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季準了凡四訓有聲書廣播劇2/3

明朝袁了凡進士 原著
民初黃智海先生 演述
了凡弘法學會 整理
李季準、崔幗夫、雷威遠、張德成、沈光平、鄭仁麗聯合演出
歌曲:謝文德、黃秀偵 指揮:黃家璋
《了凡四訓》這本書,是中國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訓,教戒他的兒子袁天啟,認識命運的真相,明辨善惡的標準,改過遷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積德謙虛種種的效驗;並且以他自己改造命運的經驗來現身說法;讀了可以使人心目豁開,信心勇氣倍增,亟欲效法了凡先生,來改造自己的命運;實在是一本有益世道人心,轉移社會風氣不可多得的好書。
但是《了凡四訓》的原著,是用文言文寫的;對現代人而言,閱讀起來比較吃力,而且不太容易懂,民國初年的黃智海先生,為了使這本書能讓大家受益,所以用白話文不厭其煩詳盡的註解,可以說是用心良苦,功德無量;黃先生的白話註解在民間流傳很廣,它的優點是內容豐富詳盡,缺點則或許是過於繁瑣些;而現代人比較缺乏耐心,可能會因此而影響讀這本書的興趣,以致在有形無形中,使這本好書的影響力減弱,實在很可惜!
了凡弘法學會有見於此,於是發心加以整理,重新排版印刷,使得大家容易閱讀,心生歡喜;並由善心人士出資,根據所整理的《了凡四訓白話解釋精簡本》,錄製成《了凡四訓有聲書》;而《了凡四訓白話篇》,也就是有聲書的話稿。希望人人讀過之後,都能夠學習了凡先生改造命運的精神,來創造自己,以及社會國家,乃至全人類光明的前途。
為了利益大眾,廣為流傳,了凡弘法學會在此聲明,《了凡四訓》有聲書並沒有所謂「智慧財產權」的問題,非常歡迎善心人士大力提倡翻錄,提供各級學校教學參考,來協助我們大、中、小學生的心理建設;並且能淨化社會人心,提昇道德觀念;大家都學了凡精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行善積德,服務人群,如果說人人能夠如此,國家前途一定光明,世界一片祥和。
■淨空法師:把《了凡四訓》念三百遍
所以我對於初學的同修,我常常勸導他們,把《了凡四訓》先念三百遍,什麼原因?深明因果。聽個一遍、兩遍不管用,讀個十遍、二十遍也不管用,為什麼?薰習的力量太薄弱了。三百遍要限定時間把它念完,這個分量不多,一天念一遍,《了凡四訓》從頭到尾,一天念一遍念一年。你一年不間斷,一年的薰習,你會相信因果了。你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你會很容易的警覺到,我動這個念頭,我做這個事情,跟因果道理符不符合。你要沒有這個功力,沒有三百遍的功力,面對著人事,就把這個忘得乾乾淨淨,還是隨順煩惱,還是隨順習氣,那有什麼法子。我勸得很多,幾個人真的在一年當中,每一天念一遍,念三百遍?不肯幹!我沒有吝嗇,沒有吝法,我在佛法修學得的利益,我都可以告訴別人。我自己修學的基礎,確確實實是得力於這個小冊子。我剛剛接觸佛法的時候,朱鏡宙老居士送了一本《了凡四訓》給我,我讀了深受感動。這是四十七年以前的事情。
■《了凡四訓》有聲書廣播劇全文
book.bfnn.org/books/0619.htm
■淨空法師《了凡四訓》講記2001.4.16-20 鳳凰衛視
www.amtb.tw/baen/jiangtang.asp...
■《了凡四訓》電影版
• Video
■《了凡四訓》漫畫教學版
edu.hwadzan.com/fabodetail/1685

Пікірлер: 13

  • @user-cv3ju7nd3y
    @user-cv3ju7nd3y Жыл бұрын

    給在看這留言的你🥰♥️😊♥️💯是帥哥美女💯🥰♥️😊♥️💯漂亮佛菩薩你好💯😊尊敬佩服 ♥️鞠躬♥️祝福你萬事如意 ♥️😊♥️心想事成😊♥️事事順利 😊♥️多福多壽 😊♥️幸福圓滿😊♥️榮華富貴♥️😊♥️學識淵博 ♥️😊♥️健康平安😊♥️天天快樂♥️😊♥️福壽祿善德圓滿😊♥️財源廣進 😊♥️♥️♥️💯子孫定成聖賢 💯♥️♥️♥️ ♥️祝你成佛 ♥️

  • @user-cv3ju7nd3y
    @user-cv3ju7nd3y3 жыл бұрын

    🥰❤❤❤❤❤❤❤❤謝謝你感謝你,佛菩薩們大愛教導,尊敬佩服,鞠躬

  • @user-cv3ju7nd3y
    @user-cv3ju7nd3y Жыл бұрын

    書名:因果故事 1.阿彌陀佛感應事蹟 我同郡懷甯縣營田莊有位阮念三,他的嫂嫂患了眼疾,快要雙目失明了。她常常至誠稱念阿彌陀佛,不久就眼疾痊癒,視力恢復了正常。這是我親眼見到的事。 《龍舒淨土文》 我有一位舊相識,名叫劉慧仲,湖州長興(浙江錢塘)人,因為經常做噩夢,心裡很害怕。我勸他念阿彌陀佛。慧仲就至誠高聲念佛一百零八遍,當夜果然能夠安穩熟睡。第二天仍如前一天一樣,至誠高聲念佛。從此每天夜裡都睡得很安穩。由此可見佛力廣大,無所不能。 《龍舒淨土文》 2.仁慈 梁武帝斷酒禁肉,節儉愛民,即使在暗室中也衣冠整齊;執行死刑的那一年必先齋戒一個月,為死刑犯流淚;不興兵打仗,讓百姓休養生息,以天下為公。梁武帝治國四十九年,享壽八十六歲。他的子孫在唐代為官,有八人當了宰相。 《安士全書》 王曾,宋朝益都(山東昌樂)人,為人正直,心地仁慈。宋真宗咸平年間(998-1003),王曾參加禮部考試,途中住宿一家旅店,聽見附近有母女二人哭聲悲切,於是探問鄰居,得知她們因欠官債四萬,一時無法償還,只得將女兒賣給商人,母女就要遠別,因此哀傷哭泣。王曾憐憫她們處境淒涼,對那位母親說:「你的女兒可以賣給我,我往來仕途你們母女也可時得一見。」於是拿出銀錢退還商人,約定三天之後前來迎娶。過了三天,母女倆不見王曾前來,便到旅店打聽。店主對她們說:「王曾已經離開了。」她們這才知道王曾原來是位有心相助的仁人君子。 王曾到達京都,禮部和殿試都名列第一,後官至宰相,封沂國公。 《歴史感應統紀》 3.仁與不仁 宋將曹彬攻破遂州,將士們都要求住在城裡,曹彬卻命令不可離開軍營;抓獲的婦女集中在一起,派人保護,事平後讓她們各自回家,沒有家人領取的,就備禮嫁出去。討伐金陵時,首先焚香發誓:破城之日不殺一人。後來,曹彬的兒子都相繼為帥。 當時同朝的另一位將軍曹翰,因攻不下江州而大怒,大肆屠城,縱兵搶掠。他死後不到三十年,子孫中就有人淪為乞丐。 《宋史》 4.碎碑刻碑 神醫孫思邈註有《千金方》,刻碑傳世。 有人為了牟取暴利,拓碑將藥方印成書賣,最後擊碎石碑。結果這個人被雷打死了。 另一個人為了濟世利人,再刻了一塊石碑。他夢見孫思邈對他說:「你命中無子,因為刻了《千金方》,當得貴子。」他果然生了兒子,日後大貴。 《安士全書》摘自 《感應篇註》 5.行仁子貴 汪良彬先生,生活節儉,尤其喜好放生,每逢春社和自己的生日,定要買來生螺放入江中,見到別人補到的鳥雀,也都買來放生。 一年,汪家子弟要擺設歌舞酒宴為他慶賀大壽。汪公說:「花這麼多錢殺生害命,不如用於救護生靈。」子弟們覺得有道理,就照著他的主意去做,因此這年所放的生命超過往年數倍。 汪公到了晚年,鄰居家有頭牛將要賣給屠戶宰殺,那牛忽然奔入汪家大門,詭在階下。汪公當即將牛買下。 後來,汪公的兒子成為朝廷棟樑。 《戒殺放生文圖說》 前清蘇州孝廉曹錦濤,精於岐黃,任何險症無不妙手回春。一日欲出門,忽有一貧婦跪門外,泣求為其姑醫病。謂「家道貧寒,難請他醫,聞公慈悲為懷,定可枉駕為治」。曹公遂為往治。曹公歸後,貧婦之姑枕下白銀五兩不知去向,想為曹公偷去。婦登門詢之。曹公即如數與之。貧婦歸,其姑已將銀取出,婦大慚愧,復將銀送還謝罪。問:「公何以自誣盜銀。」 曹公曰:「我欲汝姑病速好耳,我若不認,汝姑必定著急加病,或致難好。故只期汝姑病好,不怕人說我盜銀也。」其居心之忠厚,可謂至極無加矣。 所以公生三子,長為御醫,壽八十餘,家致大富。次為翰林,官至藩台。 三亦翰林,博通經史,專志著述。孫曾林立,多有達者。 《印光法師文鈔三編·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6.一念善因,終有善報 陰鏗,南朝時陳國人,博覽史書,善於賦詩,深受陳文帝讚賞,擔任晉陵太守。 有一次與賓客聚宴,見斟酒的人來回辛勞,親授美酒一杯,烤肉些許讓他分享,在座賓客都笑他。陰鏗解釋說:「我輩終日暢飲,斟酒的人忙碌了一天卻不知酒味,這不近人情啊!」關顧之情流露言表。斟酒的人默默感念在心。 侯景之亂時,陰鏗被賊寇擒獲,忽然有人奮不顧身營救了他。詢問之下,那人竟是昔日宴會中斟酒的人。 《梁書·陰子春傳》、《歴史感應統紀》 7.戒殺延壽 華亭有一位姓趙的人,乘船前往清浦探親,途中忽見一個人立在船上,仔細一看,原來是死去的僕人。趙某驚問這是怎麼回事。亡僕答道:「我現在在陰司當差,今天要追捕三個人。」 趙某問:「這三個人是誰?」亡僕回答:「一位是湖廣人,一位就是你所要探望的親戚。」至於第三個人,卻沒說出來。 趙某又問:「這第三個人該不會是我吧?」 「正是。」亡僕回答。趙某心中大駭。一到親戚家,趙某就聽到內室傳出的哭聲,心裡更加害怕了,急急忙忙乘船回家。亡僕說:「用不著這麼驚慌,等到夜間我不來,你就可以免難了。」 「那是為什麼?」趙某問。 亡僕回答:「剛才在路上,我看見有人為你調解,說你闔家戒殺。」 到了後半夜,亡僕果然沒來,趙某也就沒事了。 時隔十年,趙某至今還健在。明朝萬曆丙午年(1606年)七月記此。 《竹窗二筆》 8.母親的遠見 李景讓,唐朝人,事母至孝,敬宗初年(810-827年)官任淮南節度史,宣宗(810-859年)時官至太子少保,一生成就得力於母親的教導。 母親鄭氏光明磊落,識見高遠,早年喪夫,家貧子幼,獨自承擔養育三個兒子的重擔。 有一次,她家宅後的圍牆下雨坍塌,發現裡面埋藏了許多銀兩,鄭氏焚香禱告說:「我聽說【無勞而獲,身之災也】(不費勞力而有收獲會給自身招來災難),上天定是因為先夫在世時積善餘慶,垂憫我家貧困,特賜這些錢財,但願孩子們學問有成,這些財物我不敢動用。」於是將銀兩掩埋原處。 皇天不負有心人,後來果然如願以償,三個兒子景讓、景溫、景莊都進士及第。 鄭氏教子極嚴,景讓兄弟三人直到年老,犯錯時還要挨受鞭打,事情過去了又歡喜如初。 景讓擔任浙西觀察使時,曾因一時震怒將一位牙將杖殺,將士們憤憤不平,意圖兵變。母親在大眾面前斥責說:「你擅自使用刑罰,豈只上負天子,也使老母含羞九泉!」說罷舉起鞭子就要抽打。將士們看到這種情景,都感動涕泣,上前勸止,代為謝罪,軍心就此安定。 《列女傳》《資治通鑒》 9.好生之德 蕭遙欣,南齊曲江公,齊宣帝的哥哥,學問淵博,仁慈愛物。七歲時出遊郊外,看見一群小兒用彈弓打鳥,心中不忍,便勸解道:「遊戲有多種,為何要玩這種殺生害命的遊戲呢?鳥兒自由地在空中飛翔,於人有何妨礙?」眾小兒被他的話所感動,收起彈弓。 齊明帝蕭鸞入宮輔佐宣帝時,蕭遙欣也參預政務,凡他所舉薦,都恰得其人。蕭遙欣去世,皇上賜諡號為康公。 蕭遙欣的兒子蕭畿,天資聰穎,十歲就善作文章,家中兄弟十人,彼此和睦,互相謙讓,為世人所稱羨。沈約見了蕭畿的文章,稱歎說:「康公有這樣才智出眾的兒子,都是他生平積善的緣故啊!」 蕭畿官至尚書左丞,晚年專志佛教。蕭畿的兒子蕭清也很有文才,就任永康令。 《齊宗室傳》 10.放生昌後 齊青太守的祖父退庵先生,居家樂於行善,常以醫藥濟人,戒殺放生,宴客所用肉類都是淨肉。 有一天,朋友送給退庵先生兩籃又大又肥的活蟹,旁觀的人都垂涎三尺。 退庵先生坐在水閣中,將兩籃螃蟹倒入河中。 在座的一位湖州客人稱讚說:「先生的作風類似我們家鄉的張封翁。張家戒殺放生,已有數代,子弟都登科甲。先生能如此,後代必如張家一般顯貴。」 一年後,齊青果然登第,入翰林院,經殿試後,派任高州太守。 (梁敬淑《勸戒錄》) 歡迎翻印。 地藏王菩薩願力不可思議,專注一心,誠心誦持,定得地藏菩薩加被,重罪化輕報,違緣消除,平安吉祥。 地藏菩薩滅定業真言 唵。缽囉末鄰陀寧。娑婆訶。 佛母準提神咒 稽首皈依蘇悉帝。頭面頂禮七俱胝。我今稱讚大準提。惟願慈悲垂加護。南無颯哆喃。 三藐三菩陀。俱胝喃。怛姪他。唵。折戾主戾。準提娑婆訶。 此咒出於《佛說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羅尼經》,為釋迦牟尼佛在祇樹給孤獨園,因憐憫眾生易墮三途,答富樓那尊者所說。虔心誦念能使短命眾生延年益壽,於現世獲得無量福報,凡有所求皆得順遂,似如意珠一切隨心,功效極大。 唵嘛呢叭彌吽 六字大明咒,為觀音菩薩之微妙心印。

  • @user-lu8vh4lq5f
    @user-lu8vh4lq5f3 жыл бұрын

    🙏🙏🙏

  • @user-cv3ju7nd3y
    @user-cv3ju7nd3y Жыл бұрын

    所以吉祥的人,因為他的 ♥️語善♥️視善♥️行善 ♥️一天有三種善事,積滿三年,上天必定會降福於他。 老子說:「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譏議人者也。」(意即:「其人有聰明才智,又能夠深入觀察,卻使自己陷入死地的,這種人大多是喜歡譏笑批評他人。) 宋朝鎮江太守葛繁,每天都做幾件善事,四十年不曾間斷。有人向他請教,葛繁說:「我沒有其他方法,只是每天做一兩件利益他人的事情而已。」因而指著座位間的踏板說:「如果這個踏板放得不正,就會妨礙人走路,我就隨手將它擺正;又如別人口渴,就請他喝水。這些都是利人之事,從公卿將相到乞丐都可做到,只要持之以恆地去做,自然就會得利益。」 後漢的管寧,遇到窮困的親戚或鄰居,家中米糧不夠,管寧必會分送食物救濟他們。遇到為人子女的,必定跟他說孝道;遇到為人弟兄的,必定跟他說悌道;遇到為人臣子的,必定跟他說忠道。他的容貌謙恭言語柔順,能夠藉事勸導人向善,有慚愧心的人,無不受其感化。 人的性情各有不同,有人柔順,有人剛強;有人謹慎保守,有人豪放縱情;有人喜歡安靜,有人喜歡興風作浪。在遇到事情時,對是非判斷各有不同,總要看情況來圓滿其事。勿因自以為是,要對方必合我意,豈不又起爭執?即使有不合情理之處,讓人不忍旁觀,也只能心平氣和婉轉勸導,能做到如此地步,哪有不和睦的道理? 現在有許多親兄弟相互失歡,有些事情本是微不足道,最後卻弄到無法化解;只因失歡之後,各自負氣不肯相讓。如果其中有位較賢明的,甘願自己吃虧,能先低下心氣,先侍奉應承對方,主動與對方說話;則彼此就會開始應答,漸漸地恢復和好,像以前平時一樣。 王陽明先生曾說:「舜能夠感化同父異母的弟弟-象的關鍵,就是不去看象的不對。我認為骨肉至親之間,只應講情不應講理;如果一味地執著於理,必然會傷到感情,而傷到感情就不合理了。」 有人問宋朝的程子說:「事奉兄長已盡到情理,卻還得不到兄長歡心,那該怎麼辦?」程子回答:「只要以至誠心盡到孝敬,並不需刻意表明自己心意就可以了。」又問:「應要如何對待弟弟?」程子說:「只要誠心盡到友愛就可以了。」 宋朝的法昭禪師有一首偈子說:(意思是說:同一血氣的兄弟,就像樹木枝葉一樣各自發展,不要為了一些言語意見不同而傷感情。每次再相見時,人就老了一回,世上還有多少時間能夠再當兄弟?兄弟同住一起只要能忍就平安,不要因為一點小事而起爭端,目前自己生了兒子又是稱為兄弟,自己要做好榜樣給兒孫們看齊。) ♥️友悌♥️哥哥友愛弟弟,弟弟尊敬哥哥。 古人說:「薄待兄弟便是薄待了父母,薄待堂兄弟便是薄待了祖宗。因為樹木的根若有虧損,它的枝葉必會敗壞。」 隋朝時有位僧人,年紀已有一百多歲,曾告訴大眾說:「貧僧尊敬老人,就和尊敬自己父母一樣,事奉他們,就如同事奉菩薩一樣;凡是可以讓我盡力時,我沒有不盡心去做。貧僧今生能通達佛法真義,又能活得長壽,這都是因為尊敬老人所得的福報。所以希望大家不可欺侮老人,以致損福折壽。」 文昌帝君說:「讀書人隸屬於我薄冊管轄的人,都從「敬重文字」中得來。」 明朝的陳薦夫先生說:「仁慈的人捐出未用的多餘錢財,有智慧的人施捨不望回報的厚德,使將被殺害命在旦夕的生物,能在利刀宰割下脫困延命;使其驚駭無望的魂魄,能在瀕臨滾燙的鍋鑊上得救。這種功德,有三種是不固定放生,有的是對生物放生,有的是對人的放生,有的是自我放生。 凡像這些放生事情,隨著機緣及個人能力,選定適當時機去做,千萬不可以為殺害小動物就不是傷害,也勿以為放生小動物就沒利益。不要因怕勞煩而阻絕放生善念,不要因價錢談不攏而放棄放生善緣。 所以只要放下殺生,必定就能長生。 對人也應關懷。有些人受連累情況值得憐憫,有些人受冤枉或困窮未能受到救助;有些人遇到盜賊水火等災厄,有些人受疾病侵害生命垂危;有些人因經商失敗無法生活,有些人積欠賦稅無法償還想自殺。這些人如能以財貨幫他們打開生路,設法幫他們處理事情就能夠使他們脫困。這種人我來給他們放生,這比對動物的放生,更應去關心。所以回想我過去窮困時,希望別人救助的心態,自會感同身受盡力去關照;推想他人救護我時那種感恩心,自然心中就有功德歸屬感。」 漢朝的楊寶在九歲時,見到一隻黃雀被凶猛的大鴟鴞撲擊,掉落到地面;黃雀受傷跌落地後,又被群蟻圍困。楊寶趕快救起黃雀,放在箱裡保護,並用黃花餵食。等黃雀羽毛恢復後,立即將牠放走 有一天晚上,一位黃衣童子來向楊寶拜謝說:「我是西王母(又稱王母娘娘、瑤池金母)的使者,在我前往蓬萊(又稱蓬丘,是道教先境三島之一)仙島途中,經過此地遇到災難,幸而被你所救。為了感謝救命之恩,我要把這四個玉環送給你,它能讓你子孫將來作官都作到三公的高位,而且操守就跟玉環一樣潔白。」黃衣童子講完就不見了。後來楊寶生楊震,楊震生楊秉,楊秉生楊賜,楊賜生楊彪;祖孫四代全都官居三公,操守非常清白,當時確時沒人能跟他們相比。 李士謙,字子約,隋朝趙郡平棘(今河北趙縣)人,從小父親過世,事奉母親非常孝順。十二歲時,就被魏廣平王徵召為督撫的軍事參謀。家中富有,曾經出幾千石粟米借給鄉人濟困;剛好又碰到荒年歉收,就召集欠他粟糧的人家,把借據全都燒燬,並說:「債務都沒欠了。」來年春天,他又拿出粟糧種子分給窮人,因而救活許多人。有人死亡無錢埋葬,就幫他們埋葬。當地農民對他感恩載德,有人就稱讚他的陰德,李公說:「陰德就像耳鳴一樣,只有自己能夠知道,別人並不知道;現在你已知道,怎可說是陰德?」有一天,士謙夢到一位穿紫衣的神明告訴他說:「上帝嘉許你所積的陰德,要使你的後代昌盛無比。」 玄天上帝說:「遇到他人患難顛沛時,如能善用一句善言解救,這種功德,上可資薦祖先,下可福蔭兒孫。」又說:「推陷人和扶持人,一樣都是用手;陷害人與讚歎人,一樣都是用口。寧可用扶人的手,不要開害人的口;如能依照這話做,前程自然會長久。」 關夫子(即關公)的訓文說:「願上天常生好人,願世人常行好事,願嘴巴常說好話。」 《易經》說:「聖人能以委曲的方式來成就萬物而不遺漏。」 《道德經》說:「聖人常善於救人,所以沒有放棄不救的人;也常善於救物,所以沒被廢棄的東西。」 東嶽大帝說:「行善就像春天時田園裡的草一樣,雖然看不出它在生長,其實每天都有增長;作惡有如磨刀的石頭一般,雖然看不出它在減損,其實天天都在虧蝕。所以禍福都在暗中移轉,而迷惘的人則無法察覺。」 清朝崇明島(在長江入海口)的黃永爵,有位相士曾替他算命,斷定他一生都沒孩子,只能活到六十歲。後來南洋有一條船在海上遇到大風快翻了,黃永爵就急忙拿出十兩銀子,雇買漁船去搭救,共救活十三條人命。後來又遇到那位相士,他驚訝地說:「你滿臉陰騭紋(相術家稱眼眶下的紋是積陰德而來),一定是累積很大陰德,不但會有兒子,且會考上狀元,你自己也能得到長壽。」後來果然生了一個兒子名叫振鳳,考中康熙己未年的狀元,自己活到九十幾歲才善終。 慈為萬善的根本,也就是仁心。慈有兩種意義,一是救濟貧窮拔除痛苦。二是戒除殺生釋放生靈。積德累功的君子,不但要親愛自己親友,對人們也要仁慈,而對慈心所到之處,又應要擴及到萬物。 《楞嚴經》說:「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意即:想要大地平坦,首先要平心地,眾生心平,大地就平)。」 有位鄭鄰暴斃,到了冥府因為冥吏捉錯人,就放他回陽間,閻羅王向他說:「你回到陽間以後,要認真積德行善,看見有人殺生,你就為牠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聖號,被殺者即可仰仗佛力超生,你也可以得到福報。」 從前江陰(江蘇無錫市之北),有兩位讀書人奉命修訂縣志,見到兩位守節婦人的事蹟,就將她們刪除。當地城隍廟的道士,夜晚聽到兩位婦女向神明哭泣說:「我們兩人一生苦守貞節,死後被載入縣志,現在卻無故被人刪除。」神明說:「這兩位讀書人本可考上甲科進士,既然掩蓋別人節義事蹟,理當削除他們官祿。」二位婦人聽後,就哭著拜謝離去。到了隔年應試時,兩人果然成績太差,而被削除廩生俸祿,因此氣憤憂鬱而死。 書名:集福消災之道 選錄插圖本 歡迎翻印🍀

  • @user-cv3ju7nd3y
    @user-cv3ju7nd3y Жыл бұрын

    「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以為子孫百年長久之計」。 北宋名臣司馬光,除創作《資治通鑑》影響後世深遠外,為人穩重踏實且生活儉樸,更將儉樸作為教育子孫的主要內容,寫下「訓儉示康」的家訓文;他特別強調:「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藉此文期勉其子司馬康要實踐節儉的美德,不要奢靡為榮。 司馬光也留給他的子孫一段很重要的告誡家訓,他說:「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以為子孫百年長久之計」。司馬光強調只有真正施捨付出,行善積德,子孫才能受到庇蔭,也唯有如此才能長久造福子孫。 司馬光教子有方,兒子司馬康也因父親從小的身教、言教所影響,深懂儉樸的重要性,始終把父親的家訓,用來惕厲自己,以此自律,為人廉潔和生活儉樸而稱譽於世。 楊震為官生活簡樸,廉潔奉公,他的子孫與平常老百姓一樣,素菜粗食,徒步當車,親朋好友勸他趁大權在握,為子孫多置家產。 楊震笑曰:「傳子以金,不如傳子以德。人遺子孫以錢財,吾遺子孫以清白吏美德,這份遺產,豐厚之至」。 楊震把自己的精神財富傳給子孫後代,他的子孫繼承其正直品行,剛直清廉,安貧樂道的祖訓家風,影響楊氏後裔,對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這才是留給子孫彌足珍貴的遺產。 作者:張有恆教授編著。 張清泉教授講述。 書名:小兒語白話解釋。 歡迎翻印。 🧧忍經:《易經·損卦》說:「君子自己抑制憤怒,控制情欲。」 🍎《尚書》載周公告誡周成王說:「小人怨恨你,罵你,則自己應當加強修養,不要計較他們。」又說:「不只是不敢發怒。」又說:「是放寬自己的心胸。」 🍎周成王告誡君陳說:「必須有忍性,事情才能成功;有度量,道德才能高尚。」 🍎《左傳·宣公十五年》載:諺語說:「所謂高下,應當放在心中,河流和沼澤容納著污泥,叢山和草叢中藏著禍患,美玉隱匿著瑕疵,君王忍受一些恥辱,這是自然規律。」 🍎《左傳·昭公元年》稱:「魯國以相互忍讓來治理國家。」 🍎《左傳·哀公二十七年》載:知伯進了南里門,叫趙孟也進來。趙孟對他說:「君王在這裡。」知伯說:「你沒有勇敢的精神,怎麼能被人尊敬呢?」趙孟回答說:「我憑著忍性。你的恥笑對我趙孟有什麼危害呢?」 🍎楚莊王攻打鄭國,鄭國君王袒露著肩膀牽著羊來迎接楚國的軍隊。楚莊王說:「鄭國的君王能夠忍受別人的侮辱,也一定能對鄭國的老百姓講信用。」 🍎《左傳》:「不願忍受一次羞辱,而使自己慚愧一輩子嗎?」 🍎《論語》:孔子說:「小的事情不忍讓,就會破壞了大的計劃。」 🍎孔子又說:「一時的氣憤,忘記了自己以及自己的親人的安全,這不是糊塗嗎?」 🍎孔子又說:「君子不想與別人爭什麼。」 🍎孔子又說:「君子處事謹慎不與人相爭。」 🍎《論語》載曾子說:「即使被人欺侮,也不計較。」 🍎孔子告誡子路說:「牙齒剛硬就容易折斷,舌頭柔軟才能完好保存。柔一定能勝過剛,弱小最終能戰勝強大。好鬥一定會受到傷害,好勇一定會導致滅亡。百行的根本是忍讓為先。」 🍎《老子》說:「知道是雄性,可以用雌性的來對付;知道是白色的,可以用黑色對付它。」 🍎《老子》又說:「最直的東西,看起來卻像是彎的;最聰明的人,看起來卻很笨拙,最善於辯論的人看起來好像很木訥。」 🍎《老子》又說:「至高的品德像水一樣,能有利於萬物而不爭鬥。」 🍎《老子》又說:「符合自然規律的事物,雖然不與別物相爭,卻能取勝;雖然不說話,卻善於應答。」 🍎苟子說:「傷害別人的言語,比用矛戟刺入人體還要厲害。」 🍎藺相如說:「兩隻老虎爭鬥,肯定不能都保存性命。」 🍎晉代的王玠曾經說過:「別人有不好的地方,一定從人情上原諒他。」 🍎王玠又說:「不要意氣用事,要以理服人。一生不要喜怒形之於色。」 🍎趙抃家住在三條大路交界的地方,住房很擁擠,他的侄兒們想使他高興,用很高的價錢買了鄰屋一位老人的房子,以擴建趙家住宅。他聽到這件事很不高興,說:「我和這位老人三代都是鄰居,怎麼忍心拋棄他呢?」命令侄子們立即把房子還給老人,卻不追要買房子的錢。這是一般人難以做到的。 🍎富弼少年時代,有人罵他,他就像沒有聽見一樣。有人告訴他說:「他在罵你。」富弼說:「恐怕是罵其他人。」那個人又告訴他:「他指名道姓罵你。」富弼說:「天下難道就沒有同姓名的人嗎?」 🍎呂蒙正被任命為宰相,正要入朝時,朝中的一位官吏在門簾下指著他說:「這個小子也做了宰相嗎?」呂蒙正假裝沒有聽見。這時同行的官員一定要弄清那人的姓名,呂蒙正堅決不答應,說:「一旦知道他的姓名,終身便忘不了,還不如不知道。」 🍎趙抃的座右銘:對待別人要和氣,隨便他怎麼辦,不要去理會。別人有做得不好的地方,要從情義的角度寬恕他,不是有意氣作對,可以用道理來教育他。人在憤怒之時,不要給人寫信,既然形諸文字,就像潑出去的水一樣難以收回! 🍎呂公著一生從來不與人計較是非曲直,聽到別人誹謗他,也從不申辯。年少時寫了一副這樣的座右銘:「別人對你做了不好的事,你只管承受下來。」他當初警勵自己是如此嚴厲。 🍎李宗諤的父親是李昉,他在父親執政時,避開嫌疑,遠離權勢,車馬儉樸,與貧寒的官員沒有區別。一天,在路上碰到父親,其父馬前的官吏不知道他是公子,嚴厲呵斥並侮辱他。此後,李宗諤每見到這個人,都自己躲起來,以免讓他知道自己的真實身分而感到慚愧。 🍎彭思永當初叁加科舉考試時,家中貧窮沒有參加考試的錢,只帶了幾只金釧,住在旅館裡。一同參加考試的人請他把金釧拿出來看一看。有一位客人把其中的一只掉在衣袖中,彭思永看到了也不說,大家卻不知道,都驚慌地尋找。彭思永說:「金釧只有這些,沒有丟失。」眾人準備離去,袖子中藏著金釧的人舉起手作揖告別,金釧便掉下地來。大家都佩服彭思永的度量。 🍎先生與司馬光說話,不曾放棄過自己的看法。而與范堯夫,十件事情中往往只爭得其中的三四件事便算了。先生說:「司馬光只是因為能夠忍受,即使別人頂撞,也始終不生氣變臉,這便是好的地方。」 作者:元 · 吳亮。 書名:忍經。歡迎翻印。 了凡四訓(改變命運之書) 知縣了凡行誼錄: 了凡先生是一位生活儉樸的知縣,也同樣注重營造崇尚儉樸的社會風氣。在<睦僚書>中有這些規定:糙米飯和菜湯可以用來待客,著樸素的衣服、吃粗糲的食物,同樣可以治理百姓。除了聽樂聽唱和放賞錢等慣例,已遵約定廢止很久之外,今後每次聚餐,菜色不得超過五種(三葷二素);不許宰殺牲口,不許開設宴席。有時令的鮮果可以擺一些,但不可以過多。 為營造修身和團結氛圍,先生還特別規定:宴會的時候,只准許談論詩書禮樂,或商討解決民間疾苦的方案,不得說別人過失,以及鄙俗污穢的事。 <睦僚書>中說:《左傳》提到,國家的大事,最重要的祭祀和軍事。我們在祭祀齋戒的日子,務必真正做到不飲酒食肉,真正做到不胡亂言行,才能感通神靈。不然的話,外則輕慢了神明,內則懈怠了心志,其人的福分一定不會長久。 了凡四訓:了凡先生在讀書著述過程中,先生為了時時提醒自己讀好書、寫好書,在每天記的功過格中,專門設有(讀書著述)一節。我們可以看看先生功過格中這方面的內容: 一、明先聖之道,繼往開來,興起絕學,五百功。 二、讀聖賢書,躬行實踐,一百功。 三、能拒異端邪教,力衛正經,一事一百功。 四、著述有開世教之書,有益天下國家,一卷二十功。 五、注釋聖賢經傳、先儒著作,一卷十功。若僻見妄意注釋者,一卷二十過。 六、不輕議前賢得失,一次一功。 七、將經書為戲謔之具,一言五過。非毀聖賢經典,同過。 八、貌儒而行違,一事五過,大者再加。 九、喜看邪書,一卷十過。 十、違背先聖之道,習異端曲學,以惑世誣民,一事二百過。從上面可以看出,先生對於讀書作文是非常重視的。 第330頁:「為官格」 功格: 1.免除殺頭死刑一個人,記一百次功。 2.免除長期守邊境的,每一個人記作五十次功。 作者:梁德合。 書名:知縣了凡行誼錄。 歡迎翻印。

  • @user-cv3ju7nd3y
    @user-cv3ju7nd3y Жыл бұрын

    文昌帝君陰騭文:白話文 文昌帝君累世為儒,隸掌人間科名爵祿,帝君多世以來精進向道,已蒙佛授記,將來證果,號~安樂不動地如來,若能每日虔誠地讀誦《文昌帝君陰騭文》,依教奉行,並流通助印此篇寶訓,不論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必得帝君暗中護佑,獲得以下殊勝利益 1.考運順暢,金榜提名。 2.子孫賢孝,聰慧上進。 3.家庭美滿,事業發達。 4.遇難呈祥,逢兇化吉。 5.心想事成,福壽綿綿。 文昌帝君陰騭文:我從先世以至末世,共投胎轉世了一十七次,均是作地方父母官,一向愛民如子,從來沒有虐待過百姓;且待人以寬,未曾以殘酷手段對付下屬。若遇到他人遭遇苦難時,我總是竭盡心力去救助他們。在他人有急需時,也定要盡我財力予以濟助。若遇到孤苦伶仃之人,就發同情心,加以憐憫。包含寬容他人的過失,使他懺悔改過。廣行陰騭,上格蒼穹。除了表面上行善,暗地裡也累積了不少不為人知的陰德。以致感動了上蒼,而降福於我。如果人人都能像我這樣懷著慈悲心腸,上天一定會賜福給你。 於是,帝君再特別開示了一些道理來教誨世人:漢朝時有位于公,做了監獄典獄官,管理獄政公正廉明。有一次,他家裡的大門壞了,于公說:管工,大門可蓋高大一些。管工說:大人為什麼呢?于公說:因為我平時處理獄政時,從未冤枉過一個好人,將來子孫必定興盛發達!這樣的大門,未來可方便駟馬大車進出!後來他的兒子當了宰相(于定國),孫子(于永侶)做了御史大夫。所謂身在公門好修行,從政者盡心為民服務,從商者貨真價實,不偷斤減兩,就是積德行善。 竇氏濟人,高折五枝之桂。五代後周的燕山~竇禹鈞。竇禹鈞常行善事,救濟窮困之人,不遺餘力,後來,他五個孩子都揚名於世!竇儀(禮部尚書),竇儼(禮部侍郎),竇侃(右補闕),竇翱(右諫議大夫),竇僖(起居郎)。當朝宰相馮道,贈以詩曰: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宋朝王應麟所作的三字經就有一句: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救蟻中狀元之選。宋朝時期~有一對兄弟正在赴京趕考,宋郊和宋祁。哥!你看!這蟻穴快要被大雨沖毀了!這些螞蟻的性命危在旦夕啊!哥哥宋郊情急之下,以竹葉給螞蟻當橋,助蟻群逃過此次水難!因這次救活數以萬計性命的功德,哥哥宋郊就高中狀元。禮部本把弟弟宋祁列為第一,哥哥宋郊第三,但章獻太后認為,弟弟的名字不能排在哥哥的前面,於是將哥哥宋郊改為第一,而將弟弟宋祁降為第十。 埋蛇享宰相之榮,楚國孫叔敖,小時候看到兩頭蛇,傳說看到此蛇都會死於非命。孫叔敖擊斃兩頭蛇後,孫叔敖將蛇埋入土中。孫叔敖對娘說:孩兒剛才看到兩頭蛇了!聽說看見此蛇的人都會死!兒很快就要離母親而去了!孫叔敖母說:蛇現在在哪裡?兒為了不想別人再看見牠而遇害,已殺死埋葬了!孫叔敖母說:孩子,不必憂慮,你是出自一片善心!有陰德的人、必得善報,將來你一定會在楚國發跡的!孫叔敖因一念之仁,長大後掌管楚國大政,成為楚國一代賢相。 欲廣福田,須憑心地。想要廣種福田,時刻積累陰德,多做善行而累積福報。時時為大眾打開方便之門,默默地造作不為人知的陰德。 ❤這部【陰騭文】主要勸人,積陰功,修陰德,暗中行善,不沽名釣譽。❤說的每一句話❤說的每一件事,❤必須有利於無情的萬物,以及有情的眾生。 ❤並勤修善業,以達成福慧雙修的成果。 ❤修福修善。 以正直無邪的胸懷,代天行道,教化眾生。去惡行善。慈祥為國救民。心懷慈悲,上報國家之恩,下救萬民之苦。對眾生存平等之心,心胸寬大,能容人之過錯。忠主、孝親、敬兄、信友。 ❤忠 ❤對領袖盡忠,忠於職守。❤孝 ❤孝順父母,不做令父母蒙羞的事。❤悌❤尊敬兄長, ❤信❤對朋友要有誠信,言行一致。 或者奉事天仙,朝拜星斗;或者禮拜佛祖,念誦經咒。心懷感激,常懷報答四恩。 1.父母恩,盡心奉養,事事順從。 2.佛恩,必須依教奉行,以心供養,發菩提心,普度眾生。 3.國家恩,國家有保護、培育我們的恩德。 4.眾生恩,所有啟發,幫助我們的,都是我們的貴人,佛菩薩不辭勞苦地說法,就是要報眾生的恩情。 並推廣儒、釋、道三教的義理,廣度一切眾生。講解仁義道德,以感化奸邪狡詐頑固之人。講述經典裡的道理與歷史,來教導開化愚昧不明事理的人。 濟助他人的窮困,就像濟助缺水的鱼蝦。(如捐錢付診療費和藥費),拯救他人的危難,就像拯救陷在羅網中的鳥雀。矜孤,遇有失去父母的孩子,要以憐憫的心情待之。恤寡,對於喪失丈夫的婦人,要盡力撫恤她們。敬老,對老人必須尊敬(十分敬重村裡的老人)。憐貧,憐憫貧窮的人(對窮人不收診費,免費送食物。)舉善薦賢。,饒人責己。推舉孝順善良之人,引薦賢能之士。寬以待人,嚴以律己。寬恕他人的過錯,嚴格注意自己的品格。 措衣食。籌措衣服和食物,以濟助在路上挨餓受凍的行人。施棺。布施棺木,用以埋葬無主屍骸,令其入土為安,為貧困者,設立免費的墓地。興建不收費的私塾,供民眾就讀。如果家境比較富裕,就要經常幫助內親和外戚。饑寒載道,對鄰居親友,應竭盡財物給予救濟。 公正。公平。做生意斗秤必須公平公道,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絕不短斤缺兩,少給多收。 厚德戴物。對待奴僕或下屬要寬恕,不可尖酸刻薄,責備苛求。印贈經書(非賣品,免費贈閱),繪製佛像,創建或修復寺院,以供養三寶,弘法利生。遇到病者,應施醫贈藥,或軟言安慰鼓勵,助其痊癒,恢復安康。施予茶水,以解人之渴。漆黑的夜晚點燈以供路人照明,建造河船渡人到彼岸,以造福大眾。 放生。或者買物命放生。由於殺生的因果循環,因而產生永無休止的刀兵劫。所以更應持齋戒殺。走路時,應看清楚地上有沒有蟲蟻,以免不小心傷害了生命。山林是生物棲息之地,若遇森林大火,許多生命將斷種絕後,故此千萬不能焚燒山林。入山應當嚴禁煙火。勿登山而網禽鳥。勿臨水而毒鱼蝦。勿宰耕牛。牛能耕田,田是糧食的來源,牛對人類有莫大恩德,若殺而食之,於心何忍啊…… 勿棄字紙。論語。聖人之言以及古訓,都賴文字以傳後世,所以片紙隻字,都不可隨意丟棄。惜字紙,就是惜福。財各有主,非我所有,雖一毫也不可取;也不可妒忌別人的才能高於自己,切不可忌人之長,護己之短。 勿淫人之妻女。萬惡淫為首,不可侵犯他人的妻女。勿唆人爭訟。居家戒爭訟,喜歡爭訟打官司的人,最後必勞民傷財,兩敗俱傷!勿壞人之名利。世人都十分重視自己的名利,故此不能破壞別人的名聲與利益。勿破人之婚姻。不可挑撥別人夫妻間的感情,破壞別人的婚姻幸福。 悌。兄友弟恭,人之常情。切莫造成別人手足反目、兄弟鬩牆。 孝。父慈子孝,人之天倫。切勿因貪圖小利,使人父子不和睦。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可倚權仗勢,欺辱百姓。也不可恃一時的富有,而妄自尊大,欺侮貧困之人。以謙虛恭敬的態度,從事應盡的責任與義務。行為端正老實,並且遵守法制。 與親戚族人應當和諧共處。常替他人調解冤仇。助人化敵為友。常親近善人,有助於德行的修養。對於惡人則要避開,可杜絕災殃的發生。隱人之惡,使人有機會悔而改過。揚人之善,使人樂而精進。做人要心口如一,不可口是心非,自欺欺人。 常牢記對人有益的道理,不去說不合禮節的言詞。應修剪障礙道路的荊棘,移除擋道的石塊,使成為坦途大道,以利人通行。整修多年失修的道路,使成為康莊大道,以減輕旅人之苦。河川上若無橋樑,如何能到達彼岸?搭建橋樑,可方便兩地來往之人。 著書立說,教化世人,以矯正眾生的邪知邪見。捐助財物,濟世利人,以成全他人。做事要合乎天理以及自然法則,不能倒行逆施。說話要順從人心,不可冒犯別人。 時時存念聖賢的教誨。以致行住坐卧當中,彷彿聖賢就在眼前。 在幽思獨處時,仍能謹慎不苟,不欺於心。若不能慎獨,獨處時則會做虧心事。暗中行惡,恐人知曉。 各種壞事,絲毫不敢造作;各種善事,全力盡心奉行! 而吉祥之神,則常來庇佑! 善惡報應,絲毫不差,只是在時間上有遠近而已。近的則報在自己,果報自受。遠的則報在兒孫身上。 百種福報,並駕齊來;千種吉祥,雲集而來。不都是從力行陰德中得來的嗎? 放生功德最為第一

  • @user-cv3ju7nd3y
    @user-cv3ju7nd3y Жыл бұрын

    書名:集福消災之道 選錄插圖本 作者:老子 【白話文解釋】太上感應篇: 太上老君說:「禍福沒有一定的門道,都是人心感召的。」善惡的報應,就像影子隨著形體移動,永遠都不分離。所以天地有主管人間過惡的神明,依照人們所犯罪惡的輕重,來削減他們的壽命。造惡的人,會被減損壽命,又被懲罰變得貧窮家破,經常遇到憂愁災難。人人都討厭他。刑罰和災禍都跟隨而來。吉祥和喜慶都避他而去。惡煞凶星也會降災禍給他。壽算減完後就會死去。還有三台星神,北斗星君,常在人們頭上,記錄所犯罪惡,並按所犯過惡輕重,給予減算或削紀不等的報應。又有三尸神在人的身上,每當到了庚申日,就會上往天庭,據實奏報人們的罪過。到陰曆每月最後一天,竈神也會將人間所為善惡向天庭稟告。凡是人犯了罪過,罪過大的,就被奪除壽命十二年;過失小的,就被減去壽命一百天。這些過惡大大小小有幾百種,想要求長生的人,必須先避免。 遇到合乎道理的就要前進去做,不合道理的就須退避不為。不走邪惡的路,不在暗處欺人。積聚德業,累進功績。要將慈悲心,遍及到萬物。對君長要盡忠,對父母要盡孝。哥哥友愛弟弟,弟弟尊敬哥哥。端正自己,勸化別人。哀憐孤獨的人,周濟鰥寡的人,尊敬年老的人,關懷年幼的人。昆蟲和草木,仍然不可以傷害。應該憐憫他人兇惡所召的兇禍,讚揚別人善行所獲的福報。濟助他人的急難,挽救他人的危困。看見別人有所獲得,就如同自己得到一樣高興;看見他人有所損失,就如同自己損失一樣難過。不要彰揚別人的短處,不要衒耀自己的長處。阻止惡行,讚揚善行。把多的部分推讓給他人,自己則取少的部分。受到侮辱,也不怨恨。得到意外尊榮,感到驚懼不安。布施恩惠,不求回報;贈送他人之後,不再追討後悔。這裡所說的善人。人人都尊敬他,上天會保佑他,福報官祿會跟隨他,眾邪都遠離他,善神會保衛他。所作的事必會成功,神仙境界可望達成。想要求證天仙的人,應當要積一千三百件善事;想求證地仙的人,應當要積三百件善事。 如果有人違反道義而動了惡念,或違背天理而做了惡事。 以行惡為能事。忍心去作殘害生靈的事情。陰謀賊害善良的人,暗中欺侮君王或父母。輕慢教導我們的老師,背叛自己所應服事的長官或上級。欺騙愚昧無知的人,毀謗一起學習的人。用虛假、誣陷、詐騙、欺偽的手段,來攻擊揭發親族的隱私。剛烈強橫沒有仁道,兇狠暴戾自以為是。對於是非判斷不妥當,對於應該親近或遠離違背常理。虐待下民以貪取功勞,諂媚上級以迎合旨意。受到人家恩惠,一點不思感恩。而惦念仇怨,卻從不停止。輕視人民。擾亂國家政務。不合義理地獎賞無功之人。刑罰到無罪之人。殺害他人以奪取財物。設計害人以取得職位。誅殺投降的人,屠戮順服的人。貶抑正直的人,排擠賢良的人。欺凌孤兒,逼迫寡婦。拋棄法令,接受賄賂。把正直當作邪曲,把邪曲當作正直。本應判輕刑,卻判了重刑。看見有人被殺,非但不予哀憐,反而更加憤怒。知道過失不肯悔改。知道善事卻不肯去做。自己犯罪卻牽引嫁禍他人。故意阻撓方術,使其不能發展。侮辱毀謗聖賢。侵犯欺凌有道德的人。射殺飛禽,追捕走獸。挖掘蟄伏在土裡的蟲,驚擾棲息在樹上的鳥。填塞蟲蟻居住的洞穴,翻倒禽鳥棲息的鳥巢。傷害胞胎,破壞蛋卵。希望他人失敗。毀壞他人成功。使人承當危險,只顧自己安全。減損別人利益,只圖增加自己權益。把不好的換成好的。為了私心而罔顧公理。竊取他人的才能,據為己有。掩蓋他人的善行。顯露他人的醜事。揭發他人的隱私。減損他人的貨財。離散他人的骨肉。侵奪他人所喜愛的東西。幫助他人做壞事。任意自作威勢欺凌他人。侮辱他人,以求勝利。毀壞他人的農作物。破壞別人的婚姻。如果不正當得到財富卻驕傲自大。如此不正當免除災難卻毫無羞恥。冒認恩德,推諉過錯。嫁禍於人,推卸罪惡。沽買虛假的名譽。包藏陰險的禍心。挫折抑止他人的長處。掩護自己的短處。利用威勢脅迫他人。放縱暴行,殺傷人命。無緣無故剪裁衣布。違背禮法烹宰牲畜。任意拋棄五穀糧食。隨便煩勞擾亂百姓。 破敗他人家產,奪取他的財寶。決斷水流,放火焚燒,以毀害他人的房屋。擾亂他人的計畫,以敗壞他人成功。損壞他人的器物,造成他人無法使用。看到他人榮華富貴,就希望他被流放貶官。看見他人富有,就希望他家破財散。看見他人姿色俊美,就起貪愛心,想佔為己有。積欠他人的債務,卻希望他早死。乞求於人不順意,就咒罵怨恨。看見他人不順利時,便說他是罪有應得。見到他人身體殘缺不全,就譏笑他。見到他人才能值得稱讚,卻貶抑他。暗中下蠱毒害人。用毒藥殺害草木。對師傅的訓誨,心生怨恨憤怒。言行衝撞觸犯父親兄長。用強迫的方式取得,以強力向人索取。喜暗中用詭計侵佔,或公然仗勢搶奪。用強力搶奪他人財物而致富。用奸巧詐偽的手段以求取升遷。獎賞與懲罰不公平。安逸享樂超過節度。苛薄虐待自己的部屬或下人。恐嚇他人,使其心生害怕。不能檢點自己,反而埋怨上天、歸咎他人。呵斥風咒罵雨。挑撥唆使他人爭鬥訴訟。盲目追隨他人,結黨營私。聽信妻妾的話語,違背父母的教訓。得到新的就忘記舊的。口裡說得很好聽,心意卻非如此。因為貪得無厭而冒取錢財,欺瞞長上。編造壞話捏作惡事,用讒言毀謗平白無辜的人。毀謗他人卻自以為正直。辱罵神明而自以為公正。背棄順道而效法逆道。背離至親而心向疏遠的人。為了表白,指著天地來證明自己心懷卑鄙是清白;又引請神明,來鑑察自己猥褻之事是無辜。施與之後,又覺後悔。向人假借錢財,而卻不肯歸還。不依本分而一味地鑽營求取。竭盡自己力量,施威設法取得。淫慾超過限度。 心意惡毒表面卻裝作慈祥。 用污穢的食物給人吃。用旁門左道來蠱惑眾人。使用短尺、狹度、輕秤、小升等欺詐手段,來佔人便宜。 把假的東西攙雜在真的裏面。採用奸詐的方法來獲取利益。壓迫良家婦女做卑賤的工作。使用詭計來欺騙愚人。貪得無厭,難以知足。在神前詛咒,來證明他的理直。喜愛飲酒而背理亂性。 骨肉至親在忿怒爭吵。 男不忠厚善良。女的不溫柔和順。夫妻不和。妻子不尊敬丈夫。每每喜歡驕傲自誇。經常爭寵妒忌。丈夫對待妻子兒女不義不慈。媳婦對待公婆沒有禮節。輕視怠慢祖先的靈魂。違背長上的命令。所作所為毫無益處。暗中懷藏著偏愛外人的心。詛咒自己,又詛咒他人。偏差的憎惡,偏差的喜愛。跨越井竈。跳過食物或人身。害死孩子,墮掉胎兒。行為大多不光明正大。 在晦臘之日,唱歌跳舞。 晦,是指陰曆每月的最後一天,乃是司命竈神,向上帝奏明世人功過的日子。所謂「臘」,是五臘,神仙居地舉行朝會,率領人間、地府、五岳等三萬六千陰陽諸神,校定世人的善惡罪福、榮祿壽命、吉凶生死等事情,一一都記錄在薄冊上。 正月初一日,名天臘。 五月初五日,名 地臘。 七月初七日,名道德臘。 十月初一日,名民歲臘。 十二月初八日,名王侯臘。 在每月初一的早晨呼號叫罵。對著北方擤鼻涕、吐口水、小便。對著竈前歌唱和哭泣。又用竈火來點香。用污穢的木柴來炊煮食物。夜間起床時,裸露著身體。在八節的期間,執行刑罰。向流星吐口水,用手指虹霓,常用手指著太陽、月亮、星星,用眼睛久看著日月。春天時焚燒山林而打獵。對著北方惡罵。無緣無故地殺害烏龜打死蛇。 以上這些罪過,司命之神會隨著所犯的輕重,來奪除他的壽命(重的十二年,輕的一百天),壽命奪盡就死了;如果死後還有未完的罪責,就會殃及子孫。 又有許多蠻橫霸取他人財物的人,司命之神就會估計他的妻子和家人的情況,來讓他遭受相等的報應,漸漸至於死喪;如果罪不及於死喪,也會有水災、火災、盜賊、遺失器物、疾病、口舌等事情發生,以作為妄取的相當報應。又冤枉殺人的,正像換取刀兵相殺一樣。奪取不義之財的人,就像是吃毒肉來解饑餓,喝毒酒來止渴一樣,不但不能暫時飽肚子,死亡也隨即到來。 心中起了善念,善事雖然還沒做,但吉神已經跟隨他;如果心中起了惡念,惡事雖然還沒做,但兇神已經跟隨他了。 有人曾經做過壞事,後來自己懺悔改過,各種壞事都不做,一切善事都奉行,久而久之,必定獲得吉祥,這就是所謂的「轉禍為福」啊。 🍇所以吉祥的人,因為他的語善、視善、行善,一天有三種善事,積滿三年,上天必定會降福於他。兇惡的人,因為他語惡、視惡、行惡,一天有三種惡事,積滿了三年,上天必定會降禍於他。由此可見禍福之道,為何不勉力去行善去惡呢! ♥️放生功德最為第一

  • @user-cv3ju7nd3y
    @user-cv3ju7nd3y3 жыл бұрын

    了凡四訓:了凡先生在讀書著述過程中,先生為了時時提醒自己讀好書、寫好書,在每天記的功過格中,專門設有(讀書著述)一節。我們可以看看先生功過格中這方面的內容:一、明先聖之道,繼往開來,興起絕學,五百功。二、讀聖賢書,躬行實踐,一百功。三、能拒異端邪教,力衛正經,一事一百功。四、著述有開世教之書,有益天下國家,一卷二十功。五、注釋聖賢經傳、先儒著作,一卷十功。若僻見妄意注釋者,一卷二十過。六、不輕議前賢得失,一次一功。七、將經書為戲謔之具,一言五過。非毀聖賢經典,同過。八、貌儒而行違,一事五過,大者再加。九、喜看邪書,一卷十過。十、違背先聖之道,習異端曲學,以惑世誣民,一事二百過。從上面可以看出,先生對於讀書作文是非常重視的。作者:梁德合,書名:知縣了凡行誼錄,歡迎翻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