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船從大稻埕到關渡--藍色水路微旅行

Jeng的生台觀察紀錄 @jeng90433 2024.01.15
藍色水路從大稻埕碼頭到關渡碼頭,經過三座橋:台北橋、淡水河橋及重陽橋,歷時50分鐘,回味三百多年前台灣先民,順著淡水河進行貿易的足跡。
迪化街是台北市現存唯一的老街, 這裡聚集了眾多的老行業:如永樂市場的布莊 ,中藥行、南北貨舖,農產農具等 ,街上房屋的立面建築,有各種形式變化,是台灣近代建築的縮影,霞海城隍廟建於清咸豐9年(西元1859),是大稻埕香火最盛的寺廟,廟裡除了城隍爺和城隍夫人,還供奉月下老人,是姻緣的牽線者,眾多單身男女前來參拜,祈求姻緣的祝福。
從迪化街轉入民生西路,直抵大稻埕碼頭,碼頭上擺設一艘三帆式帆船,約三分之一比例的唐山福船又稱戎克船,自西元1683年後,漢人到臺北盆地開墾,唐山帆船開始駛入淡水河流域。
1858年,天津條約簽訂後,1862年淡水港正式開港通商,國際貿易更加發達,唐山帆船頻繁駛往各地港埠,載運著茶、糖、樟腦、煤等產品出口,進而帶動流域沿岸的村鎮發展,如淡水、八里、新莊、艋舺、大稻埕等,但是,隨著淡水河流域上游的多年開發,造成河水含砂量增加,艋舺(萬華)因河道淤積,無法直接停靠唐山帆船,英美商人紛紛在大稻埕沿岸設立洋行,在1870年以後大稻埕成為淡水河最大內河港,迪化街的南北貨、中藥材,茶葉精製、布匹批發也蓬勃發展。
1903年(日治時期),基隆港取代淡水港,成為日本計畫殖民的重要港口,隨著淡水河口泥沙淤積日益嚴重以及鐵路與公路交通系統的現代化,淡水河的貨運功能也逐漸沒落,如今大稻埕碼頭設立貨櫃市集,成為民眾看夕陽、吃美食的休閒場所,淡水河也化身為藍色水路,成為市民觀光遊憩的新選擇,是長青樂活旅遊的熱門行程。
這次航程是從大稻埕到關渡的路線,從大稻埕碼頭出發,船頭轉向,往下游航行,遠方天際線是大屯山脈連峰,迎向船頭的第一座橋是台北大橋,此橋連接台北市大同區和新北市三重區,台北橋的興建,最早可追溯到1889年清朝時期,台灣巡撫劉銘傳興建淡水河上的第一條木造鐵路橋樑,是為了台灣鐵路南下而興建的,橋中央鋪設有鐵路軌道,火車由大稻埕經過大橋頭後過淡水河,經過多次整修改建,最近一次改建在1991年動工,歷經五年在1996年7月16日完工通車。
隨著遊艇沿途欣賞淡水河河岸風光,前面第二座橋,車輛往來頻繁,稱淡水河橋,是高速公路橫跨淡水河的路段,兩旁是汐止五股高架橋,1973年興建,於1976年10月開放通車,船再往前行,看到一座H型的鋼橋,以「重陽大橋」命名,連結三重到陽明山地區,1990年12月竣工,全長905公尺,寬為20至40公尺,主橋橋高72公尺,是臺灣第一座斜張式H型鋼橋。
過了重陽橋,右邊河岸是延平河濱公園區,前方觀音山在望,山形像一座觀音斜臥於淡水河畔,觀音山是大屯火山群最西北邊的火山,火山作用所噴發出的岩漿,冷卻後就形成安山岩,自清代起就常作為建築與雕刻使用,俗稱「觀音石」
經過有圓形煙囪的北投焚化場,具有全球首座,在焚化廠煙囪上設立的觀景旋轉餐廳,社子島沿岸設有自行車道及休息處,水鼻仔紅樹林保護著河岸。
河道漸寬,左側是新北市蘆洲河岸,前方觀音山近在眼前,社子島尾端是基隆河注入淡水河交會處,右岸設有關渡自然公園,是過境水鳥及沼澤生物保護區,水岸邊一大片水筆仔紅樹林沼澤地,靠近關渡,視野內一片寬廣的水域,淡水河南北岸的風景盡收眼底,紅色醒目的關渡大橋橫在前方,連結新北市淡水區與八里區,是一座五孔連續的鋼繫拱橋,於1983年10月31日完工通車至今,巍峨的橋姿,拱肋的造型,輕巧優美,在青山、綠水、藍天襯托下,如一抹彩虹躍出水面,關渡碼頭旁停泊著一艘航行於內河的500噸級大型觀光遊輪,是大河之戀皇后號,全長40公尺,船寬10公尺,共三層甲板, 船上座位共可容納200人,遊艇逐漸轉彎靠岸,緩緩開向碼頭,結束這一趟歷時50分鐘,穿越古今歷史的航程。
參考資料:
1.藍色水路微旅行網站
river-fun.taipei/about.jsp
2.莊展鵬主編(1997)台北歷史散步。遠流出版社。

Пікірлер

    Келес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