大師兄說得很好。 其實咒語也是一樣道理,其實也相當科學,個人名字就是了...直接叫喚了對方直接就能感應到,對吧? 去翻譯那些咬文嚼字的梵文咒語,內容其實也多為讚頌神佛之類的,所以要懂涵義,而不只是照著念,所以其實咒法並無語言差異,但必須真懂了涵義,才能表達出相同的"意念"。 就像丹寧、拿鐵就是牛仔和牛奶咖啡,只是讀前者讓人感覺似乎格調更高罷了,唸咒時也常會要求要同時觀想, 我寫符時師父會要求同時觀想效果更強, 比如寫財符寫到招財進寶, 腦子裡就得有金銀財寶向自己飛來的畫面, 當知道所有東西最重要的就是意念,意識,能量等等都是一樣的東西時就能明白了, 而這...不就是西方吸引力法則進階的"顯化法則"嗎? 意念產生磁場與地球甚至宇宙產生共鳴,進而產生各種反應, 而意念就是人最強大的能量, 這早有太多證據能證明,如打坐冥想就能不藥而癒的癌症、干涉量子力學雙縫實驗結果的念力者們, 但依舊不提倡,因"道"不可輕傳,這意念層次須被理解的境界很高,所以能做到的都不是一般人, 像很多出走的道友會問我,學了幾十年什麼都沒有都是假的都是騙人的,那麼我會回復他們, 學校裡大家讀的書都一樣, 為何卻有天才和蠢材的分別?其實也只是理解層次的差別罷了。

  • @yang33031

    @yang33031

    5 ай бұрын

    认同

  • @jasonsun3534

    @jasonsun3534

    5 ай бұрын

    說的好

  • @haocheng0521

    @haocheng0521

    5 ай бұрын

    我信你说的人的意念和能量,人有思维 思想 有感觉 感受 我们称之为灵魂 而灵魂的载体却必须是人身 而人身的驱动却又依靠灵魂意识,换种说法 灵魂是物质 物质也可以是灵魂 二元归一就是能量。国学大家很多,举个例子,就像曾仕强先生说的那样 各个宗教 就是相对宇宙 还有个绝对宇宙 各位修行人就是先修入到相对宇宙中,最后目标都是要进入绝对宇宙,我觉得他的这个观点 还是有点门道的,入"道"法门很多种 但总要选一条道,世间有谁能洞悉上下几千年的历史真相,唯有顺从历史的典籍中寻觅一二,自求多福 证得大道

  • @kaori2727

    @kaori2727

    5 ай бұрын

    👍🏻👍🏻👍🏻

  • @wortcooler

    @wortcooler

    5 ай бұрын

    这个宇宙的本质是能量,包括我们人类能感受到的和不能感受到的,而且这伟大的能量是有意识的,随时可以藉由一个媒介显化自己。很多修行人陷入仪式和形式主义,❤️不能打开,眼界不能打开,甚至不相信相信的力量,修行的结果当然令人失望。

  • @can_be_a_fool.
    @can_be_a_fool.5 ай бұрын

    真正大师就是像大师兄这样,哪怕为了做好一集视频,那也得耗费长达两个多月的时间! 为像大师兄这样的Up主点赞先! 👍 这也说明,哪怕一个人想做好一件小事,只要持之以恒,总能得到满意的成果!

  • @tsdz2008

    @tsdz2008

    5 ай бұрын

    大师兄功德无量!阿弥陀佛!🙏🙏🙏

  • @user-ff5pe3yc2p

    @user-ff5pe3yc2p

    Ай бұрын

    帛書本的德道經這章和通行本道德經第一章最大的差異之處是 “觀其所噭”,其他都差不多。以下特別說明 “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 是什麼意思。 “觀其所噭” 就是 “觀其所噭之聲音” 的省略用法。 觀是觀察的意思,噭和叫意思一樣,讀音也一樣。“噭” 的白話解釋是 “呼喊”,相當於英文的 “yell”。 文言文中的 “所” 相當於是英文中的 “關係代名詞”。 “所噭” 翻譯成英文就是 (the voices) that yell。因此這裡的 “所噭” 是指 “喊叫出來的聲音”。 如果對 “所” 這個字的用法有懷疑,歡迎看我的頻道。一般英文老師和國文老師對這個 “所” 都忽略了,這個 “所” 在文言文中最大的用法就是相當於英文的 “關係代名詞”。 可惜通行本把兩個字的 “所噭” 改成一個字的 “徼”,整個意思完全不一樣了。 “觀其所噭” 的目的是要透過觀察而 “消除頭腦裡面的聲音(或者稱之為雜念)”,從而達到頭腦的完全寧靜。 這真的不容易做到。 我覺得這個 “觀其所噭” 最值得玩味。 時時刻刻消除腦袋裡的聲音,有幾個人敢說自己能完全做到? 一般人不管清醒著或是睡夢中,頭腦中總是充滿各種聲音。 這句 “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 我的翻譯如下: 處在雜念紛飛的時候,這個狀態可以用來觀察雜念所產生的聲音。

  • @WeiWei94888
    @WeiWei948885 ай бұрын

    感恩讚嘆 大師兄🙏 用 言淺意深 的方式 讓我們深刻體會 我們太有福報了🙏

  • @Human_being_let_china_lead_us
    @Human_being_let_china_lead_us5 ай бұрын

    感謝大師兄導讀,幫助同學們收穫滿滿,快速親近道德經🎉🎉

  • @echolila12
    @echolila125 ай бұрын

    大师兄加油,不必担心听不懂的人有多少,懂的话自有懂的人听.哪怕是听不懂真正内涵,因为视频而去接触了道德经也是一件好事.

  • @user-sk6dk8eu7t

    @user-sk6dk8eu7t

    5 ай бұрын

    配合金鋼經

  • @zhangxianzhong09

    @zhangxianzhong09

    5 ай бұрын

    讲的什么鸡吧

  • @tianxiagui

    @tianxiagui

    5 ай бұрын

    呵呵,应是讲成了怪力乱神,这样讲是不是比较有流量🤣

  • @user-eu6dy4lz4n

    @user-eu6dy4lz4n

    5 ай бұрын

    ​@@user-sk6dk8eu7t😊😊😊😊😊😊😊😊😊😊😊

  • @You_already1

    @You_already1

    5 ай бұрын

    師兄講了這麼多只是半個聖人,看來不簡單😂

  • @stevexu4346
    @stevexu43465 ай бұрын

    大师兄早上好!感恩有幸听到你的阐述《道德经》!谢谢🙏

  • @kenlaw6593
    @kenlaw65935 ай бұрын

    大師兄,辛苦你的81章了,相信可以令更多人受益,功德無量🙏

  • @user-dh9yh2vy8w
    @user-dh9yh2vy8w5 ай бұрын

    講的太棒了!大師兄您太有智慧了,有明透徹!功德無量,無限感恩🙏

  • @tw2002jun
    @tw2002jun5 ай бұрын

    大師兄、製作道德經的介紹影片真是令人敬佩,功德無量、福生無量天尊

  • @yinghui-OIIIIIO
    @yinghui-OIIIIIO5 ай бұрын

    大師兄把全部81章都拍視頻解釋,太崇拜老子道德經了!每次讀都有不同的感動~

  • @mr.5515

    @mr.5515

    5 ай бұрын

    功德无量

  • @tw2002jun

    @tw2002jun

    5 ай бұрын

    福生無量天尊

  • @linlin-qo9gj

    @linlin-qo9gj

    5 ай бұрын

    炫聪明才智,我怎么想起董宇辉了。听了一下他的讲解,无语了,满满槽点,这就是历史虚无吧,也是商人把自己包装成文化人的原因,很多傻子文盲挺吃这一套。

  • @user-hu5oo9sv8q

    @user-hu5oo9sv8q

    3 ай бұрын

    和尚与汉文帝这个故事一塌糊涂,形

  • @Alex-kf8nt
    @Alex-kf8nt5 ай бұрын

    感激,大師兄不愧是眾人的大師兄,為我們這些小師弟等,解說聖人師傅的奧秘,讓我們有機會能多學、多瞭解,真是功德無量,感謝 感謝。

  • @pp230636
    @pp2306365 ай бұрын

    感恩大師兄的分享。對道德經又有了更深的體會。期待大師兄的視頻。

  • @kwokshsee01
    @kwokshsee015 ай бұрын

    #### *終於盼到 大師兄 談《道德經》了!太開心了!* 🎊🎉💐🥂🙏 感謝感謝!🙋

  • @rogerliao2886
    @rogerliao28865 ай бұрын

    感謝🙏不辭辛勞,而傳道、授業、解惑也!!

  • @laozuo99
    @laozuo995 ай бұрын

    感谢大师兄的解读,功德无量🙏,你是我们的大师兄❤

  • @168kwok6
    @168kwok65 ай бұрын

    最近不知為何突然想多看看道德經這類的古書,但又覺太深,這視頻真是來得及時啦,謝謝啦,大師兄🙏🏻

  • @user-ft5fe7nq3e
    @user-ft5fe7nq3e5 ай бұрын

    道德经和佛经确实是异曲同工,能够领悟的也都是有相当的智慧和缘份🙏

  • @user-tq6wf9in8n
    @user-tq6wf9in8n5 ай бұрын

    感谢大师兄,共同学习让更多的朋友们窥见道的光耀❤

  • @juliepeng1291
    @juliepeng12915 ай бұрын

    太棒了!道德经看了无数遍都不能很好的理解,现在有你给我们阐述里面的精华,受益匪浅!非常感谢!

  • @rinforbetterlifekah9788
    @rinforbetterlifekah97885 ай бұрын

    终于等到大师兄的视频了,喜欢听你讲解,加油

  • @marklue
    @marklue5 ай бұрын

    謝謝大師兄解讀了道德經,讓我困擾很久在有欲無慾中的掙扎解釋明白,原來是有無共生玄之又玄,感謝你🙏

  • @kwokshsee01
    @kwokshsee015 ай бұрын

    ### *大師兄 逐章解讀《道德經》將是功德無量啊!* 🙏🙏🙏 感謝 大師兄 💐😘🌹

  • @MikeHu888
    @MikeHu8885 ай бұрын

    大师兄真是慧根善根深厚才如此接触到并学习体悟传播这些善书,真乃善知识。

  • @saumuiyeung4908
    @saumuiyeung49085 ай бұрын

    大師兄的視頻 增長了我的智慧,謝謝!

  • @keli9029
    @keli90295 ай бұрын

    大师兄你好,在此也分享一点我的体会:儒释道是最高的哲学,一般人包括我自己,一个猛子扎进去以后,很容易抑郁,迷失。真的。 想必大师兄也有同感吧。 大师兄两个月就走出来了,确实不简单。我就慢多了,花了好多年。 我的旅程,举个什么例子呢,好比一直以来我都是快乐的生活在大森林里的一只小动物吧,有一天,如同一条后台幕布被拉开,我突然发现自己是活在一个已经写好的游戏程序里,而这个游戏是运行在某个服务器里。 而我眼前的一切都那么真实与合理,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却都是假的,是不存在的。 五雷轰顶,我感觉自己被击碎了,我愣在当场,可身边的小伙伴还一直推我,要我不要傻站着,要陪他们继续开心的玩耍。 我的人生此刻已经不存在了。 我仿佛掉进了深渊,一直坠落。我惊恐的环视我的世界,同时还要僵硬的指挥着自己的身体勉强的跟周围的节奏附和着,好让剧情得以继续着毫无意义的延伸。 我一片空白。怎么办? 到今天,我这样给自己提交答卷。那就是,我承认有些事实我无法完全理解,有些真相无法完全体会。 在不断探索的同时我完全接受这些事实的存在。深渊一直都在,我选择站在边上向里观望,已不亲自跳下去以探它究竟有多深。 圆周率π是写不完的,现在我只写前面那几位。 人生的意义是参与,是探索,是体会,是当下;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山到底是不是山,我想,山应该是个叠加态。 最后想说的是,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写得好啊 话说回来,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大师兄你得继续啊,加油

  • @keli9029

    @keli9029

    5 ай бұрын

    @@user-pp8un2if1n 李大师现在开始用无铅汽油了吗?

  • @mrz4130

    @mrz4130

    3 ай бұрын

    ​@@user-pp8un2if1n你去分辨善与恶的时候,就已经在七情六欲了

  • @user-kx2we3re2q
    @user-kx2we3re2q5 ай бұрын

    说得真好。必须赞👍。例如一段爱情。很多人认为跟喜欢的人 在一起 结婚生子 就是圆满。但却忘了真正的圆满也包括"失去" 。在一起了 又 失去了 才是真正的圆满。希望大家都能对"失去" 这件事释怀。 别做傻事。因为傻事又会延伸其他故事线上。这就是轮回。

  • @ciqian
    @ciqian5 ай бұрын

    感恩大師兄無私,愛的分享❤❤❤,讓我

  • @laimiki4850
    @laimiki48505 ай бұрын

    期待大師兄不停更新,非常喜歡道德經😊

  • @user-tc9bf8pe9f
    @user-tc9bf8pe9f5 ай бұрын

    認識大師兄這麼久,還是不停的在進步

  • @cici77777
    @cici777775 ай бұрын

    就憑大師兄用了2個多月的時間去驗證,去學習道德經,用這種嚴謹的精神去製作視頻,而不是頻道更新做出一堆品質低下的視頻,我就覺得,關注大師兄,觀看大師兄的視頻,是對的, KZread就是需要這種KZreadr !

  • @seeker7603

    @seeker7603

    5 ай бұрын

    谢谢🙏

  • @user-ff5pe3yc2p

    @user-ff5pe3yc2p

    Ай бұрын

    ​@@seeker7603 帛書本的德道經這章和通行本道德經第一章最大的差異之處是 “觀其所噭”,其他都差不多。以下特別說明 “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 是什麼意思。 “觀其所噭” 就是 “觀其所噭之聲音” 的省略用法。 觀是觀察的意思,噭和叫意思一樣,讀音也一樣。“噭” 的白話解釋是 “呼喊”,相當於英文的 “yell”。 文言文中的 “所” 相當於是英文中的 “關係代名詞”。 “所噭” 翻譯成英文就是 (the voices) that yell。因此這裡的 “所噭” 是指 “喊叫出來的聲音”。 如果對 “所” 這個字的用法有懷疑,歡迎看我的頻道。一般英文老師和國文老師對這個 “所” 都忽略了,這個 “所” 在文言文中最大的用法就是相當於英文的 “關係代名詞”。 可惜通行本把兩個字的 “所噭” 改成一個字的 “徼”,整個意思完全不一樣了。 “觀其所噭” 的目的是要透過觀察而 “消除頭腦裡面的聲音(或者稱之為雜念)”,從而達到頭腦的完全寧靜。 這真的不容易做到。 我覺得這個 “觀其所噭” 最值得玩味。 時時刻刻消除腦袋裡的聲音,有幾個人敢說自己能完全做到? 一般人不管清醒著或是睡夢中,頭腦中總是充滿各種聲音。 這句 “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 我的翻譯如下: 處在雜念紛飛的時候,這個狀態可以用來觀察雜念所產生的聲音。

  • @LizL2024
    @LizL20245 ай бұрын

    谢谢大师兄🙏 法布施,功德无量!

  • @KKK92809
    @KKK928095 ай бұрын

    感謝大師兄 功德無量

  • @viviyen2295
    @viviyen22955 ай бұрын

    謝謝大師兄😊我很喜歡道德經,但是的確不太容易理解,看了大師兄的影片有更深層次的體悟❤謝謝🙏

  • @user-nu2lz1pm3m

    @user-nu2lz1pm3m

    5 ай бұрын

    道德經就是人生...了解道德經就是了解人生....人生百年...一般人忙忙碌碌過日子...怎麼可能了解...有人到死連自己都不了解了..

  • @AMTF18
    @AMTF185 ай бұрын

    常念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誠心懺悔往昔所造諸惡業 願此功德 供養佛 供養法 供養僧 迴向冤親債主 迴向歷代祖先 迴向法界眾生 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普皆迴向♾️️🌸💰🙏 阿彌陀佛

  • @user-vz3xb2tn1v

    @user-vz3xb2tn1v

    22 күн бұрын

    呵呵

  • @colecole6936
    @colecole69365 ай бұрын

    大師兄,十分精彩!我常學習道德經,但你说的,使我從新的角度去探討。十分感謝!

  • @markreal7777
    @markreal77775 ай бұрын

    谢谢大师兄,你激活了我的领悟🙏

  • @user-il2kz5nm5l
    @user-il2kz5nm5l5 ай бұрын

    终于等到大师兄更新啦,好激动,只希望大师兄能随心意做视频,每天开心顺遂,因为太太太喜欢大师兄的视频了,会一直一直支持你😊❤❤

  • @isabelvan1859
    @isabelvan18595 ай бұрын

    大師兄年輕有為,智慧很高,若能把81章全部做成視頻講解那真是太好了!

  • @ying6969
    @ying69694 ай бұрын

    非常感謝大師兄的分享,感謝你花費時間靜心研究!讓我對無為也有了新的認識,感謝!

  • @lilywong4914
    @lilywong49142 ай бұрын

    感恩大師兄,受益良多!🙏

  • @belamo11y
    @belamo11y5 ай бұрын

    這集太寶藏了啦! 謝謝那麼認真的解釋,對我們這些在國外長大或是華僑來說,原本道德經很遙,根本無法理解(我之前有長期補習過..還是沒懂)。但是這次,我終於懂了。真的 謝謝

  • @user-in2fu3sn2t

    @user-in2fu3sn2t

    5 ай бұрын

    先看37章再看38章,才是整篇的重點

  • @tlr6876
    @tlr68764 ай бұрын

    上帝是爱,认识了主耶稣,我才读懂道德经。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即是神。

  • @masimon64

    @masimon64

    2 ай бұрын

    太極者 無極而生 陰陽之母也 道即是上帝 上帝即是無極

  • @chanmengchaw9523
    @chanmengchaw95235 ай бұрын

    很喜欢,道德经!大师兄解释的有味道,听出来确实真的用心去悟才能说出来的。期待日后的视频。感恩!

  • @kaholeung9443
    @kaholeung94435 ай бұрын

    感恩大師兄, 大師兄功力又上了一層

  • @JobbeChoi-lu7pz
    @JobbeChoi-lu7pz5 ай бұрын

    道德經、易經及黃帝內經,必須三者一起互參研讀,它們是互相注解的,皆修煉之經典。若不能融會貫通,根本就不懂道、德的意義及一、有、無的內容修法。個人理解,老子乃古代太空科學家,亦養生修煉家(生命科學家)。道是宇宙大能量埸,人身心是小能量埸,大家同根而同體又互涉。南師說得正確,易、道、佛是世上三種要慎入的學問,如無天賦緣份,終其一生,難入其門。當年學人生精學紫微斗數,得家師(亦國學大師)提醒斗數乃小兒科,要學就學易、道、佛,而中華文化精華在易道醫。40年後有了近10年煉驗體會,才明白。

  • @user-hs9xh3vh6n
    @user-hs9xh3vh6n5 ай бұрын

    看了你的頻道,學習到很多資訊。

  • @user-eo8nv2bg6t
    @user-eo8nv2bg6t5 ай бұрын

    非常感谢!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

  • @alicejin3262
    @alicejin32625 ай бұрын

    大师兄讲的太赞了👍,连续听了三遍,期待下一期的精彩,感恩感恩。

  • @user-sg3bj4mo7e
    @user-sg3bj4mo7e5 ай бұрын

    21∼22岁开始 疯狂的痴迷 “道德经” 直到28岁 那几年虽然没有读懂道德经 但那时看其他古书时 很容易看懂 那时经常恍然大悟 这句 跟道德经里的某句 意思是一样 但我讲不出来∼(当时没办法言说...) 多谢大师兄

  • @user-ff5pe3yc2p

    @user-ff5pe3yc2p

    Ай бұрын

    帛書本的德道經這章和通行本道德經第一章最大的差異之處是 “觀其所噭”,其他都差不多。以下特別說明 “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 是什麼意思。 “觀其所噭” 就是 “觀其所噭之聲音” 的省略用法。 觀是觀察的意思,噭和叫意思一樣,讀音也一樣。“噭” 的白話解釋是 “呼喊”,相當於英文的 “yell”。 文言文中的 “所” 相當於是英文中的 “關係代名詞”。 “所噭” 翻譯成英文就是 (the voices) that yell。因此這裡的 “所噭” 是指 “喊叫出來的聲音”。 如果對 “所” 這個字的用法有懷疑,歡迎看我的頻道。一般英文老師和國文老師對這個 “所” 都忽略了,這個 “所” 在文言文中最大的用法就是相當於英文的 “關係代名詞”。 可惜通行本把兩個字的 “所噭” 改成一個字的 “徼”,整個意思完全不一樣了。 “觀其所噭” 的目的是要透過觀察而 “消除頭腦裡面的聲音(或者稱之為雜念)”,從而達到頭腦的完全寧靜。 這真的不容易做到。 我覺得這個 “觀其所噭” 最值得玩味。 時時刻刻消除腦袋裡的聲音,有幾個人敢說自己能完全做到? 一般人不管清醒著或是睡夢中,頭腦中總是充滿各種聲音。 這句 “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 我的翻譯如下: 處在雜念紛飛的時候,這個狀態可以用來觀察雜念所產生的聲音。

  • @joannalee3481
    @joannalee34815 ай бұрын

    我最近也在翻译道德经。起因是我连接到了不同的维度,然后我一直和别人说自己看到的最高维度的样子,它包括了所有宇宙世界,所有维度,所有信仰。仿佛我们在它之中又被它所控。 可是我又觉得自己无法准确的描述出来,直到无意中看到道德经发现这不就是自己连接到高维度所感知到的东西吗?里面说的我都特别有体会。 这是我从自己的理解翻译的第一章“道”如果可以用语言说出来的话就不是真正的道了。(老子说的道可以被认为是天道,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可以感受到却无法完整的说出) 能够说的出的名(头衔或者名份,名位)也不是真的名。天地一开始本无名(天地之初是混沌,混沌是一种状态),但是万物从混沌中生出之后,有了主观意识,便给最初的那种状态起了名字叫做“混沌”。 给了万物起源一个名称。所以常要抛弃自己的主观意识才能洞见宇宙中真正的奥妙,这种奥妙是无限无穷尽的,无法用有限的意识去衡量。而常用主观意识去看的话,那你所见便有了局限性。两者都是在观察探索,但本质又是不一样的。其中的的玄机,才是打开宇宙中所有奥妙的大门,才能够让你更好的理解和认知宇宙”

  • @yutaojiang3052

    @yutaojiang3052

    5 ай бұрын

    这是我前面的留言。 宇宙构成于“道”,圣经里叫“上帝”,佛经里叫“万物的本性”。就是现在科学里的电场。电子湮灭实验已经证实了电子和正电子是由电场构成的。这就说明宇宙构成于电场。道德经对道的描述和电场的性质一致。电场的稳定状态是环状的(道飞逝远方,回返)。后来在运行时出现了扭曲,在某些区域产生了相对稳定的辐射状排布,也就是带电粒子。带电粒子相互吸引形成了宇宙的粒子部分。场没有固定形状(无形质),粒子有固定的形状(有形质)。万物出自有(有形,粒子),有出自无(无形,场),有和无是一个东西的不同命名,说的简单明了。道德经,佛经,圣经讲的是同样的内容,就是宇宙从场态向粒子态转变的过程。和现在的物理学是一样的。 问题的根源是常人看不见场,有很少一部分人有感知场的能力,就是开悟。老子,释迦摩尼,耶稣就是些开悟的人,他们看到了常人看不到的部分。无欲是教人开悟的一部分。无求是因为粒子态的物质,包括人的肉体都是有生有灭的,临时的东西。所以开悟的人不看重这些。常人不懂,争来抢去。 因为是讲自然的,这些经典必须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解释。其实道德经很简单。但因为是对看见的演变过程的描述,所以没有逻辑的论证关系,外加上当时社会学和自然学不分,所以道德经穿插讲,显得很零碎。我做了两个视频:宗教和科学的统一。来讲解这些经典的内容,感兴趣可点击去看看(看2022年上传的视频)。很简单

  • @joannalee3481

    @joannalee3481

    5 ай бұрын

    @@yutaojiang3052 我很同意你讲的科学的部分,我觉得科学和宗教以及灵学是无冲突的。只是科学有好多主观的东西以及不断发展的过程所产生的限制性,目前还无法很好的解释灵界的东西。 这也是认知(主观意识)的局限性。但是,佛,上帝,以及不同宗教的神和信仰绝对不是一回事。我看到过佛界,仙界,上帝的天堂,那绝对不是一样的东西。意识产生物质,不同的意识形态会产生出不同的界。它们是不同的维度,彼此看不到彼此,不同维度即使在三维世界重合,他们也相互见不到彼此。道德经并不是讲道德,而是把道和德分开来讲。主要讲道是怎样的,以及道的运行规律。然后告诉人们什么样的德是符合道的。我会去看您的影片,也谢谢您的分享

  • @yutaojiang3052

    @yutaojiang3052

    5 ай бұрын

    ​@@joannalee3481 物理学中有个很重要的实验,电子湮灭实验。这个实验的一个重要结论是电子和正电子是由电场形成的,这就说明粒子构成于电场,宇宙是由电场构成的。电场的性质是趋于同向,均匀排布。所以他的稳定状态只有环状和辐射状两种。宇宙在粒子产生前是以环状存在的(道生一),”地水火风本性圆融“里的圆融就是指环形电场。意思是说世上的一切物质均来自于一种圆的相互融合的东西。因为电场没有固定形状,所以那时的宇宙被称作混沌。后来在运行时出现了扭曲,在某些区域产生了相对稳定的辐射状排布,由于电场的方向性,这种排布有两种,方向向内和向外,也就是正负电荷粒子(一生二),两者组成一致,但性质相反,被称作阴阳。后来有了光子(二生三),正负电荷粒子和光子一起构成了宇宙的粒子部分(三生万物)。这里的万物指的是粒子态的物质,不包括场(道)。场(道)没有阴阳,所以有万物负阴而抱阳的说法。由于常人看不见场,误认为宇宙是由粒子构成的。现在科学还停留在粒子阶段。意识,灵魂,能量,物体间相互作用,量子纠缠,暗能量等都是场的行为。现在科学搞不清楚。于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宇宙一直都没有分开过,万物都是由场连接着,彼此信息是相通的。但由于常人习惯于用五官感知世界,丧失了感知场的能力,佛经里称”五润被知州和妄想所迷惑了“。禅修就是叫人恢复这种能力。佛经强调要用感知来认识世界,而不是知识,因为常人的知识都是对粒子态的物质的认识,是人是宇宙本质的障碍,也叫”惑“。因为他迷惑了你。

  • @yutaojiang3052

    @yutaojiang3052

    5 ай бұрын

    @@joannalee3481 宇宙其实非常简单,主要问题是人们只看到了一部分。宇宙中的粒子行为自然扰动周围的电场而被记录下来。现在的电子储存,通讯也是用的物质的这个性质。存储你个人信息的那部分电场就是你的灵魂。但常人读不出这些信息,开悟的人就是将这些信息读出来讲给人们。人们听不懂,被解读的乱七八糟。现在有个叫木内鹤颜的人,他的经历和开悟的人差不多。但人们说他撒谎。佛经将粒子态物质称作”相“。佛经反复提到不要”着相“。也就是不要把精力集中在粒子态的物质上。要集中在背后形成他的场上。这样才能知道宇宙的本质,道德经里叫”明“,佛经里叫”慧“。

  • @yutaojiang3052

    @yutaojiang3052

    5 ай бұрын

    @@joannalee3481 意识就是电场的一种状态,由于宇宙是连在一起的,开悟的人的意识可以瞬间到达想的地方。这是常人做不到的。看看木内鹤颜的经历和开悟的人类似。

  • @takkase
    @takkase5 ай бұрын

    感恩大師兄,81章靠您了!

  • @lucytan8493
    @lucytan84934 ай бұрын

    等我听完才了解大师兄所说的有和无的道理非常感谢🙏🙏🙏

  • @annhakusho
    @annhakusho5 ай бұрын

    很欣賞大師兄的心得領悟分享,個人也喜歡多看多聽關於古書中不同的解釋,這個「有、無」不知是否和佛法中顯空不二有關?非常同意修行別著空,一味嘗試去「理解」不可言說之道,然未知生、焉知死,還沒學做人就想當神仙,最後常常變成有靈性沒人性,而且冥頑固執不化。最後還是回到好好學做人,或許明白了萬物顯化的規則,就有機會一窺那不可言說之道~ 非常期待接下來大師兄關於道德經之研修心得分享!

  • @rachelchia7336

    @rachelchia7336

    5 ай бұрын

    有灵性没人性,哈哈哈

  • @user-kd5mi3cp5l
    @user-kd5mi3cp5l5 ай бұрын

    道德經最利害的8種思維;1、對立統一的思維: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2、逆向思維: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3、不爭思維:唯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是你的不必爭,不是你的不用爭。4、利他思維:水善利萬物,仁者無敵,只有利他的人,才是無敵的。5、戰勝自己的思維:知人者智,自知者明。6、守柔貴雌的智慧: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7、要重視無的價值:不管是做人還是做事,一定要看到無的價值。盆子、杯子等器具內部是無的,所以能裝東西;人建造的房子內部是無的,所以能住人。人們很容易看到眼見的實物,卻忽略了無的價值。8、守正出奇的思維:正代表了原則性的東西,奇則代表了打破規則。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懂得守正出奇的思維,首先要尊重規則,有些事一定要名正言順、有條不紊,但又要懂得打破規則,懂得變通創新方式。 ☆凡是你想控制的,其實都控制了你,當你什麼都不想要的時後,這天地都是你的,期待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大道至簡,無慾則剛,無為則無所不為。

  • @teaisky3901

    @teaisky3901

    2 ай бұрын

    講的太好了,精髓都彙總了,忍不住copy留存,我覺得還可以再加一點,陰陽相濟守中的道理. 如: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 得一章,其致之一也.(回歸無極) 沖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開太極)

  • @veryvery2011

    @veryvery2011

    Ай бұрын

    感謝分享,說的太好了❤

  • @yicklam1977

    @yicklam1977

    Ай бұрын

    1​@@teaisky3901

  • @yicklam1977

    @yicklam1977

    Ай бұрын

    ​@@teaisky39011

  • @jasminelu9896
    @jasminelu98965 ай бұрын

    很喜欢大师兄的真诚和谦虚。我的理解是道德经是圣人对参透易经之后的心得体会经典总结。共勉共勉

  • @AllenLee1220
    @AllenLee12204 ай бұрын

    謝謝大師兄幫忙解答玄之又玄的意義,有和無的平衡很重要,生活中一直追求有,反而會比較焦慮,有時也要給自己放空思緒的時間與空間。 剛開始看道德經時真的很難理解,後來聽到大師兄對有名和無名的解釋,才終於明白一些道理

  • @oarveve
    @oarveve5 ай бұрын

    原來"玄之又玄"的解釋,是在講有與無的交織,很有趣。裡面大師兄有講到房子建得中空,裡面的空間才能住人,這段很有感 因為剛好晚上鄰居帶他們的小孩來找我們的小孩一起吃飯,我聊到說有小孩後東西一直增加,然後感歎買東西其實不難,但房子空間就這麼大,東西多到要堆疊起來然後很難找到時,就等於是反過來造成居住者(包含購買者)的困擾。 也就是說只注重"有",想買就買一直堆家裡,卻沒注意到"無"、沒注意到保留一定程度的留空的重要性;有與無的比例一旦過度失衡,就會讓生活過得不舒服~

  • @Guixu_cosmos

    @Guixu_cosmos

    5 ай бұрын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知其所以然卻還不知其之所以然 知其之所以然仍還不知其之所以然之所以然。 科學探索就是一步步深挖道理 玄中之玄 玄之又玄 知其玄而不知其所以玄 知其所以玄卻還不知其之所以玄......... 道也是要有科學探索精神的 現在科學已經挖到哪了? 挖到原子以下還有次粒子 介於能量與物質之間的... 還有量子 還有弦.... 知道"訊息"論 知道多重宇宙......

  • @user-ij2ef7ji9x

    @user-ij2ef7ji9x

    5 ай бұрын

    吃葡萄不吐葡萄皮

  • @lysandra374
    @lysandra3745 ай бұрын

    借假修真,恢复本性之自然。要借有,才能修真。有无同样重要。😄从今天开始每天至少都要看一章道德经😭。

  • @phoebe5391
    @phoebe53915 ай бұрын

    謝謝您的分享 受益良多❤❤

  • @Annie-lf1yg
    @Annie-lf1yg5 ай бұрын

    世界擁有無窮的虛實及有無,不斷轉換更替.有道是世事無常.活在當下.把握當下.及時行樂.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大師兄的頻道,獲益匪淺.

  • @user-qy4bp5xx7x
    @user-qy4bp5xx7x5 ай бұрын

    有欲就有所求,有所求就会站立场,站立场就不会看见事物的全貌。

  • @jamie307e
    @jamie307e5 ай бұрын

    大師兄呀~ 你的初衷是把一般人帶入讀懂道德經的引路人~ 怎麼解著解著又解到「神通」去了... 道很神奇的...我們無法控制...但是可以透過觀察去了解它... 所以老子在許多章節中都一直描述著大道在運行的特徵... 所以,就我所知...道德經的內容沒有提到神通,只講能夠利用道的規律的「善道者」... 例如:善道者之所以能夠長生...是因為懂得利用道去養生...所以長壽... 例如:善道者在亂世中可以存活...是因為知道亂世時不能強出頭...活著最重要...

  • @K.Z0317
    @K.Z03175 ай бұрын

    大師兄辛苦了~師弟們跟隨著你

  • @jchung2757
    @jchung27575 ай бұрын

    大師兄,今次的資訊非常有用,終生受用,謝謝你!

  • @everyling6195
    @everyling61955 ай бұрын

    原來如此,我在生活中一直在壓抑不能有慾望,一邊也在打坐,大師兄說得對,二者要相輔相成,當慾望來時便用無慾心去觀查和了解這樣才是所謂的中道,當然也不能有太多的慾望放縱自己。

  • @cocobj8116

    @cocobj8116

    5 ай бұрын

    多谢讲解❤❤❤

  • @user-lv1nq4iv9f

    @user-lv1nq4iv9f

    5 ай бұрын

    食色性也!清心寡欲是一种状态的描述,谁告诉是压制欲望了? 饿了不吃饭,困了不睡觉,你练的莫不是忍者神功?

  • @ethan06089

    @ethan06089

    5 ай бұрын

    了解慾望。 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可參考楞嚴經的二十五圓通章的,火大圓通章跟色塵圓通章。 你要問自己這個起慾望的是誰,觀察這個念頭的生、住、滅,在奢摩他跟毗缽舍那下點功夫。 但還是建議你去找個師傅學。

  • @ethan06089

    @ethan06089

    5 ай бұрын

    將修持融合於身語意的動作中,保持本然。

  • @ethan06089

    @ethan06089

    5 ай бұрын

    @@user-pp8un2if1n 哈哈,邪教組織

  • @ZDZJBZD
    @ZDZJBZD5 ай бұрын

    世人认为凡夫的境界之上还有更高的境界,透过努力就会达到得到更高的境界。这就是有为。凡夫之上没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凡夫的境界是根本不存在的,人生来本自具足,是后天外界他人的影响,反向跌落了一个境界。不去努力不被外在因素影响自然回复清明心。能用语言表达的都是有名有形的,道的本质是无名无形,道可以用语言文字描述,但是不能用努力想象认知到得到。人们心中有善恶好坏这就是被外界因素影响产生的标签。认为有钱好没钱不好,就会因为钱影响对他人自我的认知。如果看清了钱的本质,不会因为钱影响对自己他人的认知,有钱没钱这种现象就变成空有。佛法讲一切事物皆有空性。想要与不想要合二为一是不需要。只有不需要变成空有才能看清楚,空生妙有。认为选择有正确有错误,努力想做到正确,这就是认知偏差,只要是选择就必定有利弊有得失,如何选择必定包含一半的错误。不需要选择一切随缘。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

  • @wortcooler

    @wortcooler

    5 ай бұрын

    开悟之语也❤

  • @vmwhynoid
    @vmwhynoid5 ай бұрын

    大師兄!!真高興終於出來了!!等了好久好心急啊。謝謝謝謝。

  • @umecai2507
    @umecai25075 ай бұрын

    非常支持大師兄的解説、希望毎章都這様解説

  • @williamong4953
    @williamong49535 ай бұрын

    无论是《易经》、《佛经》或《道德经》,第一次读时多半不懂,勉强理解字面的意思。 没关系,隔一段日子再复读。渐渐地发现,比上回有了较深的理解。 没关系,隔一些日子再复读。渐渐地又发现,比上回有了更深的了解。 每次复读,都有更深的了解。 直到最后,就是悟了。 为什么说是“悟”呢? 因为了解到最后,是无法用文字语言描述的。 想分享给身边人但做不到,只好告诉他们,如果有兴趣,自己去悟吧。 地图告诉我们目的地的行径,但要到达,必须亲身行走。 经书告诉我们方法去解脱烦恼,但要悟道要解脱必须靠自己去实践。

  • @kueichenglee7583

    @kueichenglee7583

    5 ай бұрын

    謝謝

  • @user-uo9ew9sv7j
    @user-uo9ew9sv7j5 ай бұрын

    我很認可! 每次讀完道德經,每次都會有不同的體悟。 然而讀完道德經再去讀心經時,會發現許多異曲同工之處。

  • @tw2002jun

    @tw2002jun

    5 ай бұрын

    萬法唯心

  • @Sara-dc8mt

    @Sara-dc8mt

    2 ай бұрын

    ·​@@tw2002jun

  • @yizhenchen8576
    @yizhenchen85764 ай бұрын

    谢谢大师兄的讲解,看得出大师兄很喜欢道德经,所以讲的也引人入胜,感谢!期待更多这样的视频!😊👍🏻

  • @user-kw1iv1qe5z
    @user-kw1iv1qe5z5 ай бұрын

    大师兄功德无量

  • @LucasChiang
    @LucasChiang5 ай бұрын

    我聽蓮生活佛的開示多年,有些淺見: 第一 :無我,是當你覺得痛苦萬分,而那些痛苦是因為跟別人比較而來的時後,可以啟動無我觀。 第二:當你要幫助別人,面對其他眾生種種污穢的髒活,你感到厭惡甚至無法彎腰下去幫忙,產生一種厭惡感的時後,請你啟用無我觀。 第三:當你在靜坐冥想,甚至要進入禪定,都要坐到無我,才能進入三摩地。 第四:我們原本是清淨平等覺,只有光明,並且融入一片光明之中,跟宇宙沒有分別,的涅槃狀態,也是無我。 給你參考一下

  • @prettystupido

    @prettystupido

    5 ай бұрын

    你所感受宇宙是光明的,那是因为你处的境界是相对黑暗的。当你再融入更光明的“世界”时,如果你意识到你的小伙伴们(或者不同状态不同时期的你)还呆在原地,还在黑暗里挣扎,你怎么做?(怎么就那么费劲?!

  • @nicopeaceworld
    @nicopeaceworld5 ай бұрын

    只有看大师兄的视频不舍得倍速

  • @qiwenliao3452
    @qiwenliao34522 ай бұрын

    感谢老师的深入浅出细致入微的分享 教导。看了一遍又一遍,还是意犹未尽。万次道谢.

  • @jsmakeitso
    @jsmakeitso5 ай бұрын

    Thank you so much for a great talk on 道德经! One of the best in depth analysis.

  • @sofieinnl
    @sofieinnl3 ай бұрын

    无欲不是完全没有欲望,老子并不反对基本的欲望,而不提倡贪欲

  • @wenyi0416

    @wenyi0416

    2 ай бұрын

    我覺得老子認為,道可以從無跟有二個地方觀察。可以觀察到 18:40 不同之處。

  • @mingguang9212
    @mingguang92125 ай бұрын

    大师兄真棒👍,年纪轻轻,不骄不躁,还善于钻研国学经典,难能可贵啊。喜欢😘

  • @ulu777
    @ulu7775 ай бұрын

    太期待了~~~謝謝大師兄細談道德經

  • @nisa4914
    @nisa49145 ай бұрын

    自從前幾週突然想到本自具足這詞 今天又在有趣的大師兄這裡聽到視頻裡第五次左右以上的本自具足這個詞 很欣賞並感謝大師兄的視頻,常常follow

  • @kaeric5707
    @kaeric57075 ай бұрын

    大師兄,道德經你還是沒有領會到其中的精髓,希望以後你每有更深入更體會的時候,在出道德經的視頻來造福世人。

  • @AllGoodStar

    @AllGoodStar

    5 ай бұрын

    哪裡不夠呢?真好奇

  • @h125712576306

    @h125712576306

    5 ай бұрын

    您偏頗了!

  • @my852953
    @my8529535 ай бұрын

    大師兄這次彷彿是超級賽亞人扮相🔥

  • @bouzouSG
    @bouzouSG5 ай бұрын

    好感谢大师兄无私的讲解。。希望我们都有所顿悟!

  • @user-qg4yf9wp1c
    @user-qg4yf9wp1c4 ай бұрын

    真的很感謝謝大師兄的分享,請您相信確實有正「道」的存在,並且就在我們身邊~

  • @udn168tw
    @udn168tw5 ай бұрын

    大道至簡 - 要懂道德經 很簡單 - 只要了解 核心 「道」是什麼.. 你就可以用推演了解其他的文字... 「道」= 佛性 = 自然 = 無 = 無極 = 般若 「名」= 宇宙 = 暗物質 暗能量 + 明物質 明能量 = 靈魂有情 = 上帝 = 創造 生命 無生命 = 無明 = 太極 = 阿賴耶識 -------------------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佛性本身是無,但能產生萬物 萬法,佛教稱之摩尼寶珠,所以,道是佛性,可以是 無,也可以生成有宇宙,不是固定不變的。) 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宇宙 = 先有靈魂有情 = 佛性產生的意識 = 超能力 佛性 = 上帝 = 創造 生命 無生命 = 都是 有 成住壞空 生老病死= 變化循環) 無名,萬物之始也;(無 = 道 = 佛性 = 無極 = 宇宙來自佛性 = 無中生有) 有名,萬物之母也,(無極 生 太極 = 名= 宇宙 = 量子原子 = 這時 意識體創造宇宙的萬物 = 開始無中生有 = 生出 兩儀 = 陰陽靈體 女性 男性 = 生 四象 = 地水火風 = 生 八卦 ...六十四卦... 故 恆無欲也,以觀其妙;( 用 無 = 佛性 來看宇宙 = 造化奇妙 = 佛道教常用打坐進入 這種狀態 = 進入 第八識 = 阿賴耶識) 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用名來看宇宙 = 邏輯科學 = 就是 用第六識來看宇宙 = 四相 =我相 人相 ...) 兩者同出,異名同謂。(其實 無 名 都是 看宇宙 去理解同一個東西 = 宇宙之源 = 玄 = 佛性) 玄之又玄,眾眇之門。(玄 = 宇宙之母 = 宇宙生成前 叫 玄 = 非無 的狀態 = 佛性) -------------------------------------------------------------------------- 知道這些有什麼用處 ? 為什會有產生道教 ? 跟佛教有關係嗎? 答案 : 往源頭的 道 來看 = 眾生皆是具佛性 都能成佛 = 更何況 成仙 成神 成上帝 創造宇宙 ....= 這就是超能力的原理源頭 = 白話是說 = 每個人都星際大戰的絕地武士一樣 = 體內都有迷地原蟲 (佛性) = 經過修練即可成 神 佛 = 這就是 佛道教 -

  • @user-ii3qj4ye8e

    @user-ii3qj4ye8e

    5 ай бұрын

    大师啊,👍,有油管吗?

  • @udn168tw

    @udn168tw

    5 ай бұрын

    @@user-ii3qj4ye8e 沒有 .隨緣 師無大小 ...師者 - 轉達聖者的文字而已 ...哪裡不懂 可以問 ..我只是用白話表達那些古老文字而已 - 不代表我真的懂

  • @user-jb3jm6qd7s
    @user-jb3jm6qd7s5 ай бұрын

    😂感觉有点走火入魔了。不过还是感谢讲解!

  • @user-dq7yl6nj8v
    @user-dq7yl6nj8v5 ай бұрын

    謝謝您!略有所悟😊!!

  • @yomeicheng309
    @yomeicheng3095 ай бұрын

    感謝! 期待!!

  • @user-qw5jd8eg5o
    @user-qw5jd8eg5o5 ай бұрын

    「道」讓我想到《星際大戰》的「原力」 原力即我,我即原力

  • @changichen3092

    @changichen3092

    5 ай бұрын

    哇喔!加1~加1~

  • @user-gt4wf9eb2f

    @user-gt4wf9eb2f

    5 ай бұрын

    以前覺得星戰是科幻片 後來發現是仙俠片後期各種無視物理攻擊搞得不是絕地英靈的對手越打越洩氣

  • @user-fs1vy5ms8u

    @user-fs1vy5ms8u

    5 ай бұрын

    天行者路克:原力(道)與我同在!💪 卻被反派安纳金用一句話輕易打敗…那就是… I am your father.👎

  • @user-fs1vy5ms8u
    @user-fs1vy5ms8u5 ай бұрын

    道德經第一章就要教整整10天,而且最可怕的是… 還教錯。😂😂

  • @user-ff5pe3yc2p

    @user-ff5pe3yc2p

    Ай бұрын

    帛書本的德道經這章和通行本道德經第一章最大的差異之處是 “觀其所噭”,其他都差不多。以下特別說明 “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 是什麼意思。 “觀其所噭” 就是 “觀其所噭之聲音” 的省略用法。 觀是觀察的意思,噭和叫意思一樣,讀音也一樣。“噭” 的白話解釋是 “呼喊”,相當於英文的 “yell”。 文言文中的 “所” 相當於是英文中的 “關係代名詞”。 “所噭” 翻譯成英文就是 (the voices) that yell。因此這裡的 “所噭” 是指 “喊叫出來的聲音”。 如果對 “所” 這個字的用法有懷疑,歡迎看我的頻道。一般英文老師和國文老師對這個 “所” 都忽略了,這個 “所” 在文言文中最大的用法就是相當於英文的 “關係代名詞”。 可惜通行本把兩個字的 “所噭” 改成一個字的 “徼”,整個意思完全不一樣了。 “觀其所噭” 的目的是要透過觀察而 “消除頭腦裡面的聲音(或者稱之為雜念)”,從而達到頭腦的完全寧靜。 這真的不容易做到。 我覺得這個 “觀其所噭” 最值得玩味。 時時刻刻消除腦袋裡的聲音,有幾個人敢說自己能完全做到? 一般人不管清醒著或是睡夢中,頭腦中總是充滿各種聲音。 這句 “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 我的翻譯如下: 處在雜念紛飛的時候,這個狀態可以用來觀察雜念所產生的聲音。

  • @user-ff5pe3yc2p

    @user-ff5pe3yc2p

    Ай бұрын

    從古至今,教錯第一章的人很多很多。

  • @user-gw2lf1db6k
    @user-gw2lf1db6k5 ай бұрын

    感恩!!

  • @user-um4dt2et6q
    @user-um4dt2et6q5 ай бұрын

    说实话真心感谢大师兄带我走入智慧

  • @maliequizhu6614
    @maliequizhu66145 ай бұрын

    追求無慾,其實本身就是一種慾望,只有空才能達到真正的無慾! 腦死的時候,人就可以達到真正的空,此時,靈魂就會出竅了!

  • @Photograph-wenjilu
    @Photograph-wenjilu5 ай бұрын

    谢谢大师兄,福德无量。

  • @Longwaywang
    @Longwaywang5 ай бұрын

    謝謝大師兄👍👍👍👍👍

  • @can_be_a_fool.
    @can_be_a_fool.5 ай бұрын

    有和无, 正好正好应了, 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相生、相长、相克,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大师兄,真不愧是大师兄! 真是有大智慧! 高人高人! 真人也! 👍🙏

  • @userx001

    @userx001

    5 ай бұрын

    宇宙開始之前 的 無 要跟誰對應 如果有對應 那宇宙就不平衡了

  • @hiyouli
    @hiyouli5 ай бұрын

    大师兄是我关注所有的KZreadr里最牛的。记得之前几个月断更就是为了读懂再来。 赞赞赞!

  • @user-ul8vm5ey3d
    @user-ul8vm5ey3d5 ай бұрын

    謝謝!

  • @mingyang9520
    @mingyang95205 ай бұрын

    玄之又玄,“玄” 字之前一直理解为玄妙, 大师兄讲解到是“旋”,用绳子旋转缠绕做比喻,让自己有了新的认知,感谢大师兄~

  • @ChiuHill
    @ChiuHill5 ай бұрын

    感謝分享, 令我人生豁然開朗

Келес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