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妙蓮華】法華經如來壽量品 - 七覺茂林 道品閣樓 - 20231120 第1549集

Ойын-сауық

00:00 七覺茂林 道品閣樓
00:53 ⊙樹下思惟求道,如佛生時、成道、轉法輪、般涅槃,四時皆在樹下。有如是等因緣,比丘如佛所行,樹下坐靜思惟,聞佛法修淨行。
要用心啊!認真聽,用心多體會。「樹下思惟求道,如佛生時、成道」,還有「轉法輪、般涅槃,四時皆在樹下」。要多用心,佛的一生中,大事情,四個時間都是在樹下,佛出生時,因為摩耶夫人,他們那裡的風俗,生孩子就要回到娘家。從她的皇宮要回去她的娘家,在這當中就是休歇,這樣還未回到娘家,就在樹下,太子出生了。所以,出生的時候在樹下。求道的過程也是都在樹下思惟,同樣在樹下思惟,夜睹明星,覺悟也是在樹下,最後涅槃也是在樹下,這四大項的事情都是在樹下。
所以說「轉法輪,般涅槃,四時皆在樹下」。我們若能夠了解這就是佛陀在世之時,他的生態多數就是生活在樹下的生活。「有如是等因緣」,就是這樣這麼多的因緣都是在這裡。所以,「比丘如佛所行」。隨佛修行的比丘,生活的生態同樣與佛同等,同樣全都是在樹下思惟、在樹下聽佛講經、在樹下休息、在樹下生活一切,多數都是樹下,經行等等,樹下就是佛的道場,諸比丘的道場。不是像我們現代很宏偉的建築物,沒有,就是這麼的自然、簡單的生活道場。
所以,「樹下坐靜思惟」,他們的修行道場就是這樣。在樹下坐著,在那裡就好修行,在那裡就能夠好好打坐、思惟了。聽佛所說法,所說的法再經過了思惟,這叫做「聞思修」。在那裡聽,在那裡好好思考佛陀所說的法,與我們的生命、與我們的生活,與整個大宇宙間、天地人間的生態,有什麼樣的契合嗎?這就是在靜思惟中,去體會天地宇宙萬物的真理,慧命就是在這樣成長起來。心無雜念,唯有法與人間、與生命間的關係,沒有人我是非,只有天地人間生命體的關係,這就是成長慧命。
修行,去除煩惱,不是說什麼都不想,頭腦裡都空空,這樣叫做去除煩惱,不是這樣。他是充分的思想,但是這些思想不是有什麼與我本身利害得失,不是。完全就是法的生態,與天地宇宙人間的生態如何來會合?佛法中與生活中到底差別在哪裡?這就是我們要好好靜思惟去了解的。所以,我們要很用心,我們若一偏差了,以為斷煩惱就是全都空掉了,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有,這是不可能。
空中還有「妙有」,我們的心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怎麼能夠說空無一物呢?不是空無一物,是心很開闊,沒有什麼事情在我們的心裡起煩惱、起無明,我們的心只是一大片,很了解天地萬物的真理,都完全收納在我們的心。佛陀這樣告訴我們,「理」無處不在,無人不佛法。人人的佛法、覺悟的法,人人本具,人人都有,處處都是佛法。
人人本具都是法,心包太虛,而我們凡夫的煩惱都是微不足道,那是一點點自己的事情與人的事情,這樣就像天要崩下來,煩惱很大啊,這就是無明。真正我們的慧命是包括天下。有時候說了很多,更無法去了解,所以說要清楚,不是斷煩惱,什麼全都空、空、空,這樣才是叫做斷煩惱,空無一物,若這樣叫做「偏空」。
我們「空中妙有」,這「空」,空掉了人我是非,但是「妙有」,「量周沙界,心包太虛」,這是真「妙有」。天下無處不道場;人,無人不佛法,這人人都是本具的。這道理我們若能夠了解,就自然處處是道場,不一定坐在這裡,說是在講經,坐在這裡說是在聽經,我們若道理皆通了,法無不都是在生活中。
所以,樹下就是佛的道場。樹下,那個時候,因為這麼多人,從佛陀的樹下覺悟了,回歸所說法的地方,隨處只要有樹下,坐下來就能夠說話,到處都是一樣。這就是我們要去清楚、了解,佛陀的生活從生到涅槃,從修行到開悟,這一生中無不都是樹下。
所以,「樹下坐靜思惟,聞佛法修淨行」。坐下來就是聽佛的教法,聞、思、修,聽了之後,坐下來,還是再思惟。天地人間與道理的生態能夠會合嗎?這就是聽法的目的,大家要很用心來多了解。樹下坐下來就能夠靜了,何況我們的道場呢?同樣坐下來聽法,心也就要專。來,前面的經文好好來看:
14:40 ⊙我見諸眾生,沒在於苦惱;故不為現身,令其生渴仰,因其心戀慕,乃出為說法。《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這就是表達出眾生煩惱多,對他說很多法也沒有用。他滿心都煩惱,對他說法,法,不會記在他的心,因為心中佔滿了煩惱,法就不會入心。若像這樣的時代、這樣的環境,佛,佛法就不會現在那個地方,因為佛法要現在那個地方,就要能夠引起人人深信。
還記得舍利弗要請佛說法,佛陀也是這樣說,一定要很深信,因為法很深。若不用深心信仰,想要求法,若沒有這樣的心,講法也沒有用,反過頭來,添很多人的無明、煩惱。因為這樣,佛就不願意在眾生煩惱,不解佛法,沒有虔誠想要了解,這個時代現身,他就不願意這樣來現身。
在這樣的眾生,佛陀也就要示滅了,因為哪怕與佛在世,這些眾生也已經佛常常在那個地方,不稀奇了,沒有好樂戀慕的心,不會起敬仰心了,太平常了,每天也與佛同世,每天也與佛同坐、與佛同在,所以不稀奇。這個時候,佛他就要示滅,所以為了要讓大家懂得珍惜佛在世之時,珍惜聽佛法的可貴,這是很重要。
若不懂得想聽法是可貴,若不懂得把握佛在人間,佛即使常住人間也是枉然,沒有用。所以,佛他就示涅槃,為了要讓大家生起了渴仰。就像平時水很多,不稀奇,等到讓你斷水了,你口渴,才會想要求水,才知道水是在生命中很重要,所以生渴仰心,這樣就懂得要追求。
懂得要追求,就是「其心戀慕」。戀慕起來,就是會懷念過去佛還在,懷念著現在,若能夠趕緊見到佛。因為佛已經過去了,現在才開始在戀慕,這實在是有比較慢了。所以到了這當中,大家很期待,「乃出為說法」。就像那位醫生,一群孩子已經中毒了,勸他們吃藥,他們還仗著父親還在,所以,藥開在面前,都不願意吃。
所以父親就說:「藥放在這裡,大家身體要顧,我有事情要出門,假使你們有這樣、這樣的病痛,你要吃這樣、這樣的藥。」對他們交代清楚了,父親就出門去了,要去遠行,要去很遠的地方。才又交代人說:「來,你去告訴我的孩子,父親已經再也不會回來了,因為他已經死了,在外地再也不會回來。」這就是譬喻那位醫生離開家庭的用意。佛對眾生也是這樣,一段時間示滅了,再回頭。
21:21 ⊙神通力如是,於阿僧祇劫,常在靈鷲山及餘諸住處。眾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隱,天人常充滿。《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神通力如是,於阿僧祇劫,常在靈鷲山」。其實道理常存,因為藥已經放在那個地方,就是等待孩子他很需要時,想要取用藥那個時候,其實藥常在。所以說「神通力如是,於阿僧祇劫」,很長久。「常在靈鷲山」,這是佛說法最重要的地方,就是講《法華經》處,在這個地方。
所以,「及餘諸住處」。講經主要在靈鷲山,還有其他其他的地方在說法,任何一個地方有說法的地方,就是代表在那個地方產生了法。其實,法是常住,有地方,才有那個法;有聽法的人在那裡,有說法的人在那裡,法,說在那個地方。所以就用地方來代表,佛在這些地方,法在那裡。
所以,「眾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就是時代、時間,法在這個地方經歷過了長時間;長時間,長時間大家都知道了,從那個「劫」,初劫與劫末。初劫,從人的歲數十歲開始算起,一直一百年增一歲,到了人壽八萬四千歲,這叫做一「增劫」。八萬四千歲,再經過一百年再減少一歲,這樣人壽一直減,減到平均人壽十歲。
所以,我們的人間也有很長壽過的時期,而我們現在這個時間,就是在減劫,也就是在末法,減劫、濁世、末法之時。就是因為眾生愈來愈造的業愈重、愈惡、愈濁,「命濁」也在這個時候開始。所以,換一句話說,還有長時間,要到那個劫盡,還有長時間,有地、水、火、風,這些災難不斷頻傳,不斷一直傳,一直到了火一直燒,愈來會愈嚴重,一直到世間一切的物質成為灰燼,風一吹,散掉了,就空了,叫做「空劫」,就都空了。所以,成、住、壞、空,這樣不調和,四大不調。
大自然的不調和起自於人心不調和,造作諸惡業,這樣眾生共業,四大不調,這全都是天地人間的循環。這全都是說在很長的時間的道理,我們全都無法去清楚,因為時間太長了,對螞蟻來說人壽,那實在是差太多了。所以我們人壽,要向天人用佛法來說人壽,就像人在和螞蟻比較一樣。所以說起來,人實在是很渺小。
說起了這個劫、時間,說起了說法的地方。法,既在那個地方說,其實人人回歸人人,人人本具佛法,我們就是真如本性,這個法無不都是人人本具。所以才說處處皆道場,人人皆佛法,就是普遍,佛法這麼的普遍,是我們不知覺,這就是我們要很清楚。所以,接下來這段經文,我們就這樣說:
28:13 ⊙園林諸堂閣,種種寶莊嚴,寶樹多華果,眾生所遊樂。諸天擊天鼓,常作眾伎樂,雨曼陀羅華,散佛及大眾。《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大家要用心。所以剛才告訴大家:園林、樹下。就是要讓大家知道,有人在照料管理的樹,那叫做園林,沒有人在照料管理叫做樹林。全都是一樣,沒有離開樹。
29:23 ⊙園林諸堂閣,種種寶莊嚴:七覺茂林,道品閣樓,咸以眾善珍寶莊嚴。
「園林諸堂閣」。佛陀所居住的地方,到後來有長者、有國王所供養大片的土地,供養給佛與僧團,在那裡建起了精舍,就有園林、有堂閣,因為它開始有建築了。「種種寶莊嚴」,就是有裝飾了,因為有很多人供養,到那時候。這就是在形容那個環境,其實它有內含的法,真正「種種寶莊嚴」,其實是法寶。
那樹林以及建築物,只是修行者安居處而已,用這樣好像看起來很華麗一樣,其實不是。這些華麗豐富是法,譬喻說「七覺茂林,道品閣樓」,那就是表示「七覺支」、「八正道」、「五根」、「五力」,還有「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等等,合起來《三十七助道品》。這些法就是修行者,大、小乘法都需要有。所以,我們的道場,常常提倡共修能夠用《三十七助道品》來共修,這就是修行的基礎。這《三十七助道品》,什麼叫做「七覺分」?
32:26 ⊙七覺分:覺即覺了,分即支分。
⊙謂此七法:一、擇覺分 二、精進覺分 三、喜覺分 四、除覺分 五、捨覺分 六、定覺分 七、念覺分
「七覺支」,第一是「擇覺分」,就是「揀擇諸法真偽」。我們自己要懂得選擇,法是真或者是偽呢?佛法很多,條條好像都有道理。是什麼法才是正確,需要落實在人間,這我們要去思考,所以叫做「揀擇諸法之真偽」,要懂得選擇。這要好好去用心。
33:58 ⊙七覺分:一、擇覺分,謂揀擇諸法之真偽。
二、精進覺分,謂修諸道法,無有間雜。
第二是「精進覺分」,也是「精進覺支」,這我們要很用心。道理如何聽來,如何來思考它,剛才說過了,聞法要思惟;與人間的生態,以及我們這個世間,天地的一切要如何將它會合起來,我們要很精進,不要有雜念。要斷煩惱,沒有雜念,要很充分,法與天地宇宙間如何來將它合一起來,無不都是法。當中不複雜,要很單純,這我們要用心。剛才開頭所說,就要很用心。第三是「喜覺分」,叫做「謂契悟真法,得懽喜」。
35:31 ⊙七覺分:三、喜覺分,謂契悟真法,得懽喜。
我們若很用心,能夠道理與天地大自然的生態,與人間的生活、生態合而為一,了解這個道理是這麼的自然,這麼的清淨,沒有污染,我們會很歡喜,這叫做「契悟真法,得懽喜」。這真道理讓我們得到了,比你做多少生意、得多少財產更加歡喜,因為法財是無所計量,無法去計算的。智慧,那就是我們的財產,啟發我們的慧命,這無形的財產才是真正我們追求佛法的富有,這不是用數字去計量。
39:34 ⊙七覺分:四、除覺分,謂斷除諸見煩惱。
40:13 ⊙七覺分:五、捨覺分,謂捨離所見念著之境。
43:29 ⊙七覺分:六、定覺分,謂覺了所發之禪定。
44:33 ⊙七覺分:七、念覺分,謂思惟所修之道法。
46:18 ⊙寶樹多華果,眾生所遊樂:菩提稱覺喻願王,名為寶樹。善業名華,善報名果,念念善行名眾,生生不息為生。常在其中名為遊樂。
51:59 ⊙諸天擊天鼓,常作眾伎樂:斷煩惱造善福,一念清淨心,名曰諸天。四大交擊,名擊天鼓。以和雅音,四攝利生,名作伎樂。
54:01 ⊙雨曼陀羅華,散佛及大眾:作眾善事之真、至善、而美,名雨曼陀羅華,莊嚴佛境散佛及大眾,及諸眷屬眾。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7年11月4日~
※因字數限制無法完整刊出,全文請見:
www.daai.tv/master/wisdom-at-...

Пікірлер: 6

  • @user-qp6sk2wv9l
    @user-qp6sk2wv9l7 ай бұрын

    🙏🙏🙏🙏💕

  • @user-hq9tz4jf8n
    @user-hq9tz4jf8n7 ай бұрын

    感恩上人,晚安吉祥

  • @user-wu1ou8nk3q
    @user-wu1ou8nk3q7 ай бұрын

    **七覺支 1、擇(法)覺分 2、精進覺分 3、喜覺分 4、除覺分 5、捨覺分 6、定覺分 7、念覺分

  • @user-wu1ou8nk3q
    @user-wu1ou8nk3q7 ай бұрын

    虔誠感恩與祝福證嚴上人 法體康安常住世間法輪常轉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

  • @user-fq3rp1tm5f
    @user-fq3rp1tm5f7 ай бұрын

    感恩上人開示! 弟子感恩合十

  • @user-hq9tz4jf8n
    @user-hq9tz4jf8n7 ай бұрын

    感恩上人開示,平安吉祥

Келес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