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分鐘講透《王陽明哲學》(上部分) (人生智慧,哲學,聽書,有聲書,王陽明,國學,靜心)

#王陽明哲學 #王陽明 #心学
#天泉证道 #龙场悟道 #内圣外王
#人生智慧
======================================
影片目录
00:00 前言
00:58 一、王陽明思想
01:01 1.1王阳明思想的核心
04:55 1.2王阳明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05:08 前三變,第一個階段
05:28 前三變,第二個階段
07:11 前三變,第三個階段
09:24 后三變,第一個階段
11:33 前三變,第二個階段
17:56 后三變,第三個階段
======================================
為什麽我們要讀點哲學書?當這個世界難以改變時,哲學會給你應對生活的力量。
關於王陽明先生,我們在《王陽明》大傳裏做了詳細的介紹,我們知道他被譽為我國歷史上二個半完人(孔子、王陽明、曾國藩半個)之一;儒家的四大聖人(孔孟朱王)之一;近500年來中國最傑出的哲學家、思想家,也就是自陽明先生以降,無出其右等等。當然與陽明先生的百戰百勝的赫赫戰功相比,令他名垂青史的是他創立的心學體系。我們都聽說過「致良知」、「知行合一」,但這些概念究竟講得是什麽,它們跟以前的儒學、甚至佛老有什麽關聯,恐怕是眾說紛紜,乃至越說越糊塗。《王陽明哲學》對王陽明哲學的進行了全面的剖析,並對王陽明思想的不同發展階段進行了細致的論證考察,以翔實的資料為世人呈現真實的王陽明哲學思想和整體風貌。
#人生哲學 #王陽明哲學 #命運 #时间管理的真谛 #时间管理 #個人成長 #人生哲學
#注意力管理#思维重塑#有效时间利用#阿米巴#脱离大流#个人成长#干法#干法#个人成长#坚持个人价值#心态决定命运#成功秘诀#内心的力量#人生哲学#灵感与成就#自我成长#提升命运#心态调整#成功心态#人生故事#人生哲学#人生智慧#财富秘诀#财务自由#突破“穷忙” #人生逆袭
======================================
如果你看完這部影片有所領悟,希望你可以幫忙:
1. 訂閱我的頻道,給這部影片點贊,確保我們是在同一條道路上
2. 如果你同意我的觀點,希望你可以分享出去
3. 有什麽問題可以給我留言, 我一定盡量回覆!讓我們一起踏上思維與財富的雙重升級之旅。
======================================

Пікірлер: 8

  • @user-kf9gl7bn9y
    @user-kf9gl7bn9y2 ай бұрын

    知行學說。

  • @user-kf9gl7bn9y
    @user-kf9gl7bn9y2 ай бұрын

    不偏不倚謂之中庸。

  • @iRoger5555

    @iRoger5555

    Ай бұрын

  •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4 ай бұрын

    1.從因果、邏輯為前提來說,王陽明是從「格物致知」衍而悟出→【格物致良知】! 2.子思所悟是由「格物」為因,「致知」為果;再由「致知」為因,衍出「誠意」、「正心」、「修身」、「齊家」·····等等一系列的結果、結論! 3.人、事、物三字,泛指世間「萬事萬物」、「一切法」。在子思的論說中,教授我等應由「(萬)物(空間)」入手去「格」、「(萬)事(時間)」開始去「格」! 4.「言有物而行有格也。--《禮記·緇衣》;「格」字乃是「法式、」「標準」、「規格」之基礎定義,不可參差,不可自由解釋,不應任意解釋!!! 5.另外,由「物」之解釋,也能反推「格」字的意思。從「(萬)物有本末(因果)」的深入認識、了解,很容易的就知道,萬物都有名字,名字就代表了「物」的【定義】。 (所以,格物就是定義物、定物之名。定義物並取物之名稱,就是格物。) 6.沒有【定義】,就會各說各話,各執一詞,難以溝通,混亂不通..........。有了【定義】,才能順利溝通、說明、使用、發展,創造出預想、計畫的目標、理想。 7.物之【定義】相當於孔子所說的「(端)正名(分)」,有了「名分」,一切權利、責任都清楚、了然、不模糊,於是世界大同、天下太平就如「反掌折枝」之容易。 8.人之「(端)正名(分)」有多重要?禮記中記載:「人有禮則安,無禮則亂。」遵循「名分」的人,心安理得,無憂無懼。違背、竊占、侵奪「名分」的人,無恥羞愧,虧負不安。 9.同理,透過「(萬)物」的相關聯繫,認識到「本(種子)末(花果)」的「因、果」必然律、真理,進而接受、配合、順從、運用這個「邏輯、法則」,從此真正提升「心靈文明」的層次,擺脫「盲目迷惑」、「野蠻殘忍」、「驚嚇不安」的憂愁痛苦。 10.先完成認識「物」之定義,接著再學「(萬)事」之終始、生滅、起滅之必然(定)律。若能明確了解「有始必有終」、「生者必滅」、「成者必壞」、「得者必失」,絕無例外,則自(利)私之心、執著之念瞬間便消失無蹤,反而會莞爾一笑!從此遵道而行,輕鬆無事。 11.不過,雖有「本末因果、生滅始終」之智慧,仍有錯解「顛倒」之虞,所以子思再提【先後(順序次第)】,務必先後不亂,次序正確,不可「越級」、「揠苗助長」,搞亂次第排序。譬如,以果為因,以因為果,顛倒黑白、事實,造成血口噴人.......。 12.知因是因,認果為果;先因後果,因先果後;因果清楚分明、正確不顛倒,正是一切邏輯、智慧、文明的起點,個人才有偉大光明的圓滿未來。不只個人是如此,社會亦如此,國家、天下亦是如此! ~隨緣分享~

  • @yilindushu

    @yilindushu

    4 ай бұрын

    謝謝您留下寶貴的內容!很有啟發。

  •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4 ай бұрын

    物有物之理、物之象、物之用;由此而起物之名(相貌、作用)。 事有事之序、事之狀、事之期;由此而起事之名(案由、事件)。 人有人之義、人之情、人之道;由此而起人之名(稱謂、職稱)。 物有名,則是「物定」,事有名,則是「事定」,人有名,則是「心(安)定」。 「魔鬼藏在細節中」-密斯·凡·德羅 「離經一字,即同魔說」-《景德傳燈錄》 「失之毫釐,差以千里」-《四十二章經》 「一著不慎,滿盤皆輸」-《成語辭典》 「畫虎不成反類狗」-《後漢書.馬援列傳》 ....................................... 文字定義錯誤,造成句意曲解。 句義偏差曲解,造成思想錯亂。 思想見解偏差,造成人心扭曲。 人心扭曲混亂,造成社會畸形。 社會畸形變態,造成國家滅亡。 細胞病變成癌,擴散癌化致死。 起步錯誤學習,最終自害害他。 火場淬鍊所學,方知所知錯謬,雖悔何及! ................................... 格物致知,即是「正確定義一切萬事萬物」,切莫有錯! 自知有錯,即是【開悟】,有錯能改,即是【修行】! 發現癌變細胞,類似開悟;治療癌變細胞,真正修行! 配合療程,恢復本有健康,稱為成功。 一路改錯,證入本有心安,稱為證得。 ................................................................... ★原文: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 名不正,則言不順; 言不順,則事不成; 事不成,則禮樂不興; 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 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 文意: 子路假設一個問題來請問老師,他這樣說:「現在衛君想禮請您在衛國執政,您準備先採取甚麼施政重點呢?」 孔子說:「嗯!那當然是先教育宣導『角色定位』的共識規則,以及角色所衍生的權利和責任範圍吧!」 子路聽了回問說:「有這必要嗎?您這樣的說法未免也太不切實際了吧?怎麼會是先從『角色定位』開始呢?」 孔子聽了子路非常不以為然的語氣,於是也不客氣地訓誡他說:「真是個野蠻無知的傢伙!仲由!我不是教過你,立志要成為君子的人,不見得要見聞廣博,無所不知,但是君子對於不明白、不曾學的事理,不必急於肯定或否定,應該暫時擱置,然後找機會請教明白的人。君子所明白的道理,決不是模擬兩可、猜想臆測、或人云亦云、道聽途說而來的。君子既知事之「已然」,也力求明白那不可見的「所以然」,所以透達事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你知道嗎?如果『角色定位』錯亂,名分關係就會失序,那麼人們相處、往來,或在表達、說明的時候就會彆扭和奇怪。 說的人彆扭,聽的人一定會質疑不信,那麼不管甚麼政令都推不動了!政令推不動,那麼禮樂教化,斯文之道就無法普及; 教化無法普及,那麼法律的規定就難以公平標準;沒有公平標準的法律,民眾就會莫衷一是,簡直不知道該依循甚麼去說和做! 所以,賢明的領導人所規劃的角色職務,可不是隨便分配或安排的!只要是根據角色所規定的、安排的職務,就一定能說的出這個安排的原因、所以然,絕對不會自相矛盾或是一廂情願。而且推動之後,必然得到廣大的效果,更會得到大眾的欣然支持。 仲由啊!立志成為君子的人,對於自己準備要說的話,是不會貿然脫口而出的,你千萬要記住,別再犯了!」 ◆ 義解: 領導一個國家,治理民眾,就像導演一齣大型舞台戲劇。先有故事大綱,然後分段(鏡)敘事,最後落幕結束。在故事大綱中,角色的編定就是角色定位。接演的人,在自願、自覺的情況下,配合其他舞台上的演員共同演出,不敢有自己的主張或意思。由接演角色之後就會同步衍生關於權力、利益、債務、任務……等等。 「權力」是指有權使用一切與戲劇有關的器材、戲服、場地……。「利益」是指片酬、分紅、福利……。「職務」是指有責任範圍、有義務行動,完全配合角色安排的一切活動及演出的內容。「債務」是指凡與自己角色有關之演出,如同欠債,必須償還,決不能因故缺席,或抗拒,或任性自恣,愛演不演(耍大牌、大頭症),也像奉命出勤,完成任務,不得抗命! 只要出生在人世間,從一落地之後,就接演了「人」的基本角色。人身就是貼身的戲服,這戲服直到死亡才完全脫下來。先有了人類的基本角色再依序發展出其他「次要角色」,如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等等。 所以制定「次要角色」的規範內容時,絕對不允許違背或侵犯到基本角色――【人】――的最高準則,就像一般法律是不可以牴觸「憲法」,牴觸「憲法」的法律,就是無理,自動無效! 「次要角色」的規範,如果牴觸基本角色就是「有罪」,論為過失,判為不善。譬如,軍人行使角色本分時,必須殺害生命,傷害敵人;若從次要角色而言,當然是盡忠職守,但是卻已經違背了「人」的基本精神,也就是「仁」,愛人、不傷害人。雖然這事難以兩全,而且處處可見,但也不能因此以多數為是而以少數為非! 孔子曾經告訴顏回:「克己復禮為『仁』」,要先從許多次要角色的完美演出,約束自己的「野性」、「任性」,學習進入以「基本角色」為中心思想的昇華之旅,而以「仁」為旅程終點,也就是人文的終極目標。 能夠自我約束到了「寧死不敢傷害生命」,就是世間的聖人了。所以不明白「基本角色」的人,都還不配稱為「仁人」;不知道自己有哪些「次要角色」,就連「人」都稱不上啊!勉強只能稱為庶民、百姓而已。 民眾是「半人」的性質,可見的身體是「人形」,不可見的心是「獸心」,此「獸心」本能脫序,毫無約束,無羞、無恥、無仁、無德、無禮、無義。政府為了維護治安,避免社會脫序,因而制定了法律(刑法)。然後接著施以禮(民法)樂教化,提昇精神文明,啟發蒙蔽的心靈,使人民有所自知自覺、榮譽自尊。 一個人先要自知有多少的「次要角色」,應當反省檢討角色演出的狀況,表現如何?從而決定可否接演更多角色,或者決定、選擇辭演力不從心的角色,以免虧負、欠債,因為遲早會吃不了兜著走,其心難安,下場難看啊! 孔子準備編導衛國國政,其「正名」之說,是理所當然的籌備工作、任務分配,而子路卻以為是多此一舉,就像他想派子羔去就任時,認為「何必讀書,然後為學」,現在「何必正名,然後為政」也是一樣的心態。看來急躁求速的子路,是很難突破這個個性上的瑕疵啊! ~隨緣分享~

  • @user-wj1df1yb3k

    @user-wj1df1yb3k

    4 ай бұрын

    ★原文: 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 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 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 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 文意: 學生樊遲跟著老師在祈雨臺下四處走走、活動活動的時候,把握機會向老師請問說:「我大膽地請問『崇德』是甚麼意思?怎麼作才叫『修慝』?又要怎樣『辨明而不迷惑』?」 孔子讚美他說:「你問的很好啊!凡事先耕耘,先付出而不計較得失,就是『提高品德』。 自我責備忽然而起的惡念、想法;雖然眼看他人作惡犯錯,但我無權出言批評、教訓他(除非自己是父母師長的身分,否則是在製造問題),這樣不就是『修慝』嗎? 有時候受了刺激或打擊,因而發怒、情緒失控、瘋言瘋語……,完全忘了自己的角色與安危,甚至也忘了那些關心自己的親人、朋友,這樣的情況不就是陷入了『迷惑』嗎?」 ◆ 義解: 緊張刺激的畫面境界,憤怒難抑的情境狀況,沖毀了平日就若有似無的「角色」、「身分」、「立場」等等概念,迷迷糊糊直到「大事不妙」,然後才驚覺糟糕,但又不可挽回。周公於是制定各種輔助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食衣住行都有清楚的定義,明白的規定。 這樣還恐怕不夠,另外再配合以身作則,示範百姓,引導人民共同趨向「羞恥慚愧」、「榮譽自覺」的人文環境。說到細節之處,每一種角色都有特定專屬的戲服、台詞、妝扮……的搭配模式和演出範圍。 單一角色的上妝、穿著、入鏡到出鏡,然後脫除戲服、卸妝……,到一人分飾多重角色時,同時在一剎那間快速轉換入戲、出戲、再入戲、再出戲……,這是非眼可見的「轉身換位」、「挪移變化」的完美演出! 這樣的出神入化,出入戲(角色)自在,就是周公制禮的原始目的啊!否則不必一朝之忿,只要略一恍神就忘了自己是誰,也忘了自己的角色。就像醉酒之後,放縱發狂的言行,清醒之後,才知道錯的離譜啊! 而今的現代,自詡是文明科技的我們,其實是長醉不醒、常迷不覺的無根飄萍,無靠無依,茫然無寄,連清醒後悔的機會也沒有!沒有學禮的人,永遠也難以明白「清醒自覺」是甚麼意思,更不必說那人性的尊嚴和價值了! 另外,想要做到「先事後得」,就必須對「自作自受」、「有作必受」的因果定律有充分理解的信心,以及對「自知自覺」的智慧有所培養才行的。「自知」是指自己知道會不會、懂不懂;「自覺」是指自己知道有過失錯誤,也承認自己的過失錯誤。當然,所說的這些事情的前提,還是在「角色本分」的範圍中。 再說「攻人之惡」,這也是反應了自己完全忘記了「角色」、「身分」,才會有空閒去注意他人言行,甚至批判他人。譬如: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的文句中,充分描述了子貢完全忘了自己仍是「在學」的角色,才會有空閒去注意觀察別人的是非對錯。 這不就像自己的下一餐還沒有著落,竟管到別人該怎麼吃,該吃甚麼嗎?這樣還不奇怪嗎?可是偏偏就是會有「當局者迷」,「顛倒糊塗加三級」的人啊! ~隨緣分享~

  • @jasonsung9261
    @jasonsung926117 күн бұрын

    儒家用於治世,法家用於亂世,各有其適用的天下,朱子與墨子之學重於個人實踐,但不用於天下,若説朱墨無異於禽獸,那麼王陽明的「良知」又是從何而來?王陽明的「同體」取之於墨家,「厚薄」取之於儒家,而「良知」從內而發又似來自佛家,在道理上不從於一,在實踐上是個人修為或是治世之方,無以適從。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究竟看似也不過流於宋明的理學。

Келесі