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校友合唱團2017年度公演視頻 曲目4 《情歌圓舞曲》(Liebeslieder-Walzer)1st Half

Музыка

曲:Johannes Brahms 
詞:Georg Friedrich Daumer 
中文歌詞譯填:陳明哲
時間:2017/12/10 14:30 ~ 16:30 
地點:新北市四號公園文創演藝廳
指揮:莊舜旭
鋼琴:方怡婷、黃士蘋
導聆:李蝶菲
 德國音樂家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是西洋浪漫時期的巨擘,以鋼琴家、指揮家及作曲家名世。他出生於漢堡的一個音樂藝匠家庭,七歲開始拜師學習鋼琴,而且很早就顯露作曲天分;十歲由啟蒙鋼琴老師推薦,被當時漢堡頗富盛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馬克森(Eduard Marxsen)收入門下;十六歲時他以假名發表鋼琴曲,就已充分展現作曲才華和精湛琴藝。
 他在二十歲時經小提琴家瑞門尼(Eduard Reményi)引見,認識了李斯特,後者承諾幫他介紹樂譜商印行他的鋼琴曲集。布拉姆斯對此並未抱著太大期望,遂復接受瑞氏的勸說,前往杜塞道夫拜訪旅次中的舒曼(Robert Schumann)。這個機緣讓他結識了舒曼和他太太克拉拉,此後他不僅在音樂之路上受到舒曼伉儷的提攜,更與他們建立了深厚的私誼。
 舒曼於1853年10月25日在他創辦的《新音樂雜誌》上親自撰寫了一篇文章,介紹布拉姆斯這位樂壇新秀,同時把他的作品推薦給自己的出版商。此舉讓年方二十的布拉姆斯一夕之間聲名大噪,作品也跟著洛陽紙貴;然而生性內斂的他卻覺得自己還當不起公眾高度的期待,私下焚燬了若干不成熟的舊作。
 此時克拉拉已是靡聲歐陸的鋼琴大師,鋒頭尤在她先生舒曼之上。內向而感情豐富的布拉姆斯受到他們夫婦的識拔與納結,對克拉拉自然產生了傾慕的情愫。及至翌年春天舒曼因精神耗弱住進醫院療養,布拉姆斯經常對克拉拉和他們夫婦的六個孩子伸出援手,有時因便就留宿在舒曼家裡。他看待這位年紀長他十四歲的樂壇才女有如長姊、兄嫂,既敬又愛,兩人同時又是莫逆於心的知音和患難相扶的密友。布氏終其一生未婚,咸信是對這份感情信守不渝的緣故。他在作品裡多處寄託著對她的情意,每次有新作發表,也最在意她的臧否。他們曾經多年書信往返頻仍,但是後來卻約好同步將雙方保留的信件銷燬,徹底杜絕了世人對這份情緣的無謂揣想。
 
 布拉姆斯作曲掌握了巴洛克和古典時期技法的精髓,尤其擅長巴哈獨步的對位法,以及海頓、莫札特、貝多芬等一脈承啟的主題舖展技巧。在堅持這種純正日耳曼作曲法的同時,他又能醞釀出自己的音樂語法,在旋律與和聲寫作方面大膽突破,成就非凡格局。他是浪漫時期唯一大力捍衛傳統,又能與時潮相互激盪的中流砥柱,後繼的音樂家無論堅守傳統陣營,或是走革新路線者,對他都是一致推崇。他的作品豐富而精緻,涵蓋了鋼琴、室內樂、管絃樂、人聲及大合唱等各種類別。
 
 《情歌圓舞曲》作於1868年,歌詞選自德國宗教哲學家和詩人道默(Georg Friedrich Daumer, 1800~1875)輯譯的東歐民間情詩選集,是寫給混聲四部和鋼琴四手伴奏的藝術歌曲。這混聲四部可以是四位獨唱家的四重唱,也可以用牧歌合唱團或大型合唱團的編制演出。有別於一般由獨唱單旋律改編而來的合唱曲,這部作品的四聲部編配是作曲家的原創,所以每個聲部分庭抗禮,重要性無分軒輊,銜接交遞間俱見作曲家的巧思。全本包含18首歌,除了第三首和第十四首是男聲兩部、第四首和第十三首是女聲兩部、第七首是女聲獨唱、第十七首是男高音獨唱之外,其餘12首均為混聲四部曲。歌詞內容表達了男女對愛情的憧憬、對異性的渴慕,有嗔有怒,有痴有喜。
 我發想譯介這部作品大約是在二十年前,當時在舊金山灣區參加青青合唱團,指揮方玉山想要給團員唱些新歌,問我能不能幫忙找曲子。那個年代還沒有網路可查,也沒有KZread可聽,我專程跑去大學圖書館搜尋,翻到這本譜集,略一哼唱,覺得旋律蠻悅耳,就借回來影印詳讀。為了免去教習團員德語發音之苦,決定挑選三首譯成中文;團員們很快就能練成,唱得樂在其中。當時就想,什麼時候把全本譯出來,完整地演出,一定很有意義。這個念頭一生,轉眼在心上擱置了十幾年,到如今終於網路也方便了,軟體也好用了,我們臺大校友合唱團團員素質整齊,指揮莊舜旭老師能力超強,我也正好要交卸團長職務──此時不動手,更待何時?我在去年年底大約花了兩個禮拜全心投入,就得到今天首演大家聽到的這個成績,得遂心願,不亦快哉。
 莊舜旭教授:臺中市人,臺大化工系畢業;東海大學音樂系進修;美國依士曼音樂學院指揮碩士,並獲歌唱家文憑,為男高音歌唱家;辛辛那提大學音樂院管絃樂指揮博士。現任臺中朝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臺大校友合唱團及台中新世紀合唱團指揮及藝術總監。
 方怡婷博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鋼琴博士。自幼由母親啟蒙學習鋼琴,曾師事王美齡教授,先後就讀臺南市永福國小、大成國中、臺南女中音樂班,並分別於2004年、2006年與2019年取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之學士、碩士、博士學位。2007年起應邀擔任臺大校友合唱團鋼琴合作老師,亦時常受邀與知名音樂家們演出。
 鋼琴家黃士蘋:彰化縣人,畢業於員林國小、曉明女中初、高中部、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研究所。主修鋼琴,曾師事朱惠珍、張怡仙、賴怡如、王美齡老師。在學期間曾參與Kenneth Drake、Micheal Lewin、Robert Shannon、安寧、劉孟捷等大師班指導。近年來除了獨奏的演出外,亦多次有室內樂及鋼琴伴奏之音樂會演出,室內樂曾參與Pamela Pyle、胡乃元等大師班演出、亦有室內樂音樂會於國家演奏廳、王道銀行音樂廳演出。曾擔任日本著名低音管家小山昭雄、低音提琴大師 Thierry Barbé獨奏會之鋼琴伴奏。
 歌詞譯家陳明哲:台北市人。臺大森林系學士、森林研究所碩士,奧地利維也納大學植物系進修,獲歌德學院德文高級班結業文憑;國際新聞人員特考德文組及格,曾任行政院新聞局機要祕書、資編處科長、漢光文化事業總編輯等職。大學時代為臺大合唱團男高音團員。民國64年考入作曲家游昌發教授籌組的「存三詩班」牧歌合唱團,後來改組為「毅音牧歌合唱團」,由他出任團長,歷三場公演,譯介複音音樂時期牧歌、經文歌達二十餘首之多。留學維也納期間,他持續應學弟妹之請,替臺大合唱團覓譜及譯詞;旅美期間參加舊金山灣區青青合唱團,亦協助方玉山指揮中譯德文歌曲多首。喜好文藝,曾加入「創世紀詩社」為社員,慕學前輩詩人;處女作短篇小說〈畚餿李仔〉曾獲聯合報第二屆(民國66年)小說獎佳作;短篇小說、散文、新詩曾見登於報章;舞臺劇《一二三,到台灣》及多齣諷時劇、相聲劇,以及專為青青合唱團創作的小歌劇,曾在美國舊金山灣區劇院公演,風靡當地僑社。他每年自製元宵燈謎,以現場及網路方式猜射,與友朋切磋雜學,較量機鋒,二十餘年得題越半千之數而樂此不疲。現為臺大校友合唱團男低音團員。民國104年至105年擔任該團團長,並自103年5月起主持該團週刊型團訊《e-旋律》編務至今。
(解說:陳明哲)
附錄:省思外語歌曲譯填中文歌詞的意義
By陳明哲
 民國63年秋,雅好音樂的企業家葛政道先生接受了青年作曲家游昌發老師的倡議,用他個人財力支持後者組訓一個牧歌合唱團,以演唱精緻的合唱經典作品為職志。不久游老師伉儷親赴各大專院校合唱團說明理念,最終考選了八位男、女團員,成立了「存三詩班」。筆者便是當時蒙游老師錄取,並且直到今天始終執弟子禮的一員。
 「存三詩班」團員須接受游老師個別聲樂指導及音樂基礎訓練,還要參加定期合唱練習;而團員每月可支領車馬費,在當時這些條件都是相當吸引人的殊遇。這個小團在一年多以後葛先生去世時失去經費奧援,但是全體團員凝聚在游老師的帶領和李振邦神父的推助下,於民國64年9月自主成立了「毅音牧歌合唱團」,編制也擴大至十六人,甚至到後期達二十餘人之多。
 從「存三」到「毅音」,游老師除了言教、身教之外,對音樂藝術的堅持更是不稍妥協。他貫徹了統一團員發聲法的理念,堅持演唱歐西經典作品的高標,商請本國作曲家(包括他自己在內)編創發表新曲,以及致力用中文對本國聽眾演唱。而正是游老師的最後這項堅持,才有今天我譯成《情歌圓舞曲》全套十八首中文歌唱版的問世。
 「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身為歌唱表演團體的一員,我認為除非有學習上的必要非唱外國原文不可,表演者應該儘量以聽眾能懂的語言演唱。歌曲不像器樂曲,它是藉著歌詞來傳達音樂訴求的;聽眾聽不懂歌詞在說些什麼,如何能和歌者產生共鳴而成為知音?再說,口裡唱著外文的歌者,真就對歌詞的意思和情境有所了解嗎?還是只不過在「學舌」而已?
 復就「學舌」的層次而論,我們社會上大多數人說國語尚且詰屈聱牙,遑論外語!而在諸多外語中,英文算是人們普徧使用而比較容易瞭解的語言;然而國人的英語發音講究嗎?聽解能力夠強嗎?我想大家心裡有數。那要是碰到義文、西文、法文、德文等較為陌生的語言又將如何?更何況求一人之嫺熟某種外語或還容易,求整個合唱團全體團員一律純熟各種外語,那真是難如登天!
 因此我們不能不佩服游老師早年的識見和遠略──歐西五百多年輝煌的音樂歷史中產生多少名家、名曲,卻與我們中國人橫亙著重深的語言阻障!要引介這些經典作品以娛國人耳目,讓跨文化的心靈能透過聲音和表演產生共鳴,確實捨譯填中文歌詞演唱之外別無正途與捷徑。
 早期我奉師命譯歌,拉丁文及義大利文都是請李振邦神父一字一句寫下中文,德文則由游老師親自講註,我再依詞、對句,用鉛筆譯填四部歌詞在原譜上,自己反覆斟酌至「信、達、雅」基本達標,又能唱得順口,再拿蘸水墨筆把詞填寫在原譜上;然後擦去鉛筆字跡,拿去影印發給團員習唱;練習過程中如果發現不盡達意或拗口難唱的缺失,還可以和大家切磋改善。總計從毅音創團到第三次公演的兩年間,我翻譯了二十餘首拉丁文、德文和英文合唱曲,其中以文藝復興時代的牧歌、經文歌為大宗。其他毅音團員像方玉山和鄭麗花,也各自貢獻了數首譯詞。
 我們小時候都用中文唱過西洋名曲,像威爾第《弄臣》的〈la donna è mobile〉,我們唱成「夏天裡過海洋」;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歡樂頌〉,我們唱成「青天高高,白雲飄飄……」。中譯西洋名曲要是能這麼隨興,那就像中國傳統戲曲一樣,倚按同一旋律,但憑妙筆作詞了。為了不鬧這種糟蹋原曲的笑話,我為譯填歌詞自訂了幾條準則,曰:「楔準原文字句、暢達原作述旨、益以中文之美、兼顧發聲之法。」而且為了進一步追求音聲之美,我也儘量根據現代口語發音為歌詞押上韻腳。然而,譯文與原文畢竟無法絕對契合完美,一方面是兩種文字語法存在根本差異,中間必有不能通換的關隘;再者譯家個人的中、外文造詣常有不逮。所以我只能責求自己敬慎譯筆,力求完美,然後看待每一首譯竣的歌詞,都還可待後來者的切磋推敲。
 音樂在靜態創作完成之後,還要進一步公開演出,才算真正誕生;歌詞中譯的曲子也必須經過演唱實測,才算通過了驗證。莊舜旭教授本人是歌藝精湛的抒情男高音,兼具指揮合唱團與交響樂團的豐富學養與經驗,同時又具有敏銳精準的語言天分出入多種主要外文;由他領訓臺大校友合唱團伙友們首演這部《情歌圓舞曲》,絕對是最理想的人選。謹此祈祝演出成功!

Пікірлер

    Келес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