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 笛子協奏曲 鄭光智 曲

Музыка

《戲》 笛子協奏曲 鄭光智 曲
戲曲可說是融合當代文學、音樂與舞蹈等等各方面之綜合結晶,可直接的表現時代的風貌與人文特色。在近代戲曲中,「笛」一直是屬於重要的伴奏樂器,舉凡伴奏崑曲的笛子,音色柔美婉轉,被稱為「曲笛」或「崑笛」,伴奏北方梆子戲的笛子,音色高亢亮麗,被稱為「梆笛」或「高笛」,皆可看出笛子在戲曲伴奏中的重要性。
作曲家運用笛子在戲曲中的重要地位,並將之提升至獨奏的形式,希望透過用三段不同的戲種(儺戲、崑戲、京戲),三種不同的笛子(大笛、曲笛、梆笛),除了展現戲種的歷史脈絡,更表達人一生中遇到戲的情景(看戲、聽戲、扮戲),藉此表達戲不只存在於舞台上,更是在我們的生活裡,傳達「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的哲理。
樂曲分三個樂章:
看戲:人最開始接觸戲曲的時候,往往都是從看戲開始,作曲家運用大笛深沉具有張力的音色,用以表達儺戲裡神祕詭譎的氛圍,並且極具張力的現代派音響設計,敘述人一生中在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不只是看戲,不同時機展現的不同面孔,人生就是一部戲。
聽戲:崑曲所使用的曲笛,音色柔美婉轉,不看戲直接聽崑曲,就是古時普羅大眾的生活娛樂。作曲家運用崑曲曲牌「皂羅袍」與「好姐姐」中旋律片段,優美的音樂彷彿用聽的就能感覺到戲,敘述人生中那些倏忽即逝的美好,點點滴滴的留存在心裡。
扮戲:在舞台上粉墨登場的演員們,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唱著不同角色的台詞,反觀其實人生也是如此,每人在生活中總有各自不同的角色。作曲家使用京劇曲牌「夜深沉」,讓梆笛高亢嘹亮的音色,表達人生中各種的歡樂與希望。
笛子 / 侯廣宇
曾任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專任助理教授
台灣文化部藝術扶植團隊評鑑委員
現任 中國文化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中國竹笛協會理事
上海笛子藝術協會委員
侯氏15歲即被北京文化部評選為中國青年藝術家代表團,參加在南斯拉夫所舉辦的【國際青年音樂節】。1988年音樂學院畢業後即考入北京中國廣播民族樂團。侯氏在樂團的數十年間,不斷的拓寬演奏的視野,更系統的學習崑曲及京劇唱腔的演奏,來豐富自己的演奏藝術,於2004年出版第一張個人專輯<湘>,被樂界盛讚在演奏上是少有的精品。
多年的樂團經驗及彭修文大師的影響,除演奏大量的管樂作品,也同時掌握了塤、簫、十一孔新笛等樂器,在音樂上充分理解演奏與樂隊的關係、音樂與藝術的連帶等,為以後的世界性合作及跨界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為因應於當前傳統音樂的世界性及現代作品的豐富詮釋,更將其傳統八孔簫演奏拓展為十孔,使其傳統簫演奏無縫隙與世界音樂接軌。於2014年、2016年兩度演奏簫現代作品<沈思>呈現與觀眾,同時也獲得了”演奏手法最豐富、最科學的美譽”。
任職於中廣樂團期間,曾在許多國內外重大音樂會中擔任獨奏、重奏、領奏的演出,演奏足跡遍及世界各地,也於1995年合作蘇黎世交響樂團成為個人演奏上的里程碑。同年參加台北市立國樂團舉辦的協奏大賽獲第二名,次年在台北舉辦獨奏會。其多年的演奏理念著重傳統樂曲風格細膩的手法表現及現代音樂作品張力表現的完美結合。
侯氏長期投入國樂事業的發展及佛教梵唄藝術的開拓。2006年隨佛光山星雲大師造訪歐洲弘法及梵唄藝術的巡展,受到廣大的關注,其後受邀加入佛光山梵唄樂團擔任創團首席。同年在首屆「星雲大師歌曲徵選大賽」中擔任評判委員。2012年、2013年兩度參加佛光山香港道場舉辦的弘法大會,即以獨奏家身份擔任紅磡體育館的演出。
多年來曾與臺北市立國樂團、臺灣國樂團、高雄市國樂團、台灣愛樂民族管弦樂團、苗栗縣立國樂團、新竹縣立國樂團、九歌民族管弦樂團、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民族管弦樂團、中華國樂團、琴園國樂團、錫穗國樂團、台北柳琴室內樂團、台北青年國樂團、澳門中樂團、上海民族樂團、蘇黎世交響樂團等合作演出。
更於2018年開始同iartschool合作線上教學,期盼竹笛藝術能夠得到更多元的推廣。

Пікірлер

    Келес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