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郝老师】优秀与焦虑并存的新加坡教育

优秀的新加坡教育举世瞩目,能够接受新加坡教育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幸运与幸福并存;但是,对于有些人来说确是“折磨”和“焦虑”,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呢?

Пікірлер: 49

  • @kailuomi6872
    @kailuomi68723 жыл бұрын

    支持中西方结合的教育方法,喜欢郝老师的讲解,所有教育最重要的是教育出孩子一种精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精神和自信和求知欲,其他的教育都是暂时有效,走不长远的!希望郝老师继续多出视频,多在孩子思想上精神上sprit,Grit上如何培养提供宝贵经验和成功榜样,多谢🙏

  • @user-iy8ei1yi1t

    @user-iy8ei1yi1t

    3 жыл бұрын

    谢谢您的留言 谢谢您的支持

  • @serenityping
    @serenityping3 жыл бұрын

    新加坡中小学的老师会主动找学业跟不上的学生给于小组一至三,四人的课后辅导,老师也鼓励任何有需要的学生都可以随时和老师约时间请教。 几年前我三个中小学的孩子一个没上补习班另两个补一至两科,一个上兴趣班每月两百多块钱,全部一千块还不到。 一个孩子在新加坡能花两千块钱的补习和兴趣班, 唔。。。我想是不贵不选的有钱人吧!学英文去 British Council 好几门兴趣班都找名师的吧!

  • @user-iy8ei1yi1t

    @user-iy8ei1yi1t

    3 жыл бұрын

    我想问您一个问题,主动给学生补习功课的老师,收取补课费吗?

  • @serenityping

    @serenityping

    3 жыл бұрын

    @@user-iy8ei1yi1t 完全免费的, 几年前我儿子在中学时的其中一个老师周末还约两个学生包括我儿子在 McDonald's 做课业辅导, 还请他们吃午餐。

  • @serenityping

    @serenityping

    3 жыл бұрын

    @@user-iy8ei1yi1t 并不是少数学生受到这种课后辅导的, 老师会在班上提议, 他们对课业较跟不上的学生继续跟进主动和学生安排时间,通常都是课后在校园内辅导的。

  • @user-iy8ei1yi1t

    @user-iy8ei1yi1t

    3 жыл бұрын

    @@serenityping 真是负责任的好老师。 再问您一个问题,逢年过节要给老师送礼物吗?

  • @serenityping

    @serenityping

    3 жыл бұрын

    @@user-iy8ei1yi1t 通常教师节会送礼物但是贵重的老师不收很多学生写感谢卡之类的,因为老师是公务员贵重礼物得呈报。

  • @socolovn
    @socolovn3 жыл бұрын

    优秀和压力是成正比的,这一点不论你到那一个国家都一样。话又说回来,是否除了这些优秀生,其他的新加坡人都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呢?我在新加坡只能说是在中下水平,可是新加坡政府给我们很多上进和学习的机会,工余之遐我们都会虚心的学习。很多新加坡的朋友都是这样成长起来。我只是一个打工仔,我除了娶妻生子之外,还买了一套有地私宅。我不是故意的夸耀,而是告诉你们这些评论专家,你们的分析和看法是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的,不懂的人很容易被你们蒙骗的。 在新加坡,即使不要挤进那百分之一的精英,也能活的快乐和精彩。新加坡强调的是活到老学到老,这是我的重点。

  • @user-iy8ei1yi1t

    @user-iy8ei1yi1t

    3 жыл бұрын

    谢谢您的留言!喜欢你留言中的两句话:1、活到老,学到老;2、优秀和压力成正比。

  • @socolovn

    @socolovn

    3 жыл бұрын

    非常感谢你及时回复,感觉你还蛮有责任感。赞👍

  • @user-iy8ei1yi1t

    @user-iy8ei1yi1t

    3 жыл бұрын

    @@socolovn 应该的。

  • @aljunyao3609
    @aljunyao36093 жыл бұрын

    新加坡能有今天的成绩。真的要感谢国父李光耀。真的要谢谢他。选择多语制度。把原本属于华人的中文语言放一旁。为了国人长远的前途,逆道而行,选择英文为教材第一语文。让新加坡有今天优秀的成绩。我们真的很幸运做新加坡人。因为我们的国家没有什么历史。可以不需要遵守哪种语文为新加坡应有的教学语文。不像中国。必须要遵守中文为第一教学课。不然就是忘了老祖宗。也就是这个原因。中国那么多所大学,却没几所在新加坡大学之上。这就是差距。中国是大国。大学也有上百所吧。可大学排行,为何那么多都在新加坡之后呢。原因应该就是你视频里说的吧。新加坡原本才两所大学,加上后来的几所私立和外来大学。可原本两所大学却能排在十一和十三位。因为新加坡政府知道,有竞争才能有进步。中国政府知道吗?所以别拿自己大国和我们小国对比。比输了,那多丢脸啊。即使大国比赢了,我们微小的新加坡日后也能追上。因为我相信新加坡人,能在遇到困难时,逆流而上的精神。

  • @user-iy8ei1yi1t

    @user-iy8ei1yi1t

    3 жыл бұрын

    我接触过生活在新加坡、从新加坡移民到加拿大,或是移民到新加坡的人,他们对新加坡、对李光耀都有种由衷的赞叹和敬佩。从教育的优质层面看,新加坡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在整个亚洲地区都是有优势和潜力的。竞争才有发展的动力,这是毋庸置疑的。竞争的环境吸引着的一部分人,也让有其他选择的人离开,这是一种选择,就好比香蕉和苹果,没有好坏之分。让我感动的是您的爱国心情和对新加坡发自内心的自豪。

  • @haiyu1128

    @haiyu1128

    Жыл бұрын

    Sa bi

  • @pinchpennies2627
    @pinchpennies26272 жыл бұрын

    新加坡的教育的确有过人之处,新加坡的奥数绝对的是孩子值得尝试的东西,但说实话还是要看学校的师资水平和学生的资质,就在前些天就读国际学校的三年级女儿参加了一场三年级的数学竞赛…不巧的发现原来这些题大部分是在新加坡奥数的题库当中,所以学过和没学会区别非常大

  • @user-iy8ei1yi1t

    @user-iy8ei1yi1t

    2 жыл бұрын

    大概两周前在一道新加坡的小六会考数学题又出名了。我很好奇,有多少小六的同学不会做这道题😀

  • @pinchpennies2627

    @pinchpennies2627

    2 жыл бұрын

    @@user-iy8ei1yi1t 海伦数铜板的?很简单啊,答案:海伦,1200c,1.026kg,这个题目如果换成中文可能都不能出现在中国小学6年级的奥数班里,这应该只有三年级的水准,坦白说论难度新加坡奥数没有中国奥数难,特别是几何方面,但是新加坡数学在逻辑思维,数学建模,还有应用数学方面有都有过人之处,所以各有所长吧,抛开英文这层关系,新加坡数学可能优势会更弱一点

  • @LiXiaohongParenting
    @LiXiaohongParenting3 жыл бұрын

    新加坡教育最大限度地做到了因材施教

  • @user-iy8ei1yi1t

    @user-iy8ei1yi1t

    3 жыл бұрын

    分流考试应该算是因材施教的一种。

  • @hunter-hv2br
    @hunter-hv2br3 жыл бұрын

    什么时候改革呢?

  • @user-iy8ei1yi1t

    @user-iy8ei1yi1t

    3 жыл бұрын

    我查的资料预计是2024年

  • @rayssecondcupoftea9320
    @rayssecondcupoftea93203 жыл бұрын

    费用那么高呀

  • @user-iy8ei1yi1t

    @user-iy8ei1yi1t

    3 жыл бұрын

    新加坡整体的消费水平就很高。教育成本更高。一个在新加坡生活过的朋友告诉我,在新加坡课外辅导班那是相当的火爆。

  • @edib3lastname882

    @edib3lastname882

    3 жыл бұрын

    尽管大多数的新加坡学生都有课外补习, 不过费用没郝老师说的那么高。根据五年前的一份报道, 补习班平均每月学费约新币300。虽然报道是五年前的, 但平均学费应该不会有太大幅度增加。当然, 也有肯花上好几千块的家长们。不过这些人是少数。 www.straitstimes.com/singapore/education/7-in-10-parents-send-their-children-for-tuition-st-poll

  • @rayssecondcupoftea9320

    @rayssecondcupoftea9320

    3 жыл бұрын

    @@edib3lastname882 谢谢您的分享

  • @serenityping

    @serenityping

    3 жыл бұрын

    中学补一科约两百,学生可选六到八科,八科全补也只是千六, 但我从没听过有人全补的。

  • @user-iy8ei1yi1t

    @user-iy8ei1yi1t

    3 жыл бұрын

    @@serenityping 实话实说我是参考的网上数据,我问了生活在新加坡的朋友,他说,这个数据应该除了academic的不可费用,还算了各种兴趣班的费用。比如,钢琴、舞蹈、画画、国际象棋什么的。谢谢您。

  • @aljunyao3609
    @aljunyao36093 жыл бұрын

    新加坡什么天然资产都没有。能有今天的成就,那就是培养人才教育。只要国人有教育,新加坡再小,才能培养出优秀人才政府来管理规划。教育也是新加坡最大财富之一。没有优秀教育,我们拿什么去跟大国家竞争生存呢。所以新加坡的教育是很重要,而且严格的。不像中国滴。新加坡小孩都是强制性,必须上学的。若是父母到了小孩该上学的年龄层,没让他们上学,那是犯法的。父母也会被提控坐牢的。新加坡人若想要过好又富裕的生活。即使这是算折磨。那也是为了他们以后的好呗。我不知道那些家长,为何会觉得是折磨。可能是天下父母心吧。即使生一个迟钝儿,在他们眼里还是最优秀的。毕竟那是他们的孩子原因吧。若是新加坡父母都有这样的担忧。新加坡迟早完蛋。新加坡能走到今天,那是五十年来。所留下来的资产成绩。这些资产若是没优秀后代,好好去励志管理,发扬光大。很快新加坡人就要活在水热之中了。等外国来接管了。

  • @user-iy8ei1yi1t

    @user-iy8ei1yi1t

    3 жыл бұрын

    谢谢您的留言

  • @xingxingliu
    @xingxingliu3 жыл бұрын

    那么为什么新加坡没有人获得诺贝尔奖呢?

  • @user-iy8ei1yi1t

    @user-iy8ei1yi1t

    3 жыл бұрын

    这个问题好!我看到您的问题时正在吃饭,差点笑喷出来。我没有查资料,但是,我猜测,太过于严苛的教育体制,会限制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好奇心。一天到晚就忙着考试了。

  • @edib3lastname882

    @edib3lastname882

    3 жыл бұрын

    ​@@user-iy8ei1yi1t 视频的内容很不错。分析的很好。新加坡教育制度的短板也确实有如您所说的。不过, 您这段回复, 我个人就不怎么认同了。 一个比较合理的说法是, 新加坡建国仅仅55年, 现今的教育制度也只从70末开始。有50年都不到的教育制度培养出了诺贝尔奖主吗? 而且, 早期的教育制度注重的是培养能建国的人才。所以大多的尽力都放在栽培工程师, 经济学家, 医生等类似的人。只有在国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和稳定后, 人民才能无忧无虑的追求自己的梦想, 从事自己感兴趣的科研, 不是吗? 我自己也认为新加坡的教育体系有待改进。不过, 有些问题是必须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的。 再说了, 在十亿人中培养出一个诺贝尔奖主, 和在三百万人中培养出一个诺贝尔奖主, 是一样的吗?

  • @rayssecondcupoftea9320

    @rayssecondcupoftea9320

    3 жыл бұрын

    @@edib3lastname882 分析的非常中肯

  • @user-iy8ei1yi1t

    @user-iy8ei1yi1t

    3 жыл бұрын

    @@edib3lastname882 谢谢您的留言。我觉得诺奖的获得需要国家的开明、集体的智慧、社会环境的友好、以及个人不屑的努力。而且,诺奖的获得跟国家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有联系,但是又没有直接关联。比如,我们现在都认为北美的基础教育很差,尤其是数学。可是,美国是诺奖获得最多的国家。新加坡一个诺奖没有,但是新加坡、中国的基础教育,尤其是数学教育就是比北美的强。我给@xingxingliu 的回复不是很准确,我要道歉。我补充一句,美国做了一个调查,把在美国获诺奖的人的学历做了一个统计,他们发现,他们中没有几个是藤校、名校的,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听说过,更不用说中小学了。所以,我们用中小学教育、甚至高等教育去比诺奖是比较牵强,尴尬的。

  • @jamessgteo1533

    @jamessgteo1533

    3 жыл бұрын

    至少我们的公民教育让新加坡公民孩子知道祖国是新加坡!

  • @linhwang6651
    @linhwang66513 жыл бұрын

    高強度教育是不明智的教育。

  • @user-iy8ei1yi1t

    @user-iy8ei1yi1t

    3 жыл бұрын

    同意您的观点

Келес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