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环相扣的步兵战术要素:身高、队形与射击方式【布洛涅大营训练场03】

上一期节目播出之后,源自普鲁士的密集队列着实是惊到了不少朋友,毕竟之前多数人只是模糊地有一个他们排列得相当紧密的印象,并不清楚具体能紧凑到什么地步。
比如说,有人就这么问过我,军队里的士兵个子有高有矮,从统计学角度来说,高个子通常体格较大,占地较宽,如何确保每个伍既做到手肘挨着手肘,又能维持平均宽度恰好为半米呢?
的确是个好问题。
答案也很简单,条令规定的是每个伍的占地宽度为半米,并不是每个人,于是,只需要让每个伍里最高、最宽的那个人恰好位于同一列,并且让这一列成为手肘挨手肘的紧密队形即可。
考虑到部队大多数时候是向前行进,那自然最好是让最高、最宽的人位于第一列。
而且正如我此前视频里所述,将个子最高的士兵排在横队最前方的做法同样源自普鲁士,甚至是同样出自1743年步兵条令。
当个子最高的士兵身处横队第一列后,个子稍矮的第二、三列士兵便只需要紧跟着第一列的傻大个,在他的“掩护遮盖”下前进即可。
其实,在近代欧洲的战场上,身高、队形、射击方式这三者,是联系密切乃至息息相关的。
我可以肯定地讲,正是因为普鲁士开发出了沙丁鱼罐头般手肘挨着手肘的超密集队形,接下来才需要对队列里的士兵身高做出细致规定,因为在此之前,在队列相对松弛的军队里,人们普遍遵循的原则其实是让经验丰富、资历较老的士兵排在前头。
大概会有人产生疑问,按照普鲁士军队那种以身高为标准的排列方式,个子最高的在第一列,最矮的在第二列,剩下的在第三列,如此高-低-中排布,难道不会在开火时引发后列人员枪毙前列友军的悲剧吗?
的确是好问题,但对当时的军人来说影响并不大,因为按照规定,第二列士兵的枪支不能直接对着第一列傻大个,而是略微向右,第三列士兵干脆要集体向右移动半步射击,如此就不大可能造成误伤。
更何况,普军第一列士兵是要跪地射击的,这就意味着在开火的那个时刻,从前到后不再是高-低-中,而是极低-低-中,就此形成了一个颇有层次的火力阶梯。

Пікірлер: 4

  • @jacob830722
    @jacob83072224 күн бұрын

    很棒的歷史研究,很精彩的分享,讓人回到讀研時的師門meeting氛圍。

  • @richardzhang3588
    @richardzhang358824 күн бұрын

    感谢更新!

  • @jjbigfatcai9363
    @jjbigfatcai936319 күн бұрын

    这种密集队形是什么时候开始被淘汰的呢?会不会和火炮的射程精度提升有关系,或者机关枪的发明?这种密集队形对士气是不是也有帮助?

  • @TW-John269

    @TW-John269

    14 күн бұрын

    南北戰爭前裝線膛米妮彈出現,爆打站樁紳士流後,大家開始都蹲坑猥瑣流,不過到1870年的普法戰爭其實還是有密集隊型,差不多是最後一次 密集陣行對士氣確實有一定幫助,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基於當時武器準度與射程不夠, 準度好的槍會發給獵兵(精銳游擊小隊)

Келес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