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约学院首堂理论课:王澍

有关王澍的首堂理论课将定于2012年底出版:如需要获取更多出版详情与信息,请把您的联系方式发送到brabier@citechaillot.fr
王澍于2012年1月31日为隶属于法国建筑与遗产之城的夏约学院发表了新学年的首堂理论演说。曾三次做客建筑与遗产之城的王澍早已成为我们的老朋友:2007年“全球可持续发展建筑奖”的得主*,个人展览“位置”以及2008年的“对话夏约”。而这一切都是在中国现代建筑观察站与中国进行长期合作的过程中慢慢促成。我们很高兴得知王澍成为2012年度普利茲克建筑獎得主,这是建筑界最高奖也相当于诺贝尔建筑奖。作为中国新一代建筑的领军人,王澍向我们展示了当遗产成为大环境下的牺牲者时,我们怎样通过传统再现以及对其的领悟与超越进行对建筑、城市和景观的质量的研究与探索。
王澍曾就读于南京东南大学的建筑系,并于2000年在上海同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和他的妻子陆文宇于1998年在杭州成立了工作室,取名为“业余建筑”。2003年,他成为中国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的院长。在此基础上,王澍建立了许多与法国合作的项目:自2008年起与巴黎玛莱柯国立高等建筑学院ENSA Paris-Malaquais合作(玛莱柯建筑学院最近与法国建筑与遗产之城合作出版了《建筑易,中国城市变化》);从2010年起与格勒诺布尔国立高等建筑学院的CRATerre实验室合作,共同推动杭州一个土壤实验室的发展。2011年,他荣获法国建筑学院金奖。
夏约学院第一次邀请外国建筑师来发表学院理论课。王澍的意愿就是延续理论课的主题:创造、历史和遗产的关系。这次出版的王澍理论课将被收录到由Bernard Desmoulin, Alexandre Chemetoff, Jean-Marie Duthilleul, Jean Nouvel, Pierre-Louis Faloci, Patrick Berger, Henri Gaudin, Yves Dauge所发表的理论课系列之中。
*由全球讲的合作伙伴建筑与遗产之城LOCUS基金会颁发, 同时由建筑与遗产之城确保其文化升值locus-foundation.org

Пікірлер: 31

  • @7up8down13
    @7up8down134 жыл бұрын

    新的建筑会带来新的生活,新的生活也会形成新的文化。 传统建筑一样有,但是在竞争中却败下阵来,这就说明传统建筑本身不具备效率。但其实把建筑无论传统建筑还是现代建筑缩小壹佰万倍,它仍然是无法回避的遵循自然。

  • @user-ou9yl2er3n
    @user-ou9yl2er3n5 ай бұрын

    天,还能容易看到。

  • @bowz5191
    @bowz51915 жыл бұрын

    老厉害了👍

  • @user-ou9yl2er3n
    @user-ou9yl2er3n5 ай бұрын

    实践活动的直觉判断。

  • @parsun4148
    @parsun41486 жыл бұрын

    王澍的建筑能和自然相处。做建筑有比盖房子更重要的事情!

  • @nevajiang858
    @nevajiang8585 жыл бұрын

    中山路超棒

  • @user-ou9yl2er3n
    @user-ou9yl2er3n5 ай бұрын

    补充:山水画里的刻章、汉字诗词,落款的叙述法。❤

  • @lilyzhang695
    @lilyzhang695 Жыл бұрын

    现代性也是美

  • @chinablue2841
    @chinablue28415 жыл бұрын

    有幸于张爱玲,王澍生于同一世纪

  • @user-cv4og1ni1e
    @user-cv4og1ni1e3 жыл бұрын

    其實90年代起,杭州的舊城風貌也僅剩在上城區的中山路一帶的小河邊了,剩下的諸多社區都是蘇聯式的赫魯曉夫樓。這些五六十年代興建的集體住宅,轉眼半個甲子,已然變成了新廢墟,毫無美感可言,將來中國遍地的高層塔樓要怎麼處置。。。

  • @junma3125
    @junma31253 жыл бұрын

    核导弹时代的刀斧手,作为个人爱好,非常完美!但是作为行业和国家,还是不得不发展核导弹,不然还会重复中国那段悲惨的历史

  • @mcfung8839
    @mcfung88393 жыл бұрын

    不能理解中國城市變成這樣,是因為沒有站在普羅大眾的角度看, 精英都說文化重要,人民卻只想活得舒適安逸, 如果要你活在沒有下水道,電力水力供應不足的四合院,你願意嗎?

  • @zstephen5828

    @zstephen5828

    3 жыл бұрын

    我非常赞同你对城市楼房形式不可避免的转变以及传统建筑不可避免的淘汰的看法, 但我个人对现代建筑传承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你的有点不一样. 文化不等于四合院, 王澍指的中国城市传承中国文化也不等于让所有人住回四合院/客家土楼. 在建筑里体现出中国文化的方式可能是在建筑中体现中华传统的文化价值, 例如家庭的团圆. 家庭团圆的理念在传统建筑中体现的方式可能是中庭. 我找不到视频了, 但是王澍有一次在采访中提到他的建筑带有四合院, 土楼等传统中国建筑的中庭. 中庭是一个所有住户共享的空间, 它能通过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而带来凝聚人心的效果, 实现家人/住户之间的和平友善. 那当像王澍一样的建筑师想要在现代中国城市建设当中实现这样子的文化传承的话, 他们就可以考虑通过引入中庭的设计实现类似”家庭的团圆“之类的传统价值, 而不是重建四合院.

  • @mcfung8839

    @mcfung8839

    3 жыл бұрын

    @@zstephen5828 你說的是中國建築現代化的大命題,這命題不單王澍在思考,其實在很多領域都在面對這樣的命題。 如果建築是有生命的,它正在找自己的出路,中國文化在不停更新,這個過程,誰也阻止不了,誰也左右不了,每個創作者都是這個過程中的一小塊。 王並不是不知道為甚麼出現那麼多醜的建築,他只是不接受,他過於理想化,難以理解市井大眾只是卑微地想生活好點而已,醜的又怎麼樣,日子過得好就成。

  • @user-cm8ec8gn1v

    @user-cm8ec8gn1v

    2 жыл бұрын

    @@mcfung8839 很同意

  • @qiangrong1069
    @qiangrong1069 Жыл бұрын

Келес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