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lture shocks in the UK for an international student

立刻加入頻道會員,支持超級歪創作更多好影片: / @superycinema

Пікірлер: 593

  • @superycinema
    @superycinema Жыл бұрын

    歡迎大家留言提問希望聽下一集分享什麼內容

  • @user-kk3yw7sz1u

    @user-kk3yw7sz1u

    Жыл бұрын

    我跟我媽分享了上次棄成長的影片後,我媽的反應也是:「歐美國家的理論真的比較厲害嗎?你為何不努力成為有錢人呢?你也活在高收入國家是在那邊不滿什麼?」我回她說:公共議題要一起討論才有意義呀!一起讓社會更好吧!她直接不爽,還回說憑你能改變什麼??所以好想知道,實際上英國教授對於這些理論的看法和與教授的互動!!(還有歪歪自己的看法(◍•ᴗ•◍)❤) (雖然這個看起來不像是在這裡該題的話題,不過學習一下,想插入就直接插(誤)

  • @adeadperson125

    @adeadperson125

    Жыл бұрын

    @@user-kk3yw7sz1u 「憑你能改變什麼?」至少推廣這個理論並開拓更多人的思路可以為棄成長的發展挖一個路出來,總會有辦法,什麼都沒做就出來否定才是無能。你媽媽目前都還沒跳出固有思維,還在那邊有錢人沒錢人,看棄成長根本看不懂,建議先從基礎問題跟他討論。

  • @user-tg8rx2fc4d

    @user-tg8rx2fc4d

    Жыл бұрын

    1.性觀念、性文化,ex:約炮 2.怎麼看待性和愛之間的關係?什麼是性?什麼是愛? 3.談戀愛的方式、重視朋友嗎、如何看待人的情感、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什麼特質是大家重視的? 4.人與人之間有多少類型的關係?各是什麼?有很特別臺灣沒有的嗎?(以跟歪歪同年齡層的人來說) 5.青少年如何看待未來?會像臺灣社會普遍覺得成家立業、結婚生子、買房買車嗎? 6.流行什麼3C產品?日常生活會用哪些3C?手機和筆電都選什麼品牌?價格多少?各種品牌大概市佔率或排行? 7.大家都用哪些APP?有沒有流行的手遊? 8.(對照臺灣生活種種) 會追劇嗎?追什麼?用什麼追? 會上健身房嗎?流行體態管理教練嗎? 喝手搖杯嗎?(感覺應該不好喝?🤔) 幾點睡、幾點起床? 一天吃幾餐?有普遍喜歡吃的食物嗎? 流行 ig網美照嗎? 流行的論壇 -》臺灣:PTT、Dcard... 流行的影音平台-》臺灣:youtube、Netflix、Spotify... 流行交友軟體嗎?哪些? 有什麼避諱的文化禁忌嗎?-》臺灣:性和死亡相關 流行看什麼書?有獨立書店嗎? 9.對「自ㄕㄚ」的看法(怕被禁,注音抱歉) 10.對人生和生活的看法

  • @hiroshilee

    @hiroshilee

    Жыл бұрын

    雖然知道你在英國課業繁忙,但還是想許願,希望未來有機會可以看到你發想班雅明的哲學

  • @user-ov7mg3tx2x

    @user-ov7mg3tx2x

    Жыл бұрын

    歪歪你好!想聽的很多,一部份我想聽影片裡面延伸的內容 1.讀大學的歐美國家學生!好像很常吃喝玩樂!那麼支持他們學費的來源是?是否貧富差距也影響了歐美讀大學的門坎? 2.如果僅是依靠興趣選擇專業,那麼也會有那種同時對兩種不一樣學科有興趣的人,同時去修二門科嗎? ---- 其它的 3.學生情侶對於另一半的交友圈關係,是會兩邊合併?還是各維持各的!同居的可能性?和台灣對比有什麼差異? 4.和亞洲男性交往的歐美女性,是否也有可能會有隱性的被牽連岐視?

  • @user-pm9pv6mr3p
    @user-pm9pv6mr3p Жыл бұрын

    完全呼應到我留學時的心得與經驗。 1.一定要講話發表自己的看法,如果不講話,基本上你就像空氣一樣靜悄悄的存在,他們會以為你不在乎,所以會直接忽略你的需要與想法。因為他們覺得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如果你真的在乎一件事,就應該有所作為或行動。 2.英國人歧視真的很嚴重,大概只有法國人制得了他們。有空去法國走走,他們熱愛東方文化而且討厭講英文。你要用中文跟他們問路,他們才會用英文回答你,不然他們是不講英文的。 3.旅行對歐美人士來說是很重要的,歐洲的內陸機票很便宜。他們其實不太在乎你唸了甚麼書,而是你唸過這些書後有沒有消化成個人的觀察與看法。個人的看法與個人的生命經驗很有關係,旅行可以拓展個人的視野與思考。趁留學的時候在歐陸走走,只要提早訂,機票與住宿都是便宜的。 4.考試的時候沒有很多參考書目沒關係,他們比較重視你提出的觀點是不是對公共事務有幫助或發現新的學術方向。他們要的是你對團體的貢獻,而不是證明我們有多懂那些書籍,因為他們覺得如果他們須要那些知識,他們只要去翻書就好了。考試應該是可以翻書的吧!但如果平常沒唸書,考試時間內翻書反而浪費了做答的時間。這點愛讀書的超級歪應該佔盡優勢。 5.我也覺得英國的學術很先進,對問題的見解很深入很跟得上現實的狀況。台灣好像就真的學問只在書本上,學術離現實很遠,有點跟不上時代。

  • @why12333321

    @why12333321

    Жыл бұрын

    我跟超級歪同樣時間開始留學(美國)。第一點真的是大家都會遇到,老實說我覺得這是環境不夠包容,學校不夠支持國際學生的普遍現象。作為一個剛到新國家、人生地不熟、英語非母語者那樣流利、文化跟當地差距很大,學校責無旁貸去協助過渡,以及同儕間去支持,而不是你們就得下飛機馬上融入我們主流文化,你們更加努力自己去適應吧。這英文特權、西方主義為主的意味很濃厚。 我過去一年試著在同儕間、以及學校表達這點,不過我累了,生活與課業太多東西要處理與面對,不想去追蹤了 最後想說一直提到歐美會不會太general了,因為其實是在英國倫敦的體驗,甚至可能會跟英國的其他城市差很多,歐美一口氣包含太多國家了。如果是希望囊括更多受眾而下表題的話....嗯

  • @user-pm9pv6mr3p

    @user-pm9pv6mr3p

    Жыл бұрын

    @@why12333321 所有適應與自己不同文化的事都很累的,特別是我們對自己的文化有執著及其他文化有特別成見的時候。我個人覺得出國真正能學到的其實是我們的心與視野的寬容度,倒不是那些學問的內容。譬如:這個國家的人是用甚麼“方式”學習與運用知識的?他們是用甚麼“角度或視野”看待某件事的?他們是如何建構人生觀或世界觀的?就是因為遇到這麼多不同的事情,才會知道原來世界所有的事情並沒有一定的標準,真的是一樣米養百樣人,萬物萬事的發生都有各種可能性。才會知道我們以為在母國文化裡奉為至上的某個價值原來在世界的某個角落的國家或族群中原來一文不值。 打開心胸去觀察這些不同或許就不至於會覺得那麼累,雖然不見得一定都要接受,但至少不要帶著偏見去排拒。其實很多事情都是習慣就好。還有不要對歐美人的協助士帶著太高的期待,一開始我們都會這樣想,但後來你會覺得那是因為我們太習慣台灣人的溫暖。其實很多國家的人際互動都要比台灣人來的冷淡一點。這也沒有甚麼對錯,主要是文化的問題,很多歐美人士和你熟了以後也會讓人覺得他們其實人很好。還有一點,在國外留學的亞洲學生本來就比在當地的歐美人數要少很多,對他們來說並不會造成有culture shock的振撼,自然他們沒覺得有必要為你改變甚麼。所以還是入境隨俗,有甚麼問題或困擾儘量提出或說出來去讓他們理解,不要羞於表達,我想他們也不會有空去猜一個不同於他們自己文化的人到底須要甚麼東西呀。

  • @why12333321

    @why12333321

    Жыл бұрын

    @@user-pm9pv6mr3p 你說的那些觀點我學到不少,我認為很重要,也是我出國的目的之一。但我花這麼多錢,當然一定有學習學問內容這部分啊,你講「倒不是那些學問的內容」,就誇張囉。你提的那些觀點不是只有留學才能學到,去生活、工作、打工度假等等都可以。 我覺得你說自己是少數,所以就順應多數、或是他們沒有要改變什麼,還滿亞洲從眾的思想。我覺得你預設的觀點跟情境跟我的不同,而且前後有點互相矛盾。太多了就不列舉,不過就只提一點,我不知道大部分學校是否有,但我學校有多元文化與包容的單位,曾被其他學生嗆說你們是紙上談兵,還是真的想執行?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爲他們可以做更好,因為他們是有把這作為目標。其他連這都沒設的學校,真的就只能自立自強了 總之,謝謝你的分享~

  • @user-pm9pv6mr3p

    @user-pm9pv6mr3p

    Жыл бұрын

    好像很多學校的確是有協助多元學生文化的單位,不過大部分都很難做的很徹底,也可能學校想要做,但執行的人還是會有種族偏見。不過我想大家也都還在學習,畢竟這也還不是個大同世界。每個人出國一定都會有自己的收獲,也許你已經找到屬於自己的收穫。祝福你在他鄉一切順心!

  • @Illusii_Zomd

    @Illusii_Zomd

    Жыл бұрын

    @@user-pm9pv6mr3p 所有这种做成不利于不入乡随俗的东西都会是歧视的开始

  • @chinteliao1086
    @chinteliao1086 Жыл бұрын

    我是留法的,大部分都同意你說的,尤其文化資本差異。食物部分我也是受不了英國,還好巴黎有很多不錯的亞洲餐廳解饞。但生活部分我不覺得台灣有比較好,光談工作,我在法國周工時35,只准早退不准加班,一年有1.5個月的帶薪假,合理薪資還有工作成就感,都是台灣環境遠遠給不了的。根本回不去。

  • @8ga856

    @8ga856

    Жыл бұрын

    台灣:你自己去跟老闆講啊

  • @zhuzhen5532

    @zhuzhen5532

    Жыл бұрын

    小英: 勞工是我心中最軟的一塊

  • @paih6475

    @paih6475

    Жыл бұрын

    覺得這樣說不太公平,只說好的部分,沒有說可能要付出的相對代價,失業率、稅金等部分

  • @user-hn4go3tp4k

    @user-hn4go3tp4k

    Жыл бұрын

    @@paih6475 阿人家就體驗到更好的環境啊

  • @chinteliao1086

    @chinteliao1086

    Жыл бұрын

    @@paih6475 很多人畢業後沒找到工作就只能回國是真的,但就CS工程師而言一找到就是簽永久僱用合約,過了試用期之後如果被解雇,雇主要付高額違約金(六個月薪資以上),勞權很有保障,稅率當然比台灣高不少。但整體來看每月可支配薪資還是遠超過台灣。

  • @radyfu
    @radyfu Жыл бұрын

    毫無疑問是周杰倫,我一個朋友之前在中美洲開中菜餐廳,每次都會抓一些台灣流行歌的MP3播放,他說毫無例外的,所有男服務生通常一個月之後都會學著喃喃哼唱周杰倫的歌!真是太神奇了!至於活在台灣有沒有「種族歧視」,可能是有待商榷的,我一個律師朋友之前聘請了一位美國的白人女律師擔任商用英文家教,那位女律師明確地向我朋友表示:「台灣是她去過這麼多地方,種族歧視最嚴重且最明目張膽的地方!」我想可能身為移工或東南亞的朋友會有更明顯的感覺吧!

  • @aasssaaas

    @aasssaaas

    Жыл бұрын

    離開台灣到北美生活,體會過被歧視的感覺後才驚覺其實台灣人對東南亞移工的歧視像呼吸一樣的自然且不自覺。 另外還有一個我自己觀察到的情況,亞裔女性至少還在歧視生態鏈的中層,有時候甚至會在上層,畢竟某些歐美男性對亞裔女性存有一些奇怪的幻想,而亞裔男性通常是在最最底層那一個,如果有男性想要出國體會歐美生活的話,可能要有這個心理準備。

  • @wuhuhufei

    @wuhuhufei

    Жыл бұрын

    認同,台灣真的捧歐美並歧視東南亞移工

  • @AAA1649

    @AAA1649

    Жыл бұрын

    確實 就真的歧視 至今還是很多人會N開頭一直叫

  • @springrollwang4441

    @springrollwang4441

    Жыл бұрын

    台灣種族歧視超級嚴重,只是你們沒有發現。對白種人超級自卑,在那邊謝謝你喜歡台灣,謝謝你喜歡珍珠奶茶,我之前女朋友是歐洲人我才不管他喜不喜歡台灣的什麼東西,台灣人那種態度超噁心的。對外勞我們認為沒有歧視,但外勞去的地方台灣人基本上都避開,出自於本能的歧視連理由都說不上,那邊已經被移工佔領之類的,但是因為沒有交流打交道,沒有接觸沒有衝突就以為不存在歧視,實際上我們的歧視接近種族隔離的程度,就問上次你們去外勞的店吃東西買東西是什麼時候?然後台灣人假惺惺的把外勞改成移工,就認為歧視不見了。在歐洲、加拿大,雖然種族有各自的地盤,但是每天至少都還是會遇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

  • @springrollwang4441

    @springrollwang4441

    Жыл бұрын

    @@aasssaaas 其實不會,我女朋友都是歐洲人,好朋友整個歐洲都有,最好的是瑞士,也都是女生。在加拿大也很吃香,認識一堆女生再把他們介紹給歐洲男生。可能你在美國比較糟糕吧。但是身為亞洲人,我來自遙遠東方本來就有優勢了。

  • @yan.l9583
    @yan.l9583 Жыл бұрын

    我也是在英國留學,分享一些不同的經驗: 1. 社交聊天或是課堂討論方面,不是每個歐洲人都很主動,我的北歐和東歐同學其實很害羞,西歐人比較聒噪😂尤其是北歐同學,甚至跟他們自己人同樣不熟… 2. 各國旅遊經驗也不一定,可能跟學校差異有關,我學校很左、學生比較窮(?)很多歐洲人也不是中產以上的家庭背景,唸碩士就是第一次出國,或是頂多去過鄰國一兩次。 3. 學術方面我認為看科系?我是唸國際政治,個人感受課堂輸出的內容沒有很大的差別,重點是自己課後另外唸了多少書、發展多少自己的想法。當然,如果是整體研究發展,歐美的資源和投入的心力真的比較多。 4. 讀書寫作業方面,偷偷說一下,如果你有亞洲人老師,那真的跟在臺灣沒有差很多😭很愛考試、寫作業有「特定的標準」。 5. 學術種族歧視的問題,歡迎來亞非學院感受不同環境😂

  • @subswithoutvids-dw6dv

    @subswithoutvids-dw6dv

    Жыл бұрын

    據聞北歐地區憂鬱症的發病率較高,這可能與該地長期處於日照時間較短以及冰天雪地的環境有關。

  • @julie22221021
    @julie22221021 Жыл бұрын

    我覺得他們不是不勤勞讀書耶~他們只是對於死背文字和探討已存在、並討論過幾百萬遍的理論不太感興趣,反而著重於批判性思考和開創新的理論和議題,讓教授和同學為之一亮,這真的是無庸置疑的會拿高分因為我們想不到他們想得到的,使我們亞洲學生望塵莫及👏😭 另外Jay真的是亞洲之光👏👏👏

  • @nuklearboysymbiote

    @nuklearboysymbiote

    Жыл бұрын

    也不可這樣盲目崇拜 有些是真的不勤勞的 (小弟也在英國學壞了 開創新理論議題沒有你想像中這麼簡單 反而肯研究古文 古文化的人不多 其實有修養的都是溫故知新的人 批判性思考不等於只懂批評故有的理論

  • @nickjun1368

    @nickjun1368

    Жыл бұрын

    開創新理論-想知道+1

  • @nuklearboysymbiote

    @nuklearboysymbiote

    Жыл бұрын

    @Eirny Chen 為什麼你一下子就會以為他不是讀書就是在其他方面勤勞? 換了是本國人你會作出同樣的推斷嗎? 還是你只會盲目以為外國人就一定值得尊敬

  • @purplehj

    @purplehj

    Жыл бұрын

    全球月亮都一樣圓XD 應該這麼說...如果你是說歐美比較重視生活方面那就算了

  • @julie22221021

    @julie22221021

    Жыл бұрын

    @@nuklearboysymbiote 還是您覺得他們不讀書也不勤勞卻得到讚揚,只是因為運氣好抓住教授和同學的胃口? 當然我們完全不需要談論從頭到尾不努力只是想玩混的人,他們花自己的時間或家人的金費這是個人意志。有時候學壞走偏也是難免的畢竟會好奇新的事物,把自己的目標界線設定好就好。 沒有盲目崇拜,不同文化背景本來就有不同學習和闡述的模式,大家出國本來就是來開創視野學習、互相切磋交流沒什麼好爭的吧。

  • @JasonChen19
    @JasonChen19 Жыл бұрын

    17:46 台灣不會遇到種族歧視問題?我覺得是因為目前還沒有很大量的他國人士居住或是到台灣旅遊所以這個問題還沒有爆出來。 但其實人都一樣,像英國歧視黑人、印度人、亞洲人等等,也是因為他們覺得英國人就是高人一等,而這些外國人都是來向英國學習知識或是來這邊賺錢的,換個概念想就是台灣的外勞,台灣對於外勞的歧視問題就很嚴重,語言、文化、環境衛生、生活花費等等方面上都有或多或少的偏見或是歧視。 所以不能說台灣沒有,只是因為台灣還不夠國際化所以還沒遇到這問題。

  • @user-hw7sk8nt3o

    @user-hw7sk8nt3o

    Жыл бұрын

    我也這麼認為,就好像自己小時候聽到長輩的對談,對於對岸或還有東南亞來的外籍配偶,還是有部份人會歧視的,歧視的不一定只限於外籍配偶,更多的是會覺得就是本身條件不好的人,才會去選擇外配這樣的心態存在,所以台灣還是有歧視,只是沒有歐美地區那麼明顯的寫在臉上。

  • @why12333321

    @why12333321

    Жыл бұрын

    臺灣早就有種族歧視了。覺得臺灣沒有種族歧視,基本上很漢人本位思考,忽略其他少數種族的存在。如果去問一個原住民,我想答案很不同,更不用說新移民們了。臺灣有種族歧視,只是種族以漢人比例佔太高、相比那些國家其實很偏單一,而主流人種不好察覺到而已

  • @user-lg3ey4wi9d
    @user-lg3ey4wi9d Жыл бұрын

    知識是靠聊天聊出來的,不是看書看出來的,寫書的人是為了賺錢才寫的,真正有料的東西是不會放在檯面上的

  • @EmbraceNight
    @EmbraceNight Жыл бұрын

    準時來報到!! 我真的很嚮往國外生活,這應該是亞洲人都會有的想法,但現實就是真的到那裏會遇到很多問題,所以比起去國外,我更希望亞洲整體地位是可以被提高的,希望我們可以共同努力讓亞洲人自豪

  • @user-cc6vd3gd9o

    @user-cc6vd3gd9o

    Жыл бұрын

    問:您好,您認為當今國際政治是什麼結構? André Vltchek:很簡單,這是一個西方國家,也就是北美白人、歐洲白人等的國家,美國等西方霸權主義國家統治下的世界,其餘的都是被統治的。在西方眼裡,整個世界都是西方的乳酪,其他人都低歐美白人一等,需要被其統治。在這種單極霸權的世界中,中國其實是一種平衡力量,沒有中國,局面可能會更糟,而且會變得越來越糟。 問:您認為形成這種結構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André Vltchek:主要原因是美國等西方國家的霸權統治,以及它們的侵略和咄咄逼人。美國和歐洲實質上是一丘之貉。例如,以敘利亞為主的中東難民危機,它們都是始作俑者。 對企圖掙脫西方霸權統治的國家,西方都是不遺餘力的刁難和制裁。古巴、委內瑞拉、玻利維亞、利比亞、敘利亞、東南亞諸國等很多國家,想獨立自主有尊嚴地發展,也付出了很大努力進行抗爭,但它們都太小,實力不夠;而巴西等南美國家觀望;俄羅斯好像也沒有決定,而且其本身也被歐美霸權制裁著,戰火也經常燒到了其周邊。

  • @nakamotoki88

    @nakamotoki88

    Жыл бұрын

    只要有中国人存在,亚洲人的形象就永远不可能提升的。当然,亚裔里面的韩国裔目前是相对比较受欢迎的

  • @tallplay7777

    @tallplay7777

    Жыл бұрын

    中華圈的問題是 幾千年來太享受講漂亮話 發個願 搞個口號 好響亮好棒棒 然後大家腦內打手槍, 心情爽就完事了. 而不是去思考 怎樣去實現. 因為這實在太燒腦 太麻煩 太複雜 太累了 不適中華民族 :D

  • @eoin7543

    @eoin7543

    Жыл бұрын

    @@nakamotoki88 为什么只要有中国人在,亚洲人的形象无法提升呢,而且韩国人相对受欢迎的又是从哪里取证的?

  • @HAN-sr7is

    @HAN-sr7is

    Жыл бұрын

    @@nakamotoki88 毕竟说的好听是自己的家臣,你看拜登对伊锡悦什么态度?像不像对自己家的狗?

  • @00576com
    @00576com Жыл бұрын

    台灣歧視也是蠻嚴重的,市場的攤販啊,常常會說東南亞越南菲律賓都是會騙錢很難管,但在市場看到白人或拉丁裔態度就不一樣,當時我去澳洲打工度假回來台中幫我媽工作,我就很認真說東南亞國家的人願意來台灣工作已經非常勇敢不能這樣說他們,我也是在其他國家當外籍勞工但我們跟澳洲本地的薪資是一樣享有勞工權益保障,反觀台灣一直一有東南亞勞工就先扣他們的護照,在台灣當外配也不容易 ,然後我自己本身在日本當外配,申請文件時還是被卦在中國籍🥲還好是台灣人在日本人映像中很好,說自己是台灣人還能在日本交朋友,不過在公眾場合講中文還是會感受到身邊空氣氛圍變了,題外話 日本人好像很難分辨中文跟廣東話台語😂 以上我的經驗與想法 很期待你分享更多歐洲所見所問

  • @NB2009918

    @NB2009918

    Жыл бұрын

    空氣氛圍變了具體來說是怎麼樣?

  • @shurouchen9946

    @shurouchen9946

    Жыл бұрын

    真的, 有一些台灣人也是歧視得很厲害!

  • @divawu9478
    @divawu9478 Жыл бұрын

    用食物冷熱區分親疏遠近這點真的太有趣了❤️ 很喜歡歪歪分享的留學生活 趕快破十萬拍第二集吧:)

  • @shurouchen9946

    @shurouchen9946

    Жыл бұрын

    太有意思了, 用熱食和冷食來解釋關係親疏! 太厲害👍

  • @botanychannel
    @botanychannel Жыл бұрын

    沒有蟑螂應該是我覺得最棒的優點了!!!!

  • @lu3210153

    @lu3210153

    Жыл бұрын

    其實還是有的 在倫敦中國城就有蟑螂 但為什麼沒有擴散出去就不得而知了哈哈哈

  • @anakinchou510

    @anakinchou510

    Жыл бұрын

    @@lu3210153 可能英國食物比較難吃

  • @tw1181

    @tw1181

    Жыл бұрын

    @@anakinchou510 笑死,蟑螂都討厭的食物😂

  • @Red-sr8ql
    @Red-sr8ql Жыл бұрын

    我有一個在美國學術界深造的博士朋友,有時候我跟他聊天的時候,他都會跟我說「亞洲人講話習慣拐彎抹角,怕說出真心話,但面對美國人其實講話可以很直接的,他們也比較能理解你想表達的意思。」XD 覺得在溝通表達上的文化差異真的很大!

  • @Desert-Storm

    @Desert-Storm

    Жыл бұрын

    禮的文化 看看詩經裡面君臣間的對話 光是問一件簡單的事 總是講的落落長

  • @springrollwang4441

    @springrollwang4441

    Жыл бұрын

    不拒絕、不明講、不配合。 尤其台灣女生,應對起來非常麻煩。

  • @angelbear1612
    @angelbear1612 Жыл бұрын

    交友上,亞洲女性佔優;歐美男鐘愛亞女; 我好奇問過我歐洲好友:"那歐美女孩會偏向甚麼國家的男?",她回我說:巴西男,熱情、陽光、沙灘、奔放‥‥‥ 不過親身體驗,亞男其實都很有市場,只要夠帥,也是有很多歐美女對你充滿幻想。 所以各位別灰心,去歐美不能太內向,像巴西男一樣主動熱情‥‥

  • @chung-hanlee5343
    @chung-hanlee5343 Жыл бұрын

    關於華人為什麼想跟人交朋友就請人吃飯,在孫隆基的『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內有相當不錯的解釋。超級歪有跨文化的生活經驗與心理哲學的基本知識,這本書值得一讀。

  • @The110623

    @The110623

    Жыл бұрын

    可以講解一下嗎

  • @lu3210153
    @lu3210153 Жыл бұрын

    我是帶了整罐的維力炸醬 因為這裡買不到 但沙茶醬中超還是有賣 所有外國同學吃到都讚不絕口 中國同學也不例外 每次來我家都說要吃 我都懷疑裡面是不是有加令人上癮的成分

  • @Desert-Storm

    @Desert-Storm

    Жыл бұрын

    罌粟~~

  • @Toto_tomato
    @Toto_tomato Жыл бұрын

    我是一名大陸的大學生 (已休學)我很想去荷蘭讀本科 非常期待你的第二集!!

  • @kimkimim
    @kimkimim Жыл бұрын

    對啊,我也來分享一下,我在英國讀學士,碩士,博士在愛爾蘭,現在定居英國,學術界找工作主要是人脈及白人是絕大多數,雖然有面試機會,但從沒被取錄,跟朋友談過及自身經驗也證明你所知的完全正確. 另外關於homeless的問題,我認識一些homeless的人, 其實英國把很多工作的入職條件證書化,大學及專上學院更大力推動證書化, 甚至app 應用及洗衣也有證書課程去認證一個沒需要認證的技能, 所以很多沒有證書需要的工作現在要證書才可做, 這使沒有證書的人便沒有工作, 也因沒有工作也沒有機會讀證書, 跌進了循環中, 而證書化也是可暫時使年青人留在學校的方法, 以免增加失業人口, 但最後卻使部分畢業生或沒有證書的人變成永久失業.

  • @shizukaazuki4317
    @shizukaazuki4317 Жыл бұрын

    超期待第二集,什麼文化差異、文化衝擊、認知差異都好!

  • @joychu3746
    @joychu3746 Жыл бұрын

    歪歪這集好活潑😂 謝謝分享各種有趣的文化差異~ 對於種族歧視的部分很有興趣,也很好奇歐美會不會有學用落差的問題? 期待第二集

  • @nickjun1368

    @nickjun1368

    Жыл бұрын

    +1

  • @user-kp8ff9bv6v
    @user-kp8ff9bv6v Жыл бұрын

    我對口音有不一樣的感覺,過去我在美國的時候,使用華裔口音反倒讓教授或職場人員認為我是一個認真努力的異地打拚青年,而且在跨國對話的時候反而會因為你有澳洲口音、你有印度口音這種互相有口音的對話感到親切感XD

  • @Jsun11201120
    @Jsun11201120 Жыл бұрын

    我自己也是在倫敦留學的 待得時間稍微久一些 但不管是生活或學術發展 都覺得比台灣適合自己 特別是倫敦是非常需要快速成長的人才 有想往前衝的想法絕對能找到自己的出路 在社會上的角色/地位站穩後 也有很不錯的話語權 反觀前兩年因為疫情回到台灣 對於我想做什麼 真正在乎什麼 幾乎都只拿收入來衡量 認真衝的人會被鹹魚心態的人挑毛病不爽 說真的要是我被很認真或很厲害的人說什麼那也認了 但是在台灣我的觀感是 攻擊認真有在做事的人 通常都是些真・魯蛇😂 Btw, 我在Soho區看過一隻蟑螂🤣

  • @leokao0806
    @leokao0806 Жыл бұрын

    好喜歡這集的內容,讓我也很想要去歐洲,希望有第二集!

  • @rnoro
    @rnoro Жыл бұрын

    外國學生讀40頁就有好問題道理非常簡單,因為台灣/尤其是東南亞的學生,讀書本來就是為了考試,所以拼命啃完指定的書籍就覺得可以了,然而假如我們把目標變成開拓知識的邊界而不是尋找「標準答案」,那就沒什麼必要讀完全部的書,也會自然而然變成歐美國家學生的形狀,或是學習本來該有的型態

  • @Arsenlona4

    @Arsenlona4

    Жыл бұрын

    @Point Blue 精英教育和教育普及的差别。欧美精英教育下物竞天择筛选顶尖研究人员(很大程度跟家庭能力有关);东亚教育是保证生存其次造就精英。

  • @Arsenlona4

    @Arsenlona4

    Жыл бұрын

    然而最后的结果是家境好的孩子会更容易在欧美课堂上表现优异,因为学校从小学开始就会要比拼校外资源。比如小学的课外Project占比总成绩的40%,到大学也有20-30%的课外调研成绩占比。而这些学分怎么拿高分呢?平均来说就是有钱人的家庭会更容易获得需要的资源从而获得高分,困苦的孩子容易陷入“低分漩涡”从而高校毕业即就业。 当然现实也不是这么绝对,为保证社会流动性欧美会有具体的政策提拔后10%人口的晋升,例如困苦资助名额。但是这些政策基本上可以看成,全班100名学生,10名富裕学生30名贫困学生里提拔2-3名贫困学生的比例。

  • @PacificBlues3

    @PacificBlues3

    Жыл бұрын

    算是critical thinking上面的教育差距吧

  • @nuklearboysymbiote

    @nuklearboysymbiote

    Жыл бұрын

    @@PacificBlues3 也不一定 你不讀完整文本就來批判不就是斷章取義嗎 批判性思考不等於一味批評文本 亦不等於盲信作者

  • @PacificBlues3

    @PacificBlues3

    Жыл бұрын

    @@nuklearboysymbiote 確實不一定,但就我在美國鄉村和城市待超過5年的經驗來說,美國比較頃向於教育學生尋找知識和懷疑標準答案,相較於台灣被教育的學生比較像是為了應付各式各樣的考試而去死記標準答案 對我來說是文化上的差異而已

  • @royran5889
    @royran5889 Жыл бұрын

    我去年五月到今年三月也在英國(Brighton),覺得你對英國跟英國人的觀察有點侷限在倫敦了,倫敦就像臺北之於臺灣,生活步調跟別得城市蠻不同的,就像沒辦法說臺北人就能完全代表臺灣人一樣。治安的話倫敦是英國治安最差城市,別的城市的那些問題沒那麼嚴重,起碼我去曼城/利物浦/伯明罕這幾個地方旅遊過幾天就覺得很不同,尤其是利物浦,也許你有時間也可以到別得城市走走~

  • @superycinema

    @superycinema

    Жыл бұрын

    是啊!歐洲朋友都建議我要去北部一點的城市看看!下次再來拍個Vlog 😎

  • @royran5889

    @royran5889

    Жыл бұрын

    @@superycinema 哈哈,倫敦去哪邊都方便可以好好享受,trainline有會員可以買,能享有1/3的優惠,幾乎坐一趟就會回本了可以試試~

  • @shibaookenta
    @shibaookenta Жыл бұрын

    謝謝超級歪把前端的知識,深入淺出的分享給大家。

  • @LUUUUTHEWAY
    @LUUUUTHEWAY Жыл бұрын

    亞洲學生習慣接收資訊然後像圖書館員一樣整理排好,但歐美學生很有自己的問題意識,拿取自己需要的理論來讓自己走的更深,所以他們才能不斷創造新的論點觀察。 而不是像台灣第一批的教授們在20年前留學回來讀的各種文本,之後就沒有再更新和挑戰,之前讀美術系自稱當代實質上卻他媽的還在現代後現代主義傻眼。

  • @CH-ce1rm

    @CH-ce1rm

    Жыл бұрын

    文組才有這種問題吧,通常學術訓練都非常差,連APA都寫不好要談什麼創新? 台灣理組在國際上強很多,不用妄自菲薄。歐美也一堆學店、學術廢物,不用搞得好像都很厲害

  • @LUUUUTHEWAY

    @LUUUUTHEWAY

    Жыл бұрын

    @@CH-ce1rm 你說對了,文組特別嚴重,但我認為理組也不差。 我是不清楚歐美是否有學店廢物,至少一定是比台灣少因為他們沒有須要讀大學的需求,需要拿到博士的門檻也很高所以常常都學術能被肯定讀到很老才出的來。 如果說到理科,不清楚你說在國際上強很多的根據是啥,但就我朋友們被教授扣住無法畢業只是為了能完成計畫的不在少數,不對的事情也不能講因為得罪以後出去就沒工作。而且教授還常常漫不經心只關心計畫進度能不能對政府交代,學生有問題卻教的意興闌珊。真的出去工作能用上的學習技能也不多完全跟社會脫節。就怕你繼續質疑是不是爛學校,如果你覺得我上述的朋友讀清大、成大、陽明醫的研究所還不滿意我也無話可說。 這樣的學習環境我並不認為有多好,就是培養高學歷奴工的工廠,給你參考。

  • @0966872628
    @0966872628 Жыл бұрын

    座標美國。剛認識約喝杯咖啡☕️、喝杯小酒,因為過程不會花到很多時間,如果真的覺得聊的投契,值得再多花時間經營才會約吃飯,因為吃飯過程比較久,會聊到比較多個人歷史或是隱私。所以約喝東西比較不耗時,也好觀察、保持禮貌距離,不必跟對方透露太多自己的事情。 以上說個人經驗與見解

  • @mandersala9023
    @mandersala9023 Жыл бұрын

    你的選題能力很强,而且有過經歷的人應該比沒經歷過的想得更切中實際。繼續做下一期就好了,期待。

  • @ayawooo
    @ayawooo Жыл бұрын

    超有趣的!!希望超級歪無論如何都要做第二集哇~~(跪敲碗 我前陣子冒出了強烈的“好想出國進修”的心情,我知道生活費、學費是一個巨大的開銷,但我就是好嚮往國外的學習環境 但跟朋友分享之後,他們覺得去國外就像是為了喝牛奶而造一座牧場,明明只要去超商買就買得到(在台灣自學) 聽了超級歪分享之後,更確定我當初想的就是我要的,那種環境、文化、人跟人相處的方式、教學的思維,不去到是體會不到的,雖然目前這個夢想暫時擱置(錢的因素) 但如果哪天條件充足,真的會很想實現!所以希望可以聽到更多分享~~什麼都好😂😂😂 (想不出好問題的亞洲人+1 謝謝超級歪的分享🥺

  • @Mike-ml6le
    @Mike-ml6le Жыл бұрын

    喜歡,盼第二集。

  • @janaeyang
    @janaeyang Жыл бұрын

    下一集想聽聽超級歪分享留學的學貸或獎學金等生活花費規劃~另外覺得食物溫度在不同文化維繫不同距離關係的理論很有趣,在臺灣好像熱食能化解一些剛認識朋友之間的尷尬,冷食(或酒吧)可能像是較深的話題在較熟的朋友才分享哈哈哈(猜測)。最後覺得懂得表達與提出問題是很值得學習的(把研究融入日常而有助在聊天之中也能交流),還有待人不以職業而是以志業(興趣)去尊重每個人也是值得學習的啊~ 補充:“臺灣房地產金融商品化”(暫時以此代稱)而飆升的房價,確實非常需要注意選擇的政治家是否有意著手解決,避免徒選出政客加油添火快炒個人利益:(

  • @maxliu-0825
    @maxliu-0825 Жыл бұрын

    超級有趣的,尤其是學習和飲食上差異,期待下一集

  • @perry78512
    @perry78512 Жыл бұрын

    喜歡這種主題(之前你的每一集影片我也都有看),感謝分享!

  • @user-kk3yw7sz1u
    @user-kk3yw7sz1u Жыл бұрын

    我跟我媽分享了上次棄成長的影片後,我媽的反應也是:「歐美國家的理論真的比較厲害嗎?你為何不努力成為有錢人呢?你也活在高收入國家是在那邊不滿什麼?」我回她說:公共議題要一起討論才有意義呀!一起讓社會更好吧!她直接不爽,還回說憑你能改變什麼??所以好想知道,實際上英國教授對於這些理論的看法和與教授的互動!!(還有歪歪自己的看法(◍•ᴗ•◍)❤) (雖然這個看起來不像是在這裡該題的話題,不過學習一下,想插入就直接插(誤)

  • @ChiuHGL

    @ChiuHGL

    Жыл бұрын

    我跟我媽分享人性大歷史那部,也是滿滿diss,表示這不是都理所當然,長輩為什麼對這些內容排斥呢!真納悶,對政論節目倒是樂此不疲......

  • @user-kk3yw7sz1u

    @user-kk3yw7sz1u

    Жыл бұрын

    @@ChiuHGL 同感XDDD

  • @nimagoogle

    @nimagoogle

    Жыл бұрын

    @@ChiuHGL 也許是老一輩的人已無力改變環境了,只能在嘴皮子上罵罵政治抱怨而已

  • @8ga856

    @8ga856

    Жыл бұрын

    意識型態已經固定了 無法突破 只能守舊

  • @user-du4gd9yt4h

    @user-du4gd9yt4h

    Жыл бұрын

    同意✅!我昨天跟一个比我小🔟多岁嫁来法国的天津女人聊到这个话题,她的回复让我也很🈚️语:你改变不了别人的,他们的价值观都定格了!她说谁呢?

  • @scotttseng7707
    @scotttseng7707 Жыл бұрын

    太有趣了, 期待下一集

  • @xinerchiou6591
    @xinerchiou6591 Жыл бұрын

    真的感謝分享,讓我回憶起很多旅澳遊學的生活點滴!

  • @skwen5776
    @skwen5776 Жыл бұрын

    都是很有趣的觀察~喜歡這集!也想知道英國的普遍工時跟醫療環境與台灣的差別~

  • @hsukathleen
    @hsukathleen Жыл бұрын

    很好笑a!!想看第二集

  • @lokman2730
    @lokman2730 Жыл бұрын

    好好睇,快啲拍第二集🤩😄

  • @janesu888
    @janesu888 Жыл бұрын

    集氣十萬 期待第二集~!

  • @brendachou8597
    @brendachou8597 Жыл бұрын

    期待第二集...更多集,希望能分享在國外找工作的狀況,感謝~

  • @ryu910371
    @ryu910371 Жыл бұрын

    謝謝你運用你的影響力幫助臺灣人民

  • @sheilawang7563
    @sheilawang7563 Жыл бұрын

    谢谢分享,很喜欢这集的内容。我是87年从大陆来美的留学生,两个孩子都是在美国受的教育。我认为欧美在教育与人格培养上更注重的是独立思考,自我表达与表现的能力,而不是习惯于肓目服从的书呆子。这与欧美文化传统祟尚的个人主义而亚洲的集体主义本质的不同所演生而来。

  • @shu-hsiangwu1548
    @shu-hsiangwu1548 Жыл бұрын

    期待聽到超級歪分享更多解殖民的相關主題!!

  • @clockorange721
    @clockorange721 Жыл бұрын

    坐等下集!敲碗期待!

  • @BogeBoge777
    @BogeBoge777 Жыл бұрын

    很喜歡這樣的內容,敲碗第二集❤️❤️❤️

  • @edward9121987
    @edward9121987 Жыл бұрын

    我覺得與朋友外出用餐與否應該和食物的冷熱沒有太大關係,反而是和用餐的代價(價錢、味道、勞力等)。相對而言,台灣的外食便宜好吃,而歐美的餐廳用膳貴,所以多在家宴客,但變相自己也要花時間和勞力。 所以一起食飯可能會留給較親密關係的人(家人、男女朋友),其他的朋友可能會去酒吧了。

  • @user-dk8of9rn6t

    @user-dk8of9rn6t

    Жыл бұрын

    本來兩個月前可以去吃麻辣火鍋的,但你跟燈神男友霸凌我之後,只配喝檸檬汁,還是沒摻水沒加糖的原汁。

  • @jamesyue1348
    @jamesyue1348 Жыл бұрын

    every point you have made is spot on!!!! first time watching your video! great content!!

  • @johnynen182
    @johnynen182 Жыл бұрын

    期待第二集😂😂😂

  • @socratesrn9686
    @socratesrn9686 Жыл бұрын

    東方教育下,學生的評量重在知道標準答案,問不問問題不重要。

  • @user-tg8rx2fc4d
    @user-tg8rx2fc4d Жыл бұрын

    讚爆!!!!超讚 ❤️

  • @user-kk4im2hz1c
    @user-kk4im2hz1c Жыл бұрын

    我不認同「亞裔學生」的出國旅遊經驗會比「歐美學生」來得少,這樣的分類應該是無效分類,因此那個「文化資本差異」的論點無法適用在這兩個群體之間。 就舉一個明顯的反例,超級歪表示自己在倫敦認識的美國朋友,他會利用假期到不同的國家旅遊。 可是只要我們去查詢相關數據,就知道美國人反而是以不愛出國而聞名的。 依照統計,美國人只有30%左右擁有護照,這意味著美國至少有7成的人口沒有出國旅遊的經驗。 超級歪只以在英國遇到的美國人作為案例,反而忽略了大部分的美國人根本就是不出國的,這有明顯的取樣偏誤。

  • @agnes-7541

    @agnes-7541

    Жыл бұрын

    我記得的也是這樣。

  • @LUUUUTHEWAY

    @LUUUUTHEWAY

    Жыл бұрын

    認同以美國人來距離可能有點誤差。但我覺得套用在歐洲人就很適合了

  • @babaj15

    @babaj15

    Жыл бұрын

    同意,我在美國生活的時候,很多美國人都覺得沒必要出國,對他們來說就算是旅遊,美國就很大了所以他們對出國玩沒有什麼興趣 另外我還碰到有美國人認為幹嘛要學其他國家的語言,反正大家都會說英文,大大顛覆我以前以為美國人是尊重多元文化等等之類的印象

  • @user-kk4im2hz1c

    @user-kk4im2hz1c

    Жыл бұрын

    @@LUUUUTHEWAY 也不適合 首先,歐洲小國林立,而且有歐盟和申根區等國際組織與免簽協定,歐洲各國彼此往來的成本極低,例如從德國搭飛機前往奧地利,價格就是國內航班,或者搭火車在歐洲國家之間往返,價格跟在台灣搭高鐵南北往返不會差太多 出國這件事情主要考量是經濟成本問題,次要是時間成本問題,還有各種方便性。如果是在歐洲旅遊,那可以用較低的成本,把旅遊過的「國家數字」衝得很高。 而且北非與歐洲地理鄰近,在歷史跟文化上又有很深的淵源,這意味著比起台灣去非洲玩,歐洲人去非洲機票更便宜、隱性成本也更低。 歐洲人去北非玩,就跟台灣人去日本韓國玩那樣,不用太值得訝異,每年去玩一次都很正常。(甚至歐洲人去北非,比起台灣人去日本跟韓國更方便,搭船很快就到了,連飛機都可以不用搭 而且在前述基礎上,如果超級歪那堂社會系的教授改為討論韓國、日本,或者東南亞國家如印尼、泰國、馬來西亞、印度,甚至是太平洋島國--而不是以「非洲」作為主要討論對象。 我相信亞裔學生乃至台灣人的發言機會也會多上不少,甚至超過歐洲學生的發言機會。 總之,我不認為歐美學生的出國次數比「亞裔學生」甚至是「台灣學生」更多,這不過是超級歪的取樣偏誤罷了。 在出國旅遊經驗的多寡上,「亞裔學生」跟「歐美學生」應該是無效分類,除非有嚴謹的客觀數據佐證,不然這只能說是超級歪的個人主觀感受。

  • @user-kk4im2hz1c

    @user-kk4im2hz1c

    Жыл бұрын

    @@babaj15 我覺得完全可以理解他們的想法,如果我是美國人,我應該也對出國沒什麼興趣,就算有旅遊的需求,也只是更單純想看看世界長什麼樣子,不會像台灣人覺得「我想去更棒的國家看看」那樣的心態,畢竟美國就是國力如此強盛,一般美國公民有這種優越感很正常。

  • @dectzhao
    @dectzhao Жыл бұрын

    英国可真奇怪,阶级现实非常明显,能让你深刻的意识到什么叫做“咖啡厅里聊哲学”(不是能参与的话题,阶级身份没到),他们的优越也是真的优越(欢迎来到资本主义上游),对流浪汉的漠视也非常典型,官僚对社会问题的漠视让民众甚至和罪犯产生了一种奇怪的潜规则......好无语(西方似乎都这样,加拿大也这样)。 但是英国又有自由主义空气,你不用为现实主义的疯狂逼问烦恼(你要去哪上班,大学上的什么,专业赚不赚钱。)不会像东亚的情况(当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是因为他们能够,可以这样做)。 让我想起日本,森严的等级制,自由主义空气稀薄,人和人距离很远。本地化了的“特色资本主义”,新自由主义的大胜。 真分裂啊,一方面是老爷的现实生活和实存的阶级现实(歧视也是),一方面又对自身是老爷的身份感到不适,想要去缝合。但同时也是一种解放性。谢谢超级Y分享。

  • @dannongwu
    @dannongwu Жыл бұрын

    非常好的影片!我是在瑞士留學,並在德國讀過碩士,我個人覺得像倫敦這種特大城市的情況和小城市的情況還是有很大不同的,治安在德語區特別是小城市非常好,而且因為學生多為本地,外國學生通常來自經濟情況較差的地區,所以畢業後還是願意留在當地的居多,只是不一定能如願。 P. S. 莓類水果這裡很多都沾鮮奶油或酸奶油吃,味道很好喔!

  • @cheniris8173
    @cheniris8173 Жыл бұрын

    感謝超級歪的分享,覺得台灣真的很棒,心裡暖暖的。當然每個國家都有好跟壞,也讓我們知道更多異國文化。 希望超級歪多講一些,真的聽得很有興趣

  • @annstarhunter
    @annstarhunter Жыл бұрын

    第一次看到超級歪在影片一直笑 跟平時影片差很多 蠻有趣的

  • @user-zh8jj5lq8f
    @user-zh8jj5lq8f Жыл бұрын

    很喜歡你的經驗分享,從你個人學習的思考方式去理解你身處環境,所見所聞所感,總能有不同的想法啟蒙;像你那只讀40幾頁書的歐洲同學,卻能在生活中,找個主題來試驗…這真的很不同於我的學習經驗…很期待你的分享

  • @user-bc6ct8go5r
    @user-bc6ct8go5r Жыл бұрын

    超級想看第二集的分享!!! 不確定之後會不會出國讀書 但想先瞭解下國外的生活

  • @user-vw5hs8ub7k
    @user-vw5hs8ub7k Жыл бұрын

    謝謝超級歪 非常有用的分享!!下個月正要去牛津遊學三個禮拜 直接是掌握住要怎麼認識大英帝國的居民了哈哈哈

  • @WEEsLIFEChannel
    @WEEsLIFEChannel Жыл бұрын

    希望这个系列可以持续更新

  • @ChowwuArt
    @ChowwuArt Жыл бұрын

    好有趣 敲碗ep2!

  • @mikan0224
    @mikan0224 Жыл бұрын

    很有趣的分享 希望可以破十萬做第二集~

  • @85079K23
    @85079K23 Жыл бұрын

    超級Y您好,不好意思打擾了 關於第二集想聽的主題,想請問歐美的研究所生活是如何呢? 碩士題目的執行與撰寫會受限於研究室經費與人手嗎? 碩士題目有問題找教授討論時,教授會提出相關建議嗎? 會因為要幫研究室進行計畫或實驗而無法專心於自己的碩士題目,甚至沒有自己的空閒生活嗎? 以上是與研究所生活相關的問題,若有錯誤造成困擾的話,非常抱歉,謝謝超級Y。

  • @sian6553
    @sian6553 Жыл бұрын

    很高興看到你這集一直笑 看來確實有enjoy到

  • @Catdog629
    @Catdog629 Жыл бұрын

    哈哈 這就是歐洲人的浪漫啦

  • @Ran_0610
    @Ran_0610 Жыл бұрын

    超級歪變得好活潑🤣

  • @kueirong6158
    @kueirong6158 Жыл бұрын

    超級歪必須推

  • @MaYiTiAn
    @MaYiTiAn15 күн бұрын

    其實我覺得在旅行或是異地生活的時候,會遇到很多不一樣的人事物,個人經驗也會造就自己的看法,和對該國人的觀點,有時候還是蠻主觀的。留學的時候,我發現自己常常因為個人經驗,會對某些族群有特定的看法,也認為自己對歐洲國家有點了解,然後真的到該國去旅行的時候,才發現原本的理解實在是單純得很可愛。然後在接觸這麼多不一樣的人事物以後,才發現原來這是認識自己的必要過程,反而會更認真的看待自己成長的過程、飲食文化,還有研究台灣人到底有甚麼共同的特性。其實走出去再回頭的過程才是留學最可貴的東西吧,至少我個人認為,比炫耀自己去過多少國家旅行,還要重要很多。(但不可否認的,因為物價的關係,某些國家出國旅行的代價真的比台灣人低很多...但還是有很多人一輩子沒出過歐洲的啊!)

  • @ss910404
    @ss910404 Жыл бұрын

    期待第2集.想了解旅遊方面的內容.或是台灣有哪方面的學界反而是領先西方

  • @hanahung2957
    @hanahung2957 Жыл бұрын

    敲碗第二集🥳🥳

  • @yichuanshih4719
    @yichuanshih4719 Жыл бұрын

    這麼優質的內容跟頻道,竟然才35萬訂閱, 真的是超級歪。

  • @dianeleu435
    @dianeleu435 Жыл бұрын

    之前是在蘇格蘭~剛開始以為可能唸的系所類型是心理治療,所以大家也比較"友善"?XD~ 不過後來跨年和回去找朋友的時候去英格蘭接觸到不同環境的節奏後~就開始在倒數哪時候可以回蘇格蘭XD 所以welcome to Scotland~哈哈哈哈哈哈哈

  • @Han00306
    @Han00306 Жыл бұрын

    我待過英國兩個多月,治安真的感覺很不好(遇過流滿臉血的人坐在地板上),不過超市便宜(比台灣還便宜),路人也蠻愛社交的時不時會被搭話。另外講一個英國餐廳真的沒這麼慘還是有吃過好吃的土耳其餐廳,不過很貴就是了....

  • @shuo5305
    @shuo5305 Жыл бұрын

    2018年夏在Leeds遊學三個多月,居住的地方靠近小運河。院子偶有老鼠出沒。餐桌用餐有綠頭蒼蠅騷擾。 在觀光小鎮停車場收到假罰單、在超市店員故意少找錢。最讓我不能接受的是英鎊紙鈔縐又髒也許是時值他們要換塑膠紙鈔的關。 在倫敦維多利地鐡因時間緊迫問了許多人如何走到某月台都未理會匆々離開。當然三個月的時間也遇到很多貴人看到非常美麗的風景令我難忘。感想是每個國家有其不同的面相,只有走入其社會生活才能體會。台灣的生活素資及教育普及、熱誠、安全性可謂世界前段班。台灣的學術雖非頂尖,但很多人都持續努,望旅外學子回家共同努力。

  • @yueting9042
    @yueting9042 Жыл бұрын

    期待第二集

  • @user-qd6js1op4h
    @user-qd6js1op4h Жыл бұрын

    講得很好

  • @evie6645
    @evie6645 Жыл бұрын

    超級歪的聲音好好聽😳

  • @chrisshyi8999
    @chrisshyi8999 Жыл бұрын

    敲碗第二集😁

  • @mei8309
    @mei8309 Жыл бұрын

    這集分享好有趣,尤其是食物方面!現在英國那麼熱,歪歪那邊有冷氣吹嗎?

  • @ckshine
    @ckshine Жыл бұрын

    說的真實在。對人類學連愛好者也說不上,只是對現時人文學科傾向趕時髦理論和愈來愈細化持保留意見,可能容易令研究者見樹不見林,對大議題感覺遲鈍。

  • @diluc510
    @diluc510 Жыл бұрын

    你講這些好有趣

  • @user-sk2nn9nh8f
    @user-sk2nn9nh8f Жыл бұрын

    真是focking有趣的一集

  • @dancingwater_iris
    @dancingwater_iris Жыл бұрын

    哇好喜歡超級歪的思維,之前去德國交換一年,但我自己只有注意到不一樣的地方覺得很有趣而已,但是超級歪是會去看這個文化形成的歷史脈絡!會有一種,阿~~~原來是這樣啊,學到了,感謝

  • @kiritoko532
    @kiritoko532 Жыл бұрын

    歪歪諾蘭的奧本海默明年要出啦!

  • @youngest9073
    @youngest9073 Жыл бұрын

    喜歡聽你講哲學

  • @yee6798
    @yee6798 Жыл бұрын

    期待下集

  • @eudoracai7504
    @eudoracai7504 Жыл бұрын

    感谢分享

  • @user-kungyung
    @user-kungyung Жыл бұрын

    好有趣!

  • @rina8285
    @rina8285 Жыл бұрын

    敲碗第二集!

  • @5464654135756
    @5464654135756 Жыл бұрын

    超級有趣😂😂😂

  • @wayliu9883
    @wayliu9883 Жыл бұрын

    敲碗第二集

  • @user-hz3oi4lg2d
    @user-hz3oi4lg2d Жыл бұрын

    喜歡!!!❤️

  • @KaelfromTW
    @KaelfromTW Жыл бұрын

    太有趣惹啦啦啦啦~~~~

  • @tywoods3613
    @tywoods3613 Жыл бұрын

    Thanks for sharing. From Hong Kong, studying in Oxbridge now and can testify to most of the things you said. I guess the only thing I wanted to add is ... in my experience, Europeans are dramatically different from Americans and I would not categorically call them 歐美學生 And there are lots of problems with the quota system in response to systematic racism in the states

  • @nickjun1368

    @nickjun1368

    Жыл бұрын

    種族配額專屬英國嗎?那英國和韓國會有偏這種狀況的背景是如何呢?

  • @tywoods3613

    @tywoods3613

    Жыл бұрын

    @@nickjun1368 no I don't think the UK (英國) has been doing that at all. I think both SuperY and I were talking about the USA (美國). Actually if you ask me, black students are seriously under-represented in Oxbridge. In my college, amongst 300 post-grads, there are exactly 1 MSc student who's black. But my college was among the first to have accepted woman studies in the 19 century already. On therother hand, mainland Chinese students are over-represented and Taiwanese underrepresented. In some of my mates' science lab, the lingua franca is Mandarin Chinese. They are pupping out Dphils in the dozens every term. But of course I say with the caveat that it's a cross-sectional anecdotal account and don't think my words as the truth. If you're interested, read this short summary: zh.wikipedia.org/zh-hk/美国的平权法案 (I am not sure why the link is written in simplified Chinese ... probably the first who created only wrote the simplified version.

  • @yan.l9583

    @yan.l9583

    Жыл бұрын

    I agree with you. I think Europeans owns very different culture and values and they are not similar with American. I don’t think Europeans are as outgoing as American, but they usually respect others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

  • @ejhuang3406
    @ejhuang3406 Жыл бұрын

    雖然沒有留過學只在國外打工 不過真的可以透過文化來了解自己的文化 在這些文化衝擊之後 也會慢慢了解自己適合的位置

  • @takeCareKu
    @takeCareKu Жыл бұрын

    其實種族歧視在每個國家都會發生。畢竟大家都會對自己熟悉的種族有一定的親切感。例如我發現台灣也有一樣的問題。我周圍很多台灣人會說自己哪會,但是我問他們所謂的不會只限定特定種族。例如日韓歐美。但是如果是印度,東南亞,非洲呢? 結果大家就不說話了。我在美國待了超過20年。我發現特定產業亞洲人要往上爬根本不可能。後來跟家人聊才發現很正常。因為台灣也一樣。如果你要提拔一個人。你會提拔一個跟你有相同觀念但是能力普普,還是觀念跟你不一樣但是能力超群。很明顯。我在美國待的是製造業。主管級的基本上80%白人。亞洲人小貓23隻。奉勸要出國的各位,看開點。

  • @Arsenlona4

    @Arsenlona4

    Жыл бұрын

    这就是国际化政治的其中一个反映。毕竟世界还是在白人主导的条件下转动。硅谷这边高科技高管一般是Tech Gen,就是美政治扶持友好的国家的后裔(如本土印度韩国ABC)。而old school像法律、政治、金融等产业则还是白人为主不可撼动。 这些年由于亚洲的崛起尤其是中国的崛起,很多公司对商务上亚洲人的态度也逐渐从忽视到ass kissing。

  • @nuklearboysymbiote

    @nuklearboysymbiote

    Жыл бұрын

    “現實如此” 不代表 “應該如此”。 講完

  • @takeCareKu

    @takeCareKu

    Жыл бұрын

    @@nuklearboysymbiote 現實如此就夠了。你我都改變不了。沒有應該不應該的。

  • @nuklearboysymbiote

    @nuklearboysymbiote

    Жыл бұрын

    @@takeCareKu 這叫放棄治療

  • @takeCareKu

    @takeCareKu

    Жыл бұрын

    @@nuklearboysymbiote 你厲害你改變全世界。我沒辦法我只能接受。

  • @jauy6429
    @jauy6429 Жыл бұрын

    有趣!!

  • @Lee_Sophie
    @Lee_Sophie Жыл бұрын

    我認為學術思潮的創新不一定和環境的帶動與刺激有絕對關係,而是和個人的悟力、聰智更為相關~ 若本身具有出色的開創性格與能力,在那兒都容易有與眾不同的表現,何況以學術研究而言,現在都已是網路與交通同脈同絡的時代,隨時可以多方多處轉換環境學習~ 只要是長期定點在那一個城市、國家,就都有侷限~重點還是在自身的才能出色與否~

  • @stephanieli2877
    @stephanieli2877 Жыл бұрын

    有趣😀

Келес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